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过天晴,中秋快乐

在EKA·天物的中央复兴车站

传统与摩登相遇,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古的火车站摇身变为艺术秀场

观众穿行于不同风格的场景中

移步易景,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点展示

十二项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

{子时}

徐行草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行草编是以黄草为原料,利用材料的柔韧,采用多种编法编织成轻巧耐用、自然环保的生活用品,如拖鞋、收纳篮、草包、草帽等。编织的图案丰富,色彩多样,常见有龙凤纹、牡丹纹、双喜纹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丑时}

黄杨木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杨木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徐汇区,吸收中国传统雕刻技法,融合西方雕塑的解剖、比例、结构等手法,形成独特的海派工艺风格。生动表现上海弄堂生活风情和日常生活,也有民间故事等题材。

{寅时}

崇明土布染织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明土布源于元末明初,是一种以平纹组织形式为主的棉纺织物,质朴、厚重,兼备保暖和透气功能,是寻常百姓家最常见的布料。一块土布从棉花开始,需要经过轧、弹、擀、纺、染、经纱等十多道工序后,最后才能上机编织。崇明土布大部分以蓝色调为主,配色雅致,经纬从横交织出各式各样图案,主要有芦扉花、井字纹、秤星布、喜字纹等。

{卯时}

金山农民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山农民画是从田野乡村中脱颖而出的艺术形式,充分吸收了剪纸、刺绣、蓝印花布、灶头壁画等民间艺术元素,以外拙内巧的艺术风格见称。创作主体大多为农村女性,她们用画笔画生活,题材以田园劳作、节庆习俗、江南水乡等为主,构图饱满、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江南风俗情趣浓郁,展现了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辰时}

上海剪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剪纸多采用镂空剪刻。在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影响下,上海剪纸融合中国南北方技艺和东西方文化,在比例、透视、时空上创新变化,融合中国画、版画、油画等艺术风格,结合拼接、套嵌、复合、装饰等表达方式于一体,精致细腻,摩登时尚,充满城市气息和生活情调。

{巳时}

上海绒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绒绣是一种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网眼布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的刺绣技艺,色彩浓郁、质感厚重、立体感强。上海绒绣起源于欧洲,二十世纪初由传教士传入上海。数代上海绒绣工匠不断将源欧洲绒绣技艺与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了兼具西方装饰和海派特色的艺术风格。

{午时}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是民国时期汉族女性结合满族服饰,融合西方文化基础上设计的时装。这种服饰形式不仅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时尚和美的追求。

{未时}

钩针编织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钩针编织技艺是一种以棉线为主料,使用钩针手工编结花边的传统技艺。19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在徐家汇和漕河泾等地区设立传习所并教当地妇女编结花边。目前有有辫子针、短针、中长针等近30种针法,有平片钩法、筒状钩法、圆片钩法等基本技法。尽管工具简单,但样式丰富,编织而成的织物具有镂空立体的艺术效果。

{申时}

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

{酉时}

海派家具制作技艺

{亥时}

珐琅器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化石”。目前朵云轩木版水印主要用于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制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派家具,俗称上海老家具。海派家具制作技艺在保留中国明式、苏作等传统家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家具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珐琅器制作技艺在上海地区主要以“金银胎珐琅器”为主,是用贵金属制胎,以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烧炼而成。海派金银胎珐琅器在技艺上结合了中国传统细金工艺和珐琅工艺,在功能上,同时具备观赏和实用的取向;在风格上,是海纳百川、充分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的艺术精品。

{戌时}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主要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的制作。在制作上融入历史、色彩、美学等元素,结合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具有突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界非遗国潮国货

展览展出的多款跨界非遗国潮国货,包括上美x回力4款非遗主题球鞋、朵云轩与野兽派联名“生命之木”秋意浓香薰、佰草集苏绣化妆品系列等赋予日用品非遗美学,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传承注入创新“助推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动的非遗

展览期间,将有4辆“流动的非遗”快闪小车在园区内穿梭,汇集多种文创产品,轻松实现“非遗”自由~趁着秋风正好,来逛逛这场潮流精品的非遗文创“造物社”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月照今

感受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碰撞
海派技艺、国潮新品、非遗体验...

这里的中秋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物十二时辰 • 上海非遗生活美学展

地点:EKA·天物(金桥路535号)

38幢中央复兴·车站

时间:2024年9月17日至10月16日

11:00-17:00 周一至周四

11:00-20:00 周五至周日、节假日

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

承办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EKA·天物

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

上海大学公共艺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交信息

地铁:6号线金桥路站3号口

公交:778路,B1路

责任编辑:逄继青

视觉设计:陈淇琦、黎汭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