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我大学毕业,被派到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新塘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着同届的小伙伴有的去了大医院外科,有的去了麻醉科,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和茫然。去报道的那天相隔今日已久远,依稀记得通往村庄的路很窄、很长。骑着父母为我新买的红色摩托行驶在乡间,在路两旁灰旧房屋的映衬下尤显突兀。

服务站上的同事都是附近村里的乡村医生。第一天中午,同事们陆续回家吃饭,只留我饿着肚子孤零零呆坐着。“走,到我家吃饭吧!”忽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低沉却不容分说。说话的正是刚出诊回来同事老唐,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我稀里糊涂地跟着去了,午饭很简单,一盘杂鱼,一碗青菜。老唐怕我不够吃,特地又煎了两个荷包蛋,不由分说都夹到我碗里,我第一次觉得荷包蛋居然这么美味。

我就这么跟老唐认识了。他平时话不多,中等身材,身体很壮实,额头上几道皱纹浅浅地藏在黝黑的肤色里,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在我去之前,他是站里唯一的男医生,但凡有搬药、出诊之类的活总是抢着干,乐此不彼。作为生力军,我自然也不甘落后。从此,我俩“混”在一起的时间就越来越多。隔三岔五,我都会背着药箱,屁颠屁颠地跟在他后面去巡诊。老唐似乎对村里每个男女老少的健康状况都十分了解,往往能在闲谈中直面问题。我们这对完美搭档同进同出,成了村民家里、老年活动室、甚至田间地头的一道固定风景。村民们都很信任他,我也是借了他的光,很快便与大家打成一片,日子也渐渐有了色彩。

老唐于我,更多时候像个长辈。论年纪,他比我父亲还长几岁,慈眉善目,让我多了几分亲切。每次我启动摩托,他总会在我耳边叮嘱:路上慢点开,慢就是快!这一“理论”也被老唐很好地运用到工作中:他接诊病人时不紧不慢,耐心而细致;他给高血压病人签约建档时总能东扯西扯聊上半天。正是他的慢,拯救了一个被我误诊为阑尾炎的宫外孕患者,着实让我这个大学生汗颜也涨了见识。他建的居民健康档案很详实,每次抽查都最经得起考验。更神奇的是,他居然还会针灸,简直是个多面手!在村民眼里,似乎没有他看不好的病,即使从大医院就诊回来也必须先去他那里报个道才安心。

一晃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我去了镇上另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任站长。临行那天,老唐他们为我送行。他破例跟我喝了点酒,我不胜酒力,两大碗黄酒下肚就醉得五迷三道。那年汽车还不普及,老唐叫他儿子从邻村借了辆大卡车把我载了回去,也成了当时很长时间里的一段笑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我调去了其他乡镇工作,跟老唐他们渐渐失去了联系。只知道新塘村早几年已整村拆迁了,通了马路,很宽很宽。老唐他们都住到镇上的拆迁小区,社区站也一起搬去了。这样挺好,老唐守着自己的小区就行,不用每天走那么多路了,我想着。

日子就这么云淡风清地走着。直至偶尔一次跟老同事闲聊中得知,老唐已于前年因车祸走了。我的心顿时咯噔一下,坐在办公室里半天没有出门。

现在,我已成长为单位的高年资医生,管理着几个家庭医生团队。习惯着像老唐当年那样每天走村入户的日子,享受着跟居民们相互微笑打招呼的感觉。每当有新的大学生来单位报道,看着他们意气纷发的脸,就不由想起当年的我。我时常跟他们讲老唐的故事,讲他那套“慢就是快”的哲学。看到他们渐渐适应岗位,融入团队,我终于能体会到当年老唐看我时脸上露出的那抹笑容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唐虽然不在了,但他一直是我心目中家庭医生的榜样!我也欣喜地看到,身边正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唐”们:他们穿着统一的家庭医生马夹,背着出诊包,日复一日地穿梭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出现在慢病居民的家里,出现在助企惠民的路上,出现在我湿润的眼眸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山市周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志华)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