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件神秘而又威严的物品

它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参与了无数重大军事决策,甚至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它的存在,牵动着帝王将相的心弦,影响着千军万马的调遣

它是什么?为何能在中华文明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兵权证·】——»

我国古代帝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皇权地位,始终把兵权牢牢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

在古代君主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需要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凭证称为“兵符”。兵符由金、玉、铜、竹等材料制成,以铜铸为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将铜制兵符刻成虎形,称之为虎符。最有影响的是战国时期以铜铸成的虎形兵符,故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铜制的兵符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汉书》载:“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谴使者,至郡合符乃听之。”《后汉书·杜诗传》所说“符策合会,取为大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符演变五千年·】——»

在我国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战国初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成年男性将铜制的虎形装饰品系在自己的腰带上,以展示男性的威严和勇猛。

1979年内蒙古凉城毛庆沟出土了两件战国初期的铜质虎形饰牌,其一:虎饰整体略呈长方形,上有阴刻半蹲踞式虎纹。

虎张嘴,呈锯齿形,圆眼,腹、背和尾部刻阴线纹,爪作钩状。虎的口部及前后肢上部有五圆孔,用以缝缀或勾联他物。整体显现造型粗犷、文饰简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虎饰正面为一浅浮雕伫立虎,昂首立耳,张嘴露齿,牙呈锯齿状,双眼圆睁,细腰,臀部肥硕,尾下垂。右前足抬起靠近下颌,爪作勾状。

前臂处有一圆形镂孔,背面有拱形钮。由此可见虎形装饰品在当时男性对它情有独钟。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比喻威武勇猛之势。由于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逐渐将虎的形象也运用到了调兵遣将的兵符上,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之,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分成两半,右半部分留京师,左半部分发给有关地方长官,上面用篆书刻写了“一、二、三、四、五”等字样。

王国维《屯戍丛残考释·杂事类》说:“汉晋兵符,每字中分,以为合符时之验。”当中央王朝或地方需要调动军队时,就派使者去合符,两半符的文字能够完全合起来时,就可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对于虎符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规定,虎符一般要与玺书或诏书同时使用,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骑缝刻铭以右为尊。

隋朝时改为麟符。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

后代签约,一式两份,中缝盖章,双方各持一份凭据,这种凭证统称为“合同”。执掌虎符当然与战事有关,唐代李嘉佑《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梁宋人稀鸟自啼,登舻一望倍含凄。

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平陂战地花空落,旧苑春田草未齐。明主频移虎符守,几时行县向黔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期恢复使用虎符。据《宋史》载:宋代造铜兵符,给诸路总管主将,每发兵三百人或将帅以上即用

神宗熙宁五年,诏西作坊铸造诸铜符三十四副,令三司给左契付诸门,右契付大内钥匙库。今后诸门轮差人员,依时转铜契入,赴库勘同。

当时神宗以京城门禁不严,素无符契,命枢密院约旧制,更造铜契,中刻鱼形,以门名识之,分左右给纳,以戒不虞,而启闭之法密于旧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宗建炎三年,改铸虎符,枢密院主之。其制以铜为之,长六寸,阔三寸,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给诸路,右契藏之。

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出兵,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将军叛乱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符实物话典故·】——»

现存最早的虎符是1973年陕西西安山门北沉村战国秦墓出土秦惠文君时期的“杜虎符”,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

秦杜虎符的出土于北沈家桥村1.3公里处的杜城村,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作昂首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尾端卷曲,背面有凹槽,颈有一穿孔。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又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

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

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该枚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杜县军事首领所有,印证了秦国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国封地(今西安市东南)设杜县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临城出土的秦“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伏虎形,昂首前视,长尾曲翘,四足向前平伸。

虎背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两行十二字,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驻守阳陵将领的兵符

新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由此可见,以上这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

新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代的三个不同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新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自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战国玉虎符,现藏济南市博物馆。长11.8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重43克。器物作薄扁平卧虎状,两面均浅刻虎纹,耳目嘴鼻纹饰清晰流畅,虎四肢屈卧,尾巴上翘,尾部一扁圆穿。

其中一面刻四字篆书铭文:“南郡左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是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长7.9厘米,高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每当谈及“虎符”,人们自然想起成语典故“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成语典故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东周列国志》中也有记载。故事讲述: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在长平打破赵军后,又进兵围攻赵都邯郸,企图一举灭掉赵国。

赵国就在毛遂自荐、联楚抗秦的同时,也火速派人向魏国求救。魏国国王很是惧怕秦国,只命大将晋鄙带领30万大军驻守在魏、赵的边境邺(今河北临漳县)观望不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与赵国的平原君是好友,其姐姐又是平原君的夫人,眼看邯郸危急,魏王又不发兵救援,心急如焚。多次说服魏王发兵救赵,魏王就是不肯。

信陵君无奈,只好带着自己的门客一千多人,赴邯郸抗秦。信陵君领兵走到魏国国都大梁的城东门时,碰见好友侯赢。侯赢说:“我老了,不能与公子同行,请公子保重!”

信陵君走出十几里地之后,觉得有些不对劲:“以往我对侯赢不薄,为什么我要走了,他竟无一言半词送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遂返回问计于侯赢。侯赢说:“魏王的宠妾如姬曾寻人为其父报仇,三年不能得,是公子为他报了父仇,她一直想报答公子的恩情,苦于无机会。如果公子求如姬从魏王身上窃取兵符,岂不强于公子与秦军死拼。”

信陵君依计而行,果然如姬深明大义,不顾个人安危,乘魏王熟睡之机窃取了兵符

信陵君手持兵符,带领一支人马直奔魏军驻地。合符后,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怀疑其中有假,说:“这等军事大事,待我奏明大王后再办不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陵君无奈,只好命人杀掉了晋鄙,夺得了兵权后火速向邯郸而来。恰在这时,楚国的春申君也带救兵赶到,加上赵国组织的敢死队,三支军队奋力抗秦,秦军节节败退,邯郸化险为夷。

赵王与平原君带着酒肉,到魏营犒赏三军,答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举。“窃符救赵”成语,比喻不正面交兵,运用手段和计谋而达到目的。唐·柳宗元《古东门行》诗:“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扶袂真无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符入诗入戏文·】——»

在古代诗人、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对“虎符”就有许多比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唐罗隐《送王使君赴苏台》诗中写道:“东南一望可长吁,犹忆王孙领虎符。”

清吴伟业《即事》诗之七中写道:“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元代李直夫所作的杂剧剧本《便宜行事虎头牌》,写金代元帅山寿马掌有虎符金牌,叔父违犯军令,依法予以惩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张凤翼的传奇剧本《窃符记》,写战国时期秦兵攻打赵国,赵向魏国求救,魏国虽然出兵,但观望不前。

魏公子信陵君主救赵,魏王宠妃如姬曾受信陵君恩,乃窃得兵符,使信陵君得以指挥魏兵大破秦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凤翼的另一传奇剧本《虎符记》,写明初陈友谅攻破太平城,擒获朱元璋部将花云,花妻郜氏逃亡,花妾孙氏携幼子花炜经历艰险,安抵南京,持花云兵败时所授虎符见朱元璋,受到朱元璋褒扬。

还有上世纪50年代四川省川剧院创作改编演出了历史剧《窃符救赵》、《卧虎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以“窃符救赵”典故创作改编的大型话剧《虎符》,剧中突出描写了如姬这个人物,歌颂了她为了大局不顾自身的牺牲。

1957年2月18日郭沫若及院领导陪同周恩来总理观看《虎符》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高兴地上台接见导演、演职员并合影。后来豫剧也将《虎符》改为戏曲剧本搬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