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记忆,年纪大的人集邮票,年纪小的人集小卡,总之不论什么年纪,总是有那么几个值得回忆的物件。

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千奇百怪的老物件总是能让人想起属于当时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也许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就是满满的回忆啊。

小编今天就给大家找来了7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老物件,见过一半以上的人,都已经老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粮票

说起粮票,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从前人们吃饭用的凭证,但除此之外,对于粮票你又了解多少呢?

粮票风靡于20世纪50至80年代,作为一种有价证券,粮票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手中有粮票,一家老小就不愁没有饭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些粮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之下,城乡条件差距悬殊大,尤其体现在粮票的分配上。

在当时的粮票体系内,农民工是分不到粮票的,只有城里人才能够按分配领取粮票,那么农民是怎么吃上饭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农民们的粮食不是靠粮票得来的,而是靠自己辛勤劳作得来的,有农民户口的人们,需要自己种植耕作,最后再由生产队统一分配粮食,所以粮票就不会分到农民们的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国粮票的种类多样、做工精细,即便后来中国取消粮票之后,还有不少人将其当成了收藏品一直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BP机

第二个老物件名叫BP机,这个名字恐怕现在不少年轻人听起来都十分陌生,但对于七十年代的人们来说,那可是青春印记里不可磨灭的一个玩意儿。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由张颂文主演的热播剧《猎冰》,其中他饰演的黄宗伟一角,就曾使用过BP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准备跑路去其他地方制毒的黄宗伟,心中还记得自己的新欢阿美,于是便用寻呼机给阿美打了个电话。

从电视情节中我们能看到,黄宗伟先是用寻呼机打给了传呼台,待小美看到信息后再给黄宗伟回电话,这就是BP机的使用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大哥大,BP机的特点就是体积小、价格便宜,所以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三、磁石式电话

磁石式电话又称手摇电话机,我们都曾在一些民国剧中看到转盘电话机,而这个手摇电话机要比转盘电话机出现的更早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磁石式送话器稳定性较好,寿命也较长,但大家好奇的是,为什么这种电话机需要手摇呢?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因为在早期的时候,这种磁石式电话是不带电的,所以需要人们摇动手柄,与电话内部的小型发电机连通,并产生一定的交流电压,才能够实现拨打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与BP机相同的一点是,这个手摇电话机也无法直接将电话打给对方,中间还有一个与话务员对话的环节,在话务员询问清楚我们需要打给谁之后,再进行转接。

显而易见,用手摇电话机打电话环节也比较繁琐,而且当时那个年代的电话机并不多,所以人们打一个电话都要等待一定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犁

一提到“犁”这个耕作工具,就不禁想到杜甫《兵车行》中的那句“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从这句诗句就能够看出,“犁”是古代农耕常见的工具,更是家里农妇们的好帮手,而常见的犁的种类分为三种,分别是铧式犁、圆盘犁和旋转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农田里,大家常用犁来松土和碎土,不得不说,古代人民真是太有智慧了,同样都是“犁”,但是古人们通过地域以及自身的耕作经验,就把犁分成了南方水田犁以及北方旱作铧式犁。

有了这样的精准区分之后,人们也就更懂得如何因地制宜,使用犁这种工具。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发展到现代,犁的工艺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精进,现代的犁具已经从当初的铁变成了纯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高度的调节还有灵活性上都更加先进,是农民们耕作的得力帮手。

五、弹子锁

弹子锁又称弹珠锁,分为内锁芯与外锁芯,这种老式锁它的外形一般呈圆柱形,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弹子锁的开锁原理还非常有趣。

所谓弹子锁,内部是由上子弹和下子弹构成的,而当我们未开锁的时候,锁内的上子弹插在锁芯孔中,下子弹则是插在锁体孔中,那么是如何实现开锁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想成功开锁,人们就得插入正确的钥匙,而当钥匙插入的时候,上下子弹就会各自调整位置,让蓝色的上子弹与红色的下子弹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样才能够打开通路,成功实现开锁。

看完之后大家会发现,其实弹子锁的原理不仅有趣还简单,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老式锁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重要的一个弊端就是安全性较低。因为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弹子锁有一个非常大的bug,那就是可以用“撞匙”开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下子弹内插入不是钥匙的其他工具,比如铁丝,然后通过快速撞击的方式,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上子弹与下子弹瞬间分离,在同一条直线上,锁也就轻而易举地能被打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一些小偷,即便没有钥匙也可以偷偷潜入房间内,运用的正是这种原理。

六、军挎

所谓军挎,就是六七十年代常见的“军用挎包”,通常是用帆布料来制作而成的。

这种款式的包放到现在一定会被说“土到掉渣”,但是在当时却是时兴的款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在一些正式单位中,能够用这种挎包的人,通常都是军干家庭或是知识分子家庭。

可想而知,在那个时候,这种挎包也被人们视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背上这种包的人,走在街上回头率都非常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社会地位,导致其他一些不是军干家庭出身的人,也对军挎产生了“渴望”。

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他们甚至还会上手去抢劫军挎包,以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七、煎饼鏊子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老物件,名叫鏊子。可能一些南方的朋友对于这个物件并不熟悉,但这却是七十年代中北方不少家庭的“必备厨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在山东一些地区,煎饼鏊子更是家家户户都会备着的,因为烙煎饼就是当地的传统习俗。

然而传统的鏊子十分简易,制作原理就是在鏊子底部生火,通过柴火加热,让饼子在烟熏火烤当中变熟。

所谓没有需求不成买卖,正是因为北方人都非常爱吃面食煎饼这类食物,所以慢慢地鏊子就被推广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进步之后,煎饼鏊子也从原来的简易机器,演变成了燃气煎饼鏊子、电磁煎饼鏊子等等,受到了广大群众们的喜爱。

这些老物件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工具,更是承载了60、70后人们的一代青春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了以上的七个老物件,你都认得出几个呢?哪一个是你最熟悉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交流与讨论。

文/编辑:招财小芬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粮票、寻呼机、磁石式电话、犁、弹子锁、军挎、鏊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