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实习生 王金瑞

近日,上海苏州河因市民盲目放生而出现大量死鱼。据作业人员介绍,随着放生的人越来越多,清捞难度逐年增大,今年甚至还曾创下1天捞出1吨死鱼的“新纪录”。预计到年底,打捞重量将超过去年的7.9吨。放生变“杀生”,相关报道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据9月11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新闻图片

放生,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慈悲之心。然而,当这份善意脱离了科学理性的轨道,盲目跟风、盲目放生,“善”也就变了味儿,甚至在无形之中助长了“恶”。近年来,随着放生的人数、放生的物种增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物种的问题;二是数量的问题。如果放生的是外来物种或其它非本地物种,特别是外来入侵物种,还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因为外来物种一旦被放生进入本地生态系统,可能因没有天敌制约繁殖迅速,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大量死亡,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有数据显示,全球威胁最大的100种入侵物种已经有50余种入侵中国,严重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治理投入难以估算。

再说说数量的问题。每一片水域都是有自身承载力的。很多人仅凭一腔热情,不假思索便随意投放生物,一旦放生过度,超过了范围,有可能造成环境的超载。比如,如果一个地方只能容纳100条鱼,却放生了1万条鱼,过量的鱼会大量消耗资源,污染水环境和影响其它生物。此外,无序放生还可能通过杂交破坏当地物种的遗传资源,危害生物安全。

所以说,任何单位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到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放生是一种善举,但科学放生才是真正的行善。放生不能想放就放,必须以科学为前提,以法律为准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只有让放生行为回归理性与科学,以更加理智的方式表达善意,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