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谚有云“五月端午吃枇杷,新芦箬粽子角叉叉。油氽豆瓣好咽茶淘饭,咸菜屑同烧寒豆沙”。上海人吃粽子的习俗已有百年,其中浦江地区尤其善于利用乡下现成的食材包制粽子。新采摘的芦苇叶、当年的稻草、腌制的五花肉包进圆糯米之中,就是浦江人家最熟悉的“三角粽”。

今年的江南吃货节上,将有一家浦江镇召稼楼的粽子店加入进来。作为最早一批把上海地道“三角粽”推向市场的粽子店,糯香源的粽香飘出浦江镇,遍布上海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地道的“三角粽”做成品牌

一根稻草裹扎一个粽子,老浦江人俗称它为“三角粽”,所谓三角粽,其实有四角,但无论你从哪一面看,都永远是规整的三角形。

顾青夫妇是第一个想把地道的三角粽做成品牌的,从2012年开店到现在,他们一直追求地道的口味和上乘的品质。“糯香源的本地三角粽与其他地区的有些不同,用的是当地的芦苇叶而不是箬叶包裹,这样蒸出来的粽子更加清香,圆糯米里包裹的五花肉也是一两一块。”大粽有料,满足尽享,顾青深谙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常年做粽子生意,糯香源靠的是“技术”与“技艺”的双重加持。包一个粽子需要6—8个芦苇叶和一棵稻草,而芦苇叶每年只有5月产,11月才能购得当年的稻草。原料粽叶一开始用冰柜储存,后来量大了,顾青夫妇索性就自己盖起了冷库。如今,250立方的冷库,一年存十几吨粽叶,除端午节前后,日售卖量也能在300只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粽子并不是越大的越好吃,包的松紧程度会直接影响口感,这些全凭师傅手上的功夫。包粽师傅张取珍奶奶的手艺是她婆婆教的,虽已年过七旬,她的手法依然纯熟利落,“在我小的时候,女孩子要学很多手艺,像是织布、做鞋子、包粽子……不会的人是要被笑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销量的增长,顾青夫妇也有担忧,“会包这款粽子的大多是50后、60后,到了70后、80后这一代人已经都不会包了。”三角粽是召稼楼的特色,糯香源坚持十几年,也是为了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

暂别线下的美味亮相吃货节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韵味,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便是这样一处所在。2013年,古镇缓缓揭开面纱,顾青夫妇和他们的糯香源粽子店也迎来了春天。“召稼楼古镇刚刚对外开放时,我们是第一批入驻的召稼楼特色美食,随着政府对古镇的扶持和宣传,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府的扶持不仅为古镇带来了人流,更为古镇特色小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几年间,糯香源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老客户,“自我们开始做老上海三角粽,老顾客每年都跟着我吃粽子,有的小孩子从小吃,现在也都十几岁了。”顾青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召稼楼古镇迎来改造。关闭线下店铺的糯香源积极拥抱变化,将目光投向了线上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糯香源的美食得以跨越时间空间,触达更多消费者的味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江南吃货节成为了糯香源展示风采的新舞台。记者获悉,糯香源将在江南吃货节现场进行粽子的制作与售卖,并创新推出“粽子盲盒”,为“吃货们”带来一份意外的味蕾惊喜。“这是我们首次参与江南吃货节,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老上海三角粽,同时,也期待能将这份传统技艺与美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顾青激动地表示。

据了解,作为闵行区倾力打造的文旅特色品牌,江南吃货节今年再度升级,汇聚了长三角地区的众多传统美食精华。活动期间,即9月15日至18日锦江乐园开放夜场晚17:00后免费入园,诚邀广大食客前往闵行区锦江乐园(虹梅路201号),共赴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品鉴各地佳肴,感受浓厚的江南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王若曦(见习)

视频:赵欢欢(见习) 杨秀舒(见习)

初审:林心怡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