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鲁

作为一个作曲家,说起张鲁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但是说起歌剧《白毛女》,那就很少有人不知道。张鲁是歌剧《白毛女》的主要作曲者之一,其他还有瞿维、马可、向隅、焕之。

张鲁,1917年12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李村镇,1938年6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学习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团等单位工作。

2003年9月18日,张鲁在石家庄病逝。值其忌日,如去回顾一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经过,以志纪念。

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满腔热忱地号召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出反映群众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歌剧《白毛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邵子南创作了一篇传奇色彩的报告文学《白毛仙姑》。这是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在河北省西北部地区,有一个满头白发、浑身发白的“仙姑”被边区干部发现,后将其从山洞中解救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白毛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毛女》剧照

1944年,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们决定将白毛女的故事改编成一部新型歌剧,作为向中共七大的献礼。剧本最初由邵子南执笔,后由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年春,张鲁和瞿维、马可、向隅、焕之等人,一起参与了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

《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开山之作”,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是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有机融合的经典之作。

赵季平曾这样评说:“《白毛女》的音乐都是从民间来的,有河北梆子的素材、《小白菜》民歌的素材,中间配乐部分还有秦腔,歌剧《白毛女》深深地接着地气,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

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五幕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为大会做了献礼演出,轰动延安城。“导演扒着幕缝儿看中央首长和各路来的军队,看他们的反应,好多人哭了,有人看见毛主席擦眼泪。”

第一代“白毛女”王昆回忆当时新歌剧《白毛女》上演的场面时这么说。有人对于当时的情景记得更详细,说:“喜儿唱出‘太阳底下把冤申’时,主席眼里闪出泪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毛女》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佳出演《白毛女》

《白毛女》在延安首演之后公演了30多场,场场爆满。作家丁玲曾这样描述看戏场景:“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

后来,在东北的锦州战役前、给前线战士们演出《白毛女》时,“恰似在烈火上加泼一瓢油,使火焰烧得更为炽烈,到处响起一片‘要为喜儿报仇’的口号,飞来千万张请战杀敌的决心书。”

有研究者称《白毛女》“唱出了一个新中国”。很多著名歌唱家也都和《白毛女》有割不断的联系,如第一代“白毛女”王昆、第二代“白毛女”郭兰英,第三代“白毛女”彭莉媛,现在又有了雷佳等第四代“白毛女”。

这部红色经典歌剧的代代流传,完美地向人们诠释了“薪火相传”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