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7年10月1日晚,天安门广场星光灿烂,五十万首都群众坐在观礼台上挥动着手中的红旗。

城楼上,周总理正在亲自和警卫团确定焰火晚会最后的细节,一再交代:

“安保一定要做好,要保障群众的安全。”

这时,他抬眼望去,原本严肃的眉目瞬间舒展开来,笑容满面地朝那人走去,看到他身后的青年,微微一滞,敛了笑意说道:

“陈赓,这不合规矩。”

出于安保的规定,党政军领导人只能带自己的夫人和未成年的子女上来。

陈赓挠挠头,挡在青年前面,有些哽咽地开口解释道:

“我是想让他替他爹来看看,看看今天的中国。”

周总理默了一会儿,眼眶有些发红,点了点头,向他招手:

“来,跟周伯伯去见见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

毛主席看着眼前的青年人,审视了半响,开口问道:

“太像了!彭干臣是你什么人?”

彭伟光恭敬地回答道:

“是我父亲。”

听到这个名字,一旁的周总理眼神微动,渐渐陷入回忆之中......

六二学潮,革命萌芽

1929年春夏之交,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人心惶惶。

但租界的商人们所受影响倒不大,坐落在静安寺旁的一家蜂蜜公司便是如此,每日照常开张营业。

那是一栋三层红砖小楼,透过恢宏的大铁门,能看到装潢豪华的大厅里摆着考究舒服的沙发椅,一看就是专供达官贵人们进行商务洽谈的地方。

经理叫黄春山,周围人都尊称其为“黄大老板”。

黄老板一家住在二楼,他的夫人江鲜云时不时会在正对街道的阳台上晒婴儿的尿布或者摆上一盆花。

而每当这时,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就会如期而至。

只见司机殷勤地打开后车门,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牵着太太的手款款下车,显然是一对阔商夫妇。

早已等在门口的黄老板躬身向前,一脸讨好的笑容,寒暄几句,便亲自将二位迎进屋。

然而,一避过旁人的视线,两人就变了脸色,紧接着黄老板便将其带进秘密通道中。

聚集在小楼地下室的二十个青年,见男人走进,纷纷起身:

“周书记好!”

原来他不是什么阔商,而是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与他同行的正是邓颖超。

这里也根本不是做蜂蜜生意的地方,是中共秘密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

这个黄大老板的真实姓名其实叫彭干臣,是周恩来黄埔一期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干臣

他于1900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今湖北省)英山县落令河村的一个中农家庭。

其父彭少轩是个私塾先生,颇通四书五经。

在浓重的书卷气中成长起来的彭干臣,自幼知书达理,成绩优异。

并且在二十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会安庆的第一师范学校。

当时,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作为陈独秀的故乡,安庆自然也沐浴在这股“新学之风”中。

革命知识分子纷纷响应,积极创办了《安庆评议报》《新安徽》等进步刊物。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走进了青年彭干臣的生命。

1920年,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并向各地共产主义信仰者发出建团倡议。

彭干臣接此消息,热血沸腾,与蔡晓舟、许继慎、王步文等40多名进步青年在安庆菱湖公园茶社秘密创建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

青年们高举反封建的旗帜,斗志昂扬。

他们第一个要反对的就是安庆的“土皇帝”——倪嗣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嗣冲

1921年,身为安徽督军的倪嗣冲通过行贿,当选了安徽省三届议员。

他不仅操纵着安徽的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疯狂搜刮民脂民膏,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修建生祠。

一群青年说干就干,在6月2日生祠落成那天,聚集到省议会大楼请愿。

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军警的武力镇压,一群学生被警棍打得头破血流。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同学和面目狰狞的军警,彭千臣心中只有道不尽的失望。

他面沉如水,一把夺过警棍,与军警殊死搏斗,掩护情愿者撤退。

一场“和平”的情愿,205名学生轻伤,39名同学重伤,一师的学生姜高琦还因抢救无效牺牲。

随后,彭干臣组织青年团成员连夜印发宣传单,将军阀暴力镇压学生的暴行告知安庆各界。

第二日,脸上挂彩的学生们跛着脚上街,游行示威。

一时间,安庆各界掀起一片斗争浪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新上任的安徽省长不得不出面道歉,追认姜高琦为烈士,并发抚恤金2000块银元。

