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落下了帷幕。在这届奥运会赛场上,中国选手发挥神勇,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而无数国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为这些优秀的运动员们加油喝彩。
但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运动员,她也为祖国得到了一枚奥运会金牌,但是她却无人喝彩,甚至连国旗都没有人为她准备,可以称得上是最孤独的奥运冠军了。
那么,这位奥运冠军是谁?
在她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从长跑转向竞走开启新人生
这位“无人问津”的奥运冠军叫做王丽萍。
王丽萍1976年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很远,王丽萍每天都要早起跑好久去上学,于是渐渐地,王丽萍就 成为了班级里最能跑的学生。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班里人全都建议王丽萍去报名长跑,觉得她肯定能为班级争光。害羞的王丽萍本来还担心跑的不够快,为班级丢脸,但是见同学们都这么支持自己,她最后还是决定去报了名。
结果在比赛中,王丽萍不但发挥出色给班级争了光,甚至还被当地的体校看中了,年仅13岁的她就这样走上了运动员这条道路。
刚进体校的王丽萍本以为自己能像学校运动会里一样,能够惊艳众人,但是她想错了,体校里面的运动员一个比一个能跑,她也只能算个中等偏上的水平。
后来在一次训练中,体校里的竞走教练无意中看到了王丽萍的长跑。
这位教练从王丽萍的动作看出来,相较于长跑,王丽萍其实更适合竞走,如果再加以培养,肯定是个不错的苗子。这名教练在询问过王丽萍意见后,又跟体校的人打了招呼,便把她带去了竞走队。
王丽萍在听教练说自己有竞走天赋后,以为自己应该很快就能融入的,但是她又错了。
刚去竞走队的第一天,王丽萍的脚后跟就被磨破了,疼的她第二天都穿不上鞋,她当时觉得竞走比长跑更折磨人。
但是既然教练看中自己了,王丽萍也不想让他失望,便在适应了竞走队训练节奏后,开始逐步增加训练量。
她知道竞走折磨人,所以她也知道就因为这份折磨,其他人都不想在这里深耕努力,那么自己的机会就来了。
奥运会前夕受伤不放弃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迟早会带来回报,王丽萍在竞走队的成绩逐步上升,最后成为了体校竞走队的头号人物。
但是她并没有满足于这个成绩,而是更加刻苦得训练,这份努力也让她成功进入到了国家竞走队。
进入了国家队,就表示可以有机会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王丽萍这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的这份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她也非常感谢那个曾经日夜拼搏的自己。
但就在王丽萍积极为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备赛期间,生活却给她开了一个大玩笑。
由于长时间过量的训练,王丽萍膝盖旧伤开始复发,而且情况不容乐观。
要知道膝盖可是一个运动员的命脉,膝盖受了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寿命,最关键的是,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训练。
运动员比拼的其中一点就是持续性,三日不练便会生疏,而且王丽萍的膝伤很严重,医生都说不准,她还能不能恢复到受伤之前的状态。
但是王丽萍没有退缩,她认识到之前自己过量训练虽然给自己带来了成绩,但同时也增加了伤病风险。在养伤期间,王丽萍直接放弃了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毕竟保住自己的运动生涯才是最重要的。
在家人的陪伴下以及自己努力的康复训练下,王丽萍的膝伤比预想中恢复得更好。最终在彻底痊愈后,王丽萍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更加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训练计划,为下一届奥运会做准备。
史上最孤独的奥运冠军
很快,2000年的奥运会在悉尼如约举行,王丽萍也作为中国女子竞走队的代表踏上了奥运会的赛场。
奥运会毕竟是汇集了全球各个国家的体育精英,王丽萍的成绩也只能处在中间靠前的位置。不过虽然在参赛前王丽萍也知道自己可能拿不到奖牌,但她还是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先放弃,都要试试看。
老天爷好像也仿佛看到了王丽萍这种看淡输赢的心态,在她前面的几个人纷纷因为犯规被罚下。其他不少人也因此在速度上受到了影响。
就这样王丽萍仿佛又看到了拿奖牌的希望。
她扛住了内心的压力,脚底的疼痛也仿佛都已经消失了,最后王丽萍一鼓作气冲过了终点线,获得了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赛的冠军。
然而与其他冠军不一样,王丽萍夺冠之后并没有多少欢呼声,甚至没有人给她递来一面国旗。
原来王丽萍的比赛是在奥运会的后程,她的队友以及教练都认为她不可能夺得奖牌,已经早早地返回了国内。
冲线后的王丽萍心情很复杂,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那么开心,相反还有眼泪从她的眼角滑落,她就这样成为了奥运会史上最孤独的冠军。
结语
这件事之后,国家重新出台了相关规定,任何团队在运动员比赛时都应在场,无论运动员成绩如何。这项规定获得了无数国人支持,因为很多人都知道王丽萍受到的委屈,大家也不愿意再有其他运动员受到这样的待遇了。
金牌从来不是奥运会的唯一目标,能通过这项赛事展现中国风采,让青少年学习其中的拼搏精神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的王丽萍虽然早已退役,但她却成为了一名教练,仍活跃在祖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中。
当初在奥运会一个人冲线一个人庆祝的她令无数国人心疼,我们应向那时候的她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样我们也应向现在的她以及她所从事的事业献上最真诚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