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新四军是什么样子的?战士们吃着小米粥、窝窝头就咸菜,肩上扛着老式步枪,身上的军装虽整洁但陈旧?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只存在于新四军建立初期,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曾经一穷二白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区名副其实的“土豪”,部队装备精良,有的精锐主力还配备了全套的外国装备,军备情况和国民党的中央军比起来都不遑多让。1945年8月下旬,苏中区的新四军部队发起兴化战役,攻打盘踞在兴化的日伪军,将负隅顽抗的敌军整整围了三天四夜,最终作战成功,收复失地。等到新四军正式进城的时候,兴化城内的老百姓都欢呼雀跃,因为新四军不仅赶走了日伪军,还带来了好几只满载生活物资的船队,进城后立马给当地群众分发,解决围城造成的物资短缺问题。新四军的大手笔让排队领东西的老百姓咋舌不已,同时也让人们心中升起一个疑问:以前缺衣少粮啥都没有的新四军,是怎么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从穷到富的?
新四军战斗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视频,也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链接:新四军精神永垂不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给老百姓发粮食。
遭遇事变,山穷水尽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队伍番号,两支队伍都是从红军改编而来,同样接受中央领导的统一指挥,部队将士们也同样满怀爱国热情,以帮助人民群众争取权益为己任。不一样的是,这两支队伍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行进方向和作战领域天差地别。红军在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决定将抗日救国作为第一要务,带着一部分兵力北上,开辟全新的陕甘根据地,这部分兵力就是后来的八路军;不过中央领导也并不打算放弃自己在湘赣川地区的“老家”,还留下几支部队在南方开展游击作战,维护之前建立的根据地,继续稳定群众基础,这些部队就组成了新四军。
新四军将士合影
新四军最开始时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南方是国民党军队的大本营,多个重镇要地都有国民党大军驻守,国民党领导一直对我军心存忌惮,时不时就派兵围剿新四军,侵扰我方的苏中军区,维护他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来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关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领导表面上说和我军携手并进共抗外敌,背地里却频频搞些小动作,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941年1月4日,9000多名新四军将士奉命北移,从驻扎地云岭向长江以北地区挺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遇意外袭击,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派出手下七个师、总人数将近8万的兵力潜伏在这附近,对急行军的新四军展开围追阻截。新四军的将士们在部队指挥长官的带领下奋起反击,和国民党军队血战七个昼夜,但最终还是因为事发突然和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无奈落败。部队将士们不是当场牺牲就是受伤被俘,最后只剩下不到2000人从敌军的包围封锁线中突破出来。皖南事变之后,原本就是在苦苦支撑的新四军处境更加艰难,剩下的战士们也是伤痕累累、身心俱疲,但中央领导知道,队伍被打散不要紧,关键是军心不能散,南方的根据地也不能因为兵力不足就撒手不管,于是紧急从其他战区调派了一批部队前去支援,和这2000多人的新四军残部进行汇合整编,重新指派各级负责人,重建苏中军区的作战指挥部,终于使得山穷水尽的新四军重新焕发生机,部队总兵力也直接飙升到9万。
皖南事变
不过队伍是拉起来了,摆在将士们眼前的难题却依然是一个不少,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没钱没粮,物资严重匮乏。据当年的老兵回忆,那时候的新四军穷得叮当响,弹药和粮食不足那是肯定的,战士们平时喝的是小米汤不是小米粥,其他的军需物资也少得可怜,整个军区只有一所部队医院,却连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都凑不出来,纱布都是洗了再洗用好几回。皖南事变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央领导对国民党方面进行谴责,好面子的国民党虽然端坐在重庆的办公室里,但还是迫于舆论压力发布公开声明,表示不会再做出这种背地里捅刀子的不耻事件,不会在合作期间向自己的盟友采取军事行动。不过国民党领导嘴上说得好听,背地里还是不服气,就打算趁着新四军元气大伤的时机进一步对其进行打击。
出于这种心态,国民党领导先是反咬一口,污蔑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然后又吩咐下去,表示从本月开始,国民党方面不再给新四军下发军饷,也不提供军需物资。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了:不给就不给呗,他是觉得新四军离了他们就不能活了吗?我们不缺他那点儿东西。前半段话倒是没错,至于后半段,说实话,新四军当时确实缺。《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中记载到,自从新四军被编入国民党军队后,对方每个月都会给我军下拨军费,初期是一个月6.6万,后来在我方领导的争取下涨到每个月13万左右,还增加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补贴,比如说部队转移战区时的“开拔费”等等。在国民党和新四军正式闹掰之前,新四军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军费,国民党方面累计给新四军下拨的军费有将近440万元。