一场震动全国的“六二学潮”,以一条鲜活的生命作为代价,各界民众团结一致为武器,赢得了胜利。

作为运动领导人物的彭干臣也正是在此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领会到革命真正的精髓,他在纪念姜高琦的血亭的匾额上写下:

“干,革命精神是干,是要彻底的干。”

可是,有谁能带领中国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陈独秀,右李大钊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彭干臣找到了答案。

两年后,武汉、安徽建党工作正式启动。

彭干臣、许继慎等青年团成员参加建党会议,大会任命彭干臣为安庆“一师”党支部书记。

同年,曹锟通过贿选成为总统,彭干臣组织大学潮,捣毁了贿选议员张伯衍、何雯的住宅,被北洋政府通缉。

他被迫逃到上海,投奔辛亥革命志士李次山。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达成,黄埔军校随之成立。

彭干臣按党组织的指示,赴广州报考,由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北上护国,铁血将才

刚到黄埔军校校门口,彭干臣等人便被深深震撼了。

白色拱门两边是孙中山亲自题的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这入校第一课便让人醍醐灌顶,彭干臣微微一笑,心想:来对地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

黄埔一期可谓是名将如云,尽出“神仙学员”。

徐向前、陈赓、杜聿明、胡宗南等名将都是这一期毕业的。

但是其中与彭干臣关系最好的竟然是与他性格截然相反的陈赓。

他是典型的刻苦勤奋型,而且一直保持着小时候的书卷气,无论在哪都拿着一本书,说话做事中都透出着稳重,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而陈赓则不拘小节,是黄埔军校里出了名的泼皮,谁的玩笑都敢开。

两人一静一动,在一起却是难得的和谐。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校内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彭干臣和陈赓等人都为支部负责人。

毕业之后,他们又一同留校,被分在同一个连队,陈赓任连长,彭干臣任党代表。

1925年,他们迎来了毕业后的第一次实战。

当时,孙中山北上与冯玉祥、段祺瑞等人商讨国事,广东江东军阀陈炯明想趁机进犯广州。

广东革命政府于1月15日发表《东征宣言》组织东征军。

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骨干的黄埔军校校军3000人编入右翼军,周恩来亲自指挥作战。

这也是彭干臣第一次上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

出师时,国内外的反动派十分不以为然,陈炯明叛军蔑视地说:

“几个小孩子,几杆破枪,不过是孙中山晚年的消遣而已。”

然而就在他们说风凉话的时候,彭干臣、郑洞国、李琦中等人组成敢死队,以伤亡一半的代价,拿下了东征的关键一役——淡水之战。

这一战,俘敌两千,缴获枪支一千余条。

战斗中,彭干臣被打断了一根手指。

周恩来惋惜地说:

“将来谈恋爱恐怕成麻烦。”

彭干臣自己却不甚在意,还笑着赋诗:

“革命诚非易,断指何足惜,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

也是在这次东征中,彭干臣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将之风。

周恩来为军队设置了党代表和政治部,一改旧军队的流氓作风,立下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不扰民间一草一木。

当时的《商报》盛赞:“谓民国以来仅此所见,乃是真正卫国保民之革命军。”

就这样,在赢得了民心的情况下,3000名敢闯敢拼的学生军拿下了陈炯明麾下一个上万人的部队,首战告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同年六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一批军事能力强的共产党员前往莫斯科学习马克思主义。

东征中表现出色的彭干臣成功入选,与朱德、刘鼎、徐作潮同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

军事理论课的时候,翻译官不懂军事,翻译得不准确,同学们也听得十分费劲。

而彭干臣的基础知识学得十分扎实,再加上又有实战经历,便经常和朱德一起充当翻译。

1926年,国内的北伐战争也正式打响,国内急需一批军事指导人才。

彭干臣奉命提前回国参战。

他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任作战参谋。

彭干臣配合叶挺,一路从湖南攻进湖北,拿下“鄂南两大门户”汀泗桥和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兵临城下之时,蒋介石嫡系的刘峙致电叶挺,说他的第二军已经攻入城区,要独立团登城策应。

