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神级”外星生命要清扫银河系垃圾,因为意外发现地球上的几个孩子懂得力学三定律,于是留下了这个已孕育出高级生命的星球。在无声之中拯救全人类的,正是一位要求孩子硬背定律的乡村教师。

小说如果在这里结束,只会让人感动,但刘慈欣接着揭示了一个让人“震撼”的事实:由于不能遗传记忆,人类实现文明代际传承的方式其实效率很低,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但就是用这么原始的方式,人类文明进化到了“3C”阶段,而在代际之间承担传承文明重任的,正是教师。

在科幻小说的设定中,外星文明发达是因为他们可以无损耗地高效传递信息,比如下一代生来自动继承母体记忆,两个人对视一下就获得彼此所有数据。人类与他们的区别在于我们要靠教育,而他们那种方式显然不能称为教育,勉强只能算作是“导数据”。

人类的“原始”体现在这里,人类的高级也体现在这里。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所谓“神级”文明其实只是着眼于知识传递这一点,这当然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面,但教育的复杂就在于人不是“操作系统”,人还有着情感和灵魂的一面,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只是存储和传递知识的介质。教育首先需要关怀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成长,而健全的人性单靠书本知识灌输是催生不出来的,它需要在全社会的大环境下熏陶,也需要施教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去感染。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教育必须是人面对人,口耳相传,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这不是“原始”,而是人性必需。

提到老师,中国人能想到最早的老师是孔子。按理说,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其教材应该首推《礼记》,那里面讲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父母去世该如何发丧,下级见到上级该如何行礼。而《论语》里几乎没有讲过什么知识,记录的全部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但儒家影响力最大的课本却正是这样一本书。

儒家文化的千年传承,生动演绎了这样一个教育学原理:对受教者而言,老师身上最具感召力的其实正是他的为人处事、是他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培养学生,也应该首先把这些品质传承下去。而这些品质在传统文化中被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德”。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立德树人”,可以说直击这个时代教育的某些痛点,也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每个家庭都愿意在教育上倾注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出现一种功利化倾向,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在意孩子怎样通过教育获得更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家长们不得不被裹挟着加入“内卷”之中,学校里“减负”,就在课外高价补习。学校里的课程要“卷”,课外的特长班也要“卷”。孩子心灵是否健康完善,人格是否健全发展,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上。长期处在压力“过载”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之际,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值得家长、学校、老师以及全社会一起深刻体会。奋斗拼搏这些精神任何时代都应该鼓励,但这和无谓的“内卷”并不是一回事。教育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倾向,回归到关注人的德性和人格完善上来,这或许很难在朝夕之间完成,但这是我们真正建成教育强国必须通过的考试。

今年教师节当晚,电视上播放了2024最美教师发布仪式。这些老师都很平凡,有几位就像小说《乡村教师》里的那位老师一样,默默在最艰苦的地方耕耘一生。他们教授的“定律”或许并不足以拯救地球,但他们奉献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身教,知识会被遗忘,但这种精神力量会滋养学生一生。

(文/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