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二号的时候彭博社发出了一则消息。

大概意思是说,中国对汽车领域做了一个调整,要求汽车的核心技术保留在国内。

但鼓励中国车企走出去,去国外建厂,生产一些非核心部件,然后使用国内生产的核心部件进行组装生产。

这则消息看起来很正常,毕竟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

领跑者

所以美西方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那是垂涎已久,中国发布这么一个消息,就是为了

防止核心技术泄露

其实这种做法,美西方是最拿手的,他们也不能说什么。

最关键的是,在一些消息中提到了,中国指示过新能源车企,要避免在印度和土耳其进行投资。

那么今天就围绕着为什么要避免在印度投资的事,来说一说。

美西方想要推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西方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因为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还有着庞大的人口。

相对于中国来说,

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从低端制造业开始向着高端制造业发展

这就意味着中国低廉的人工成本将一去不复返,显然选择一个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生产产品,就成为美西方商人的必然选择。

而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造就出来的人口红利,这就让美西方的投资者们看到了希望,想要以此复制出另外一个中国。

想法很好,经过多年的推行之后,很多美西方的商人,感觉这样的置换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言之,

印度取代中国完全不可能

简单的说一个原因。

在中国一项政策一旦决定,那么就会被立即执行,速度快的惊人。

比如一家跨国公司进行投资,这项投资通过之后,工厂的建设用地,很快就会批下来,而且批下来的不是一个工厂用地,而是一个大大的工业园被划了出来。

也就是说中国打算建造的不是一家工厂,而是一个产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各项的许可证明,也会在几天内发出。

印度则完全做不到

这话可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一位印度裔美国人在他的《后美国世界》说的。

据说这本书,奥巴马很喜欢带在身边。

所以这位印度裔美国人表达的意思,还是可圈可点的。

举两个例子就会更能体会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广州一个叫顺德的地方,有一家叫做珠江电冰箱的厂子,想要扩建。

但这个厂子所在地是一个镇子,相对来说面积不是很大,但珠江电冰箱厂向镇政府提出申请之后,镇领导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发现现有的土地都有了规划,不可能给厂子多余的地方。

但就算是这样,镇领导在研究了多日之后,将目光盯在了一个山包上。

他们干脆将这个山包炸掉,硬生生的开辟出一块平整的土地给电冰箱厂进行扩建。

不得不说这些镇领导的大手笔,

敢做、敢想、敢当

再来看看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的时候,韩国的一家钢铁公司想要在印度投资建厂。

印度对外进行了高调的宣传,夸赞这是

印度引入的最大海外投资项目

结果2005年签署了投资建厂备忘录,预计投

一百二十亿美元,占地两万四千多亩土地。

截止到2016年,他们用了十二年进行征地,还是没有征下来。

征地面积不到目标的一半,而且移交给韩国工厂的征地面积只有三千多亩。

也就是说,签了一个建厂备忘录之后,十二年后连厂房都没能搭建起来。

所以在印度建厂进行生产,遇到的首个问题就是厂子要建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印度的政客想要获得选票,就得得到地主们的支持,而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

这就导致了建厂用地迟迟得不到通过的结局。

当然这个问题,印度总统也是明白的,这些年一直想要推行土地征集法案。

但这个法案,又都会被印度的各种势力给阻止下来。

所以这个局面就一直没有得到过什么改善。

其他制约印度发展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约印度的发展,有三个关键性的原因,其一印度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其二印度保护本国工业过度严重,其三名目繁多的税收。

以产业工人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产业工人不是说拿个小锤敲一下四十,打一下八十就算。

而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

印度不识字的人口比例超过了85%

甚至因为不识字,印度很多在贫民窟长大的人,一生都不会有档案记录在政府部门中。

这样的状况,怎么能培养出熟练的产业工人?

