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就开始大力修建长城,此后长城经过历代王朝修缮,才成了为我们如今看到的样子。

不过,放眼来看,长城其实并不高,平均高度也只有7到8米的样子。

这样的情况不禁就引发了很多人的好奇,长城修那么矮,究竟能干什么?能防住谁?

对此,一名美国学者直接出面指责道,秦朝修建的长城把我们欧洲害惨了。

那么,长城的修建为何对欧洲来说是件坏事?长城修建后,究竟如何对欧洲引发蝴蝶效应的呢?这位学者的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代长城的修建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他们依赖于土地的耕种,而游牧民族则分布在北方的草原地区,依赖畜牧为生。

一旦游牧民族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他们就会经常掠夺中原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

这种经济与生存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经常冲突不断。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边境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

比如,匈奴、东胡等北方部落,凭借骑兵优势,经常对边境发起袭击,烧杀抢掠,给中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统一政权,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目的是将过去各国零散的城墙连成一体,形成一道贯穿东西的军事防线,抵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修建的长城,长度约为5000公里,平均高度在7-8米左右,虽然相对不高,但由于依靠地形和险要位置,具有极强的防御作用。

举个例子,在陡峭的山地上,骑兵难以展开行动,游牧民族比如说匈奴人,失去了原本擅长的快速袭击优势。

同时,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烽火台,每当敌人准备进攻时,长城的守背军队可以点燃烽火台,迅速传递消息,从而调动大军前来支援,这一体系大大增强了防御效率。

对匈奴来说,长城的存在无疑是一大困扰。

因为,类似匈奴这些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的灵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面对长城,马匹根本就冲不上去,就算人能爬上去,也会被骁勇善战的秦军打败,因此长城修建后,游牧民族讨不到好处。

此外,长城也对他们的经济产生了影响,长城修建后,匈奴无法轻易进入中原抢掠,失去了重要的物资来源。

由于缺乏粮食、金属器具等必需品,他们只能通过贸易获得物资,但长城的关隘限制了他们与中原的商贸往来,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不过,中原地区的人可并不是这样认为,他们觉得长城的存在,为中原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农耕社会非常依赖稳定的生产环境,长城的存在有效阻止了外敌的入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例来说,汉代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正是因为长城的守护使得中原地区得以和平发展,商贸得以繁荣。

随着贸易的增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文化交流,增加了中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从这些情况来看,长城的修建对于中原来说,确实很好的抵抗了游牧民族的侵扰。

然而,没想到,美国的一个历史学家却指责,中国修建的长城引发了“蝴蝶效应”,将西方害惨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学者指责中国修长城害惨欧洲

美国历史学家巴菲尔德在他的书中认为,长城的修建阻挡了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袭。

尤其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使得匈奴失去了向南掠夺中原的机会。

结果,他们不得不向西迁徙,穿越中亚进入欧洲,最终给欧洲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事实上,游牧民族的西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数百年,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匈奴。

自从秦汉两朝依托长城的优势,击溃匈奴后,匈奴在公元1世纪时逐渐向西迁移,进入中亚和东欧。

这种迁移是迫于生存压力,也是为了寻找新的资源和掠夺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他们不断向西推进,逐渐对东欧和罗马帝国的边界构成威胁。

比如,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铁骑在公元451年的加泰隆尼平原战役中,险些击溃西罗马帝国的军队。

这场战役标志着匈奴对欧洲的全面入侵,使得罗马帝国陷入更大的衰落。

而阿提拉的威胁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他还逼迫东罗马帝国支付巨额赎金,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匈奴的入侵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灾难,它直接促使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阿提拉的军队所到之处,城镇和乡村都被摧毁,社会秩序崩溃,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类似地,蒙古人在13世纪的西征进一步加深了欧洲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古大军对东欧的袭击摧毁了基辅罗斯,迫使幸存者逃向西方,并为日后的东欧社会留下了长久的创伤。

这样来看,好像确实游牧民族在长城修建后,对欧洲造成了巨大伤害,然而,仔细想想,巴菲尔德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片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菲尔德的不合理性

巴菲尔德的观点为何并不合理呢?主要是因为:

首先,长城的修建初衷并不是为了“赶走”游牧民族,而是为了自我防卫。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目的是保护中原地区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确保农耕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外敌、保护边疆的必要措施,而非刻意将游牧民族引向西方。

其次,游牧民族的西迁并不是完全因为长城。

游牧文明本身的流动性,加上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化,使得他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牧场和生存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牧民族的扩张行为往往是出于自身的生存需求,而不仅仅是因为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加强。

换句话说,即使没有长城的存在,游牧民族依然可能向西迁徙,寻找新的资源和战利品。

从历史背景来看,长城的修建本质上是为了中原的自我保护。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对中原农业社会构成威胁,而农耕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来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繁荣。

长城的存在,不仅在军事上有效遏制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也为中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长城的作用更多是维持了中国边境的安全,而非有意将游牧民族的压力转移给欧洲。

因此,巴菲尔德提出的想法其实并不完全可靠合理,因为中国修建长城,并不是故意将游牧民族的祸水引向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牧民族的西迁和对欧洲的打击是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环境、资源、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是防御和保护,而其对欧洲的影响则更多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而非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长城故事】跨越千年说长城——万里长城始于秦 澎湃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