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胡海舟致信本报编辑部讲述自己的追梦故事 ——当好致富带头人 走好科技兴农路 编者按

2013年6月17日,本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农民也想看省报”等3封农民读者来信,启动了“让农民走上党报版面”宣传报道活动。家住蒙自市文澜街道的胡海舟是3名来信的读者之一。当年7月11日,胡海舟等来自8个州(市)的13名农民代表受邀走进本报编辑部,与编辑记者交流座谈。胡海舟当时在交流中说:“过去,我的梦是能够吃饱饭。现在,我的梦是能够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10余年来,我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云岭大地气象万千。近日,胡海舟再次致信本报编辑部,讲述自己种植枇杷带动农户增收的追梦故事。

作为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历经几年在农村产业发展上的摸索与实践,我掌握了多种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枇杷种植技术,明白了从事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致富的重要性。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周边的农户通过种植枇杷增产增收,帮助枇杷种植户更新品种、提质增效,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致富。

蒙自种植枇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近年来,一些农户在枇杷种植过程中出现品种老化、减产、作物染病、销售乏力等现象。本地的“大五星”“解放种”“长红3号”等品种种了多年,已严重落伍。在长期的思考中,我认识到,要提高农户收入,品种更新换代是当务之急。必须依靠科技,良种配良法,提高种植技术,合理耕种,科学施肥、用药、抗御病害,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我邀请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枇杷首席专家、国际园艺学会枇杷工作小组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林顺权教授在蒙自开设“蒙自市精品枇杷种植管理协会林顺权专家工作站”。林教授表示,蒙自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4个枇杷原生种,可以种植反季节枇杷。他提出,要成批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选出最适合蒙自种植的两三个新品种,同时良种配良法,提高种植技术,获得高产稳产,并利用电商销售。为此,我建起了占地10亩的枇杷新品种示范基地,为专家提供的枇杷新品种提供验证之地,并不断在广大农户中推广和示范,吸引周边的种稙户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身为一名党员,我意识到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应该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与身边的农户分享,这样才能建设好新农村。

协会和专家工作站的专家们利用自身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大力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枇杷系列新品种,专家工作站每年举办两次枇杷种植管理培训会,周边的农户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听课,接受培训。每次都有200多名农户前来听课,就连开远市羊街镇的部分枇杷种植农户也来参与培训。林顺权教授也从广州飞到蒙自,来到我们枇杷种植管理协会的专家工作站授课,把课堂搬到基地,让参加培训的枇杷种植户边参观边听专家讲解。林顺权和本土专家李松开、张玲等老师面对面回答农户在种植管理枇杷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现在,新品种枇杷已在周边10多个村子3000多农户中进行推广。蒙自市组织和指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生产,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品牌产品,并提供管理、指导、经营、技术推广、科技咨询、信息提供、产品供销等服务,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推动全市枇杷种植业健康发展。

在这几年间,我们全面开创了从枇杷种植、生长、收获、销售一站式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一个枇杷种植互动网。从2018年开始发展订单产业,走“合作社+企业+公司+农户”的路子,由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社员种植的枇杷,并销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每年销售300多吨。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