新四军
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地方武装势力数不胜数,但实际上很多人参军并不是抱着什么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就是单纯为了能拿军饷能吃上饱饭。每个月能固定领上一份薪水,是从古至今的“打工人”辛勤工作的根本动力,固定收入是生活的底气,没有了这份收入只能吃老本,除非底子厚,否则根本扛不住。这些道理同样适用于新四军这边,国民党方面停止下发军费之后,本就没有多少家底的新四军境况更加雪上加霜。部队的物资在之前的突围战斗中已经丢的差不多了,新四军的战士们肚子饿的咕咕叫,没有办法的部队领导只能到安徽的地方上向老百姓借粮,这才筹集到了3000多担米面渡过难关,保障基本的伙食供应。但一直问老百姓借粮也不是个事,新四军向驻扎在北方根据地的八路军求援,但当时北方正好赶上天灾,田地里收成极差,连中央领导所在的延安都是青黄不接、自顾不暇,更不用说腾出手来给新四军提供帮助了。
不得不说,国民党领导停止下发军费的这一手,确实是抓住了新四军的经济命脉,部队将领们心急如焚,都不想看到这支刚刚有些起色的队伍再度陷入绝境。
国民党领导
自力更生,种地建厂
其实早在1938年12月,八路军刚刚在陕甘宁边区站稳脚跟的时候,中央领导就已经将部队没钱没粮的问题摆在台面上讲过。中央领导表示,想要让队伍蓬勃发展起来,就不能单指着国民党方面下发的军费过日子,这样做风险性太大,一旦国民党领导翻脸,部队的后勤就完全得不到保障,所有人都得喝西北风。中央领导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直截了当地总结道:如果不想让战士们饿死,也不想就地解散各寻出路,那就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是开展生产运动,自给自足。这正是中央领导的雄才伟略之处,他在几年前就已经为新四军指明了当下的前进方向,新四军的部队长官一挥手,豪气万丈地手下的将士们说:“我们也不能一直过向别人讨饭的日子,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不过目标虽然有了,真正该怎么实践还得战士们一步步摸索。新四军的部队领导仔细研究了当下战场上的情况,提出了整个行动计划的第一步——抢地盘。新四军的抢地盘和那些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可不一样,他们要抢的,是那些被日伪军占去的中国领土,实际上也就是要开辟新的敌后根据地。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也很好理解,古往今来所有战争发起的目的都是要抢占地盘,日本侵略者也是看上了中国广阔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才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新四军想要发展壮大,也需要有地盘、有土地,军民上下一心,种地产粮、收税办厂,才能一步步积攒起招兵买马的实力,
华中抗日根据地地图
部队休整过一段时间后就正式开始行动,兵分好几路对那些被日伪军占去的乡镇展开进攻。在新四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之下,部队在南方八省建立起多个根据地,将原来只有4.4万平方公里的华中军区扩展成6.8万平方公里,规模空前。有了地盘,新四军也有了发展壮大的基础,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南方本来就是鱼米之乡,开展生产活动的环境是具备的,驻扎各地的新四军部队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业,还提早建立起“共享制度”,把参与生产活动的士兵和百姓编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划片,开荒耕种。不少百姓还把自家的农具、牛马以及渔船等必备工具贡献出来,供大家一起使用。新四军在大力开荒种地的同时,也相当注重为老百姓谋福利,毕竟群众帮着你一起建设根据地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的军队,支持我们的军队,那我们的军队号称“人民之师”,自然也要回报他们。新四军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跟那些地主老财征收一定数量的农业税,遇上普通老百姓就只问他们收些粮食,充当公粮,这样部队有了后勤物资,老百姓身上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鱼米之乡
不过粮食有了,其他的物资也得跟上才行,老百姓的朴素念头是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一支军队却还得添置起方方面面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战斗过程中取得胜利,比如说像武器弹药以及军服药品这些就缺一不可。可要添置起这些东西,首要前提就是得有钱,现在新四军的粮食刚刚够吃,空不出多余的部分去换钱,所以部队想要搞到钱,还得另想其他方法。这一点新四军的将领们也心知肚明,队伍在1942年召开联合会议进行工作总结时已经提出,想要发展军队,有人和地盘还不够,还必须拥有足够的“启动资金”,而想要打好经济基础,就要发展工农业,现在农业方面已经不成问题,要紧的就是这个工业,还有紧跟着的商业贸易,只要能建起工厂,并且把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那部队就能很快走上正轨。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智者,从此次的会议总结出我们可以看出,新四军的将领们已经充分掌握发展地方经济的精髓就是在打好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工商业,这样的想法即使是放到现代来说也有可取之处。在这个行动方针的指导下,各地的新四军部队纷纷行动,挖掘当地的特色,扶持原有企业,风风火火地搞起实体经济来,大大小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接连出现,有的办盐场,有的卖农副产品,还有开百货市场的。不过这其中对整个新四军生产活动贡献最大的,还属新四军二师在淮南地区建立的烟厂。