而且高端的技术,需要熟练产业工人的知识基础更高,印度完全达不到这个要求。

所以在印度就算是培养出了工人,他们的工作效率有也不会很高,甚至这些工人在制造业中能否一直存在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要知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一套技术三五年就有可能推陈出新了。

接受不了推陈出新的节奏,这些工人在行业中的存在时间会大大的缩短。

所以

印度就算是拥有人口优势,这种优势也不会转化为动力发展本国的工业

印度对于本国工业的过度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一直想要进入到全球主要的工业链,希望能够成为其中关键性的一环。

但他们想归想,做却是另外一套,比如印度想要加入到十二个亚洲国家的多边贸易协定中,结果截止到2020年,

谈判了七年之久,最后印度退出了,不谈了。

很尴尬的结局。

其实印度对于市场的干预和贸易保护由来已久。

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

比如沃尔玛,这是一家很大的跨国公司。

沃尔玛看对了印度的市场,想要在印度建立连锁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印度直接开出了各项禁止条款,

他们禁止沃尔玛这样的海外公司开办任何的零售商店,甚至是购买本国的连锁超市也不行。

最终沃尔玛改变了经营方式,他们和当地的一家企业办理了合资,这才在印度开办起了商店。

这是能在印度生存下来的公司,还可以。

上文提到的韩国公司经过12年的征地,连厂房都没有建立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宣布停业就完了,甚至也不用等到十二年,三四年就应该有这个觉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为什么就没有停业,还在一直进行征地?

因为在印度有一个叫做《产业争议法》,在这里面就明确规定了

一旦一家公司雇佣了超过一百人的规模,那么在拿到印度的相关许可之前,是不可以宣布停业的。

至于想要破产,各种法案都能堆满了桌子,也就是说涉及到的法案不仅多,也意味着复杂,成本还会持续加码,而时间会被拉长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步。

除此之外,在印度想要开除一名员工,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同意才行。

所以在印度进行投资,对投资方是很不友好的。

还有各种税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国的投资者在这方面抱怨极大,他们在印度投资的企业,各种税收和间接成本几乎占到利润的80%。

也是因为这一点,对印度投资最大的国家,并不是一直推动印度取代中国的欧美国家,而是毛里求斯。

因为印度针对毛里求斯有避免双重征税条约,西方国家的投资者都通过毛里求斯在印度进行投资。

比如在2008年的时候,毛里求斯对印度的直接投资,

就占据所有外资的43.7%

而对印度投资第二大的国家是新加坡

占总额的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对印度的投资,不看好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多,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减少对印度的投资。

比如美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2000年的时候还有11.5%,到了2008年的时候就下降到了5.4%。

下降了一半还多。

这其实就是对

投资印度的一种不看好的表现

如今这种情况还在蔓延,比如

在2019年的时候,印度的外资流入占全球总份额还有3.4%,但到了2021年的时候,就已经下降到了2.8%。

有些外国公司不是缩小了在印度的规模,就是直接退出了印度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看同期中国的表现,

在2019年的时候流入中国的外国投资占全球总额的14.5%,到了2021年的时候,直接就攀升到了20.3%。

没有下跌还涨了。

要知道近些年,有些低端制造开始从中国退出,转入到印度,越南等国。

感觉投资中国的热情小了很多,但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转出去的多吗?不多!

还有后悔又转回来的,也不知道他们转来转去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和印度的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相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庞大的人口基数之外,它和中国比,就没有一点相似之处的。

就说经济水平,中国是庞然大物,印度的经济其实很小,双方没得比。

比如在

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7.7万亿美元,看看印度只有3.2万亿,不是一个量级。

印度看着挺大,在全球的工业链上,其实它和越南、泰国、甚至是柬埔寨处于一个地位,

而中国在这条产业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低端制造业,都是被这些国家拿走的。

以纺织业为例,越南和孟加拉可以进行成衣的制作,但染料和成衣配件、印染设备,都是中国提供的。

印度想要替代中国,还差的很远。

不说别的中国和印度几乎都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经济改革,现在看看双方的发展,说的夸张一点,一个天,一个地。

所以时间再拉长一点,双方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