新四军开展生产活动
小烟厂起大作用
淮南地区在民国时候是响当当的烟草产地,分布有很多相关工厂,新四军二师驻扎的天长县铜城镇上也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烟厂,不过厂子的负责人说自家的店一直经营不善,再加上当地还有一些外国的烟草公司在搞垄断,当初国民党也跟他们收重税,所以已经无奈停产了。二师的师长张云逸这时候心里开始琢磨了,他知道很多部队士兵和根据地老百姓都有抽烟的习惯,但烟厂停工之后这个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外国人开的铺子他们嫌贵不愿意去,只能自己手工卷烟。
张云逸来到工厂的厂房看了一圈,见这里虽有些破旧,但地方大,基本的设施也比较完善,于是就和烟厂的老板商量,大家一起重新把这个工厂做起来,老板提供技术,新四军负责生产经营。两边人一拍即合,新四军派出几名机灵的战士去厂子里了解生产工序,学着怎么管理和经营,记住所有需要注意的规矩,为重建烟厂进行前期准备。之后为了改进生产技术,还花费一番力气买来一台新式的卷烟机,请来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1943年春天,沉寂已久的烟厂再次挂牌生产,名字换成了新群烟草公司,造出来的产品还是陈毅陈老总亲自起名的,叫做“飞马”牌香烟,寓意斗争形势发展迅猛,一飞冲天。
飞马的老包装
最开始时烟厂的生产能力并不强,每天只能造出600条产品,主要的购买对象也就是部队士兵和附近地区的老百姓,虽然不赔钱但也没有创造出多少收益。不过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让新四军全体将士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家这个小打小闹的烟厂竟然慢慢生意火爆起来。当时淮南的扬州、天水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去,桐城以及周边县区是国民党的统治范围,国民党方面实行经济封锁,新四军所在的铜城根据地只剩下这一家烟厂,再加上烟厂的产品“飞马”用料好,价格也不贵,还是深受老百姓信赖的新四军出产的,于是很快就打出名气,被哄抢一空。新四军二师见自家的生意做得不错,喜上眉梢不说,还又买来一批新设备,加大工厂的生产效率,将产量翻了一番。
飞马香烟的名声这下传得更广了,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甚至还吸引到了一些上海、南京等地的商贩,他们看重这个新型产品的价值,不远万里从敌占区跑到新四军的根据地,跟我军谈生意。烟厂愈发红火,新四军二师的腰包也一天比一天鼓,最昌盛的时候每月能给总部上交30万元的利润,自己还有剩余。二师的家底愈发丰厚,部队的装备买上了,战士们的生活质量也直线上升,1944年华北地区遭遇旱灾,二师的全体将士一致通过投票,从自家的小金库里拿出1600万去支持整个地方上的赈灾工作。
二师的师长张云逸
不过除去经济意义,“飞马”牌香烟还在另外一些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还为新四军换来了武器弹药和情报,为我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战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四军在发展根据地的同时也在开展军事活动,当时二师的战士们伪装成售卖香烟的小贩,带着自家的“飞马”牌香烟前往敌占区,走街串巷打探情报,在嘉山一带遇上了驻守在当地的伪军队长陆建华。此人是个酒囊饭袋,并没有看破我军将士的伪装,反而还对战士们手里带着的香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二师的侦察兵居长玉觉得可以在此人身上找找突破口,于是就和这个伪军队长进行了一番交谈。居长玉也知道欲速则不达,因此并没有一上来就打听情报,先是和陆建华说能不能给自己搞一套日军的军服,自己好拿回去炫耀一番,吓唬吓唬人,事成可以给他五包烟当做谢礼。其实居长玉这么说也就是想要试试陆建华的态度和胆量,看看这个人值不值得自己耗费心血建立长期联系。
陆建华倒是很干脆,表示这不是什么大事,自己就喜欢他手里的烟,有这个谢礼,别说一套,几套都不成问题。第二天一大早,陆建华就提着军装来找居长玉,和他做交换。但对于烟瘾极大的陆建华来说,五包烟根本没多少,不过几天就吸得一干二净。烟没了的陆建华再次找上居长玉,他并不想给钱,于是主动提出说能不能拿五套日军军服来换。居长玉知道这个人可以拿捏,于是试探地说想要一支手枪,好在乱世中自保,要是陆建华答应,就给他一条烟,以后有需要也可以联系。
新四军缴获的武器装备
陆建华听到可以一直有烟,当即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晚上就悄悄溜进自己驻地的仓库,偷出来两支手枪来找居长玉做交换。这之后两人之间就算是有了交情,居长玉换武器的时候并不是太多,他怕暴露身份,就总是请陆建华喝酒,趁机从他口中套取情报,有一次居长玉谎称自己过几天要去盱眙龙山做生意,结果从陆建华那里得知日伪军准备过两天就去扫荡,连忙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二师收到消息后派出4个营的兵力在日伪军前进的道路上进行埋伏,成功歼灭了这一股横向霸道、鱼肉乡里的敌对势力。
毕竟是自己创办的企业,所以新群烟草公司在后续的历史中一直是跟着新四军二师转移的,在很多地方都创造出不错的经济效益。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在烟厂里参与工作的职工和战士都被提拔,为国家的生产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二师的卷烟机和工人
结语
虽然遭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夹击,但新四军将士还是凭借着自己善于钻研的顽强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让根据地的军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他们的生产活动,不仅利在当时,也为之后的抗战胜利奠定基础,为其他的兄弟部队提供有效支援,更让自己成为一支声名远播的威武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