彭干臣,留下遗书、组织爬城敢死队,誓要为北伐关键一战献出生命。

可没想到,刘峙竟然谎报军情,他们根本没能进入城区,只不过是想要诓独立团为他们开道。

因此,敢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却没有等来援军的在炮台接应,第一次爬城失败,敢死队伤亡惨重。

最终,他们凭着铁血意志,转移到通湘门,并利用云梯顺利爬城,为北伐军长驱直入武昌城做出重要贡献。

叶挺独立团因此被誉为“铁军”,彭干臣也因此获得“铁军中的铁将”的美誉。

这一战之后,叶挺独立团扩编为二十四师,镇守武昌城,叶挺任卫戍司令,彭干臣升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挺

然而就在北伐节节胜利之时,蒋介石的反共獠牙却收不住了。

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一时间,上海城内,只要见到穿戴干净,胸前别着钢笔的人都会被怀疑成共党,不是被抓,就是被杀。

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死在这场血雨腥风之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半路夭折。

保卫革命,以身许国

二十四师所在的武昌成为红色庇护所,身份暴露的工人领袖和知名党员大多数都被安置在这里。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当时,叶挺正率部平定革命军独立十四师的叛乱,彭干臣则留守武昌,任代理戍卫司令。

在此期间,他为起义军筹措了一笔军费。

25万枚银元整整装满了五十个大木箱,几乎塞满了他小小的办公室。

拿到了军费,军饷和枪支弹药也算是有了着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7日,彭干臣带着这五十箱银元抵达南昌。

当天,周恩来组织召开敌前委员会,任命他为南昌公安局局长兼戍卫司令和党代表。

彭干臣也是我国第一任公安局局长。

而他没有辜负党的重托,从起义的开始到结束,做出了重要贡献。

8月1日2时许,在周恩来、叶挺等人指挥起义军攻下南昌城之时,彭干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夺国民党公安局及其哨所,并且将全局的官警和消防队的同志重新整编。

同时部署张贴布告,安定民心,让军警上街保障老百姓的安全,稳定了整个社会的秩序。

然而攻下南昌不到三天,汪精卫便召集张发奎、朱培德两大部队向起义军发起进攻。

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这场城市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周恩来忍着病痛带部南下广州,彭干臣负责殿后工作,保障起义军顺利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精卫

在这之后,根据党的指示,彭干臣辗转来到上海负责白区的情报工作。

此时的上海对于一个共产党人而言就是虎狼窝,在这里工作的同志不得不随时揣着七十二颗玲珑心,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

彭干臣办成乞丐在上海街头游荡了数十天,也没有找到同志们的一丝线索。

无奈之下,落单的他只好再次敲响同乡李次山的门。

不过,这次来开门的竟然是个姑娘,警惕地看了他好半响,才缓缓笑开:

“我认得你,八年前你也来过。”

彭干臣满身酸臭,那姑娘也不嫌弃,主动伸出手来。

反倒是他有些不知所措,赶紧往后退了一步,解释道:

“我身上脏,别熏着你。”

姑娘忍不住大笑出来,彭干臣被她的爽朗感染,这些天的郁闷一扫而空,也跟着笑了。

“鲜云,怎么让客人站在门口说话。”

李次山不知已经在旁边看了多久,别有意味的看着两人,忍不住打趣道。

原来这个爽朗的姑娘叫江鲜云,是他的义女。

看出两人有意,李次山这个义父也乐得做这个媒人。

在他的撮合下,彭干臣的终身大事敲定,与江鲜云结成伉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革命屠杀共产党

婚后,夫妻二人生活在苏州河附近的一个狭小的厢房。

在这期间,彭干臣一边寻找着上海党组织,一边收集情报。

但没成想,在他找到党组织之前,一位不速之客先找上门来了。

1928年秋的某一天,一位穿长袍、高个子的安徽人敲开了彭家的门。

彭干臣一开门一看,原来是黄埔一期的同学,他赶紧让妻子烧水泡茶,招待客人。

两人寒暄了几句,那人便进入正题:

“蒋校长知道你在上海步履艰难, 让我告诉你,若你肯回去,定以高官厚禄相待。“

听后,彭干臣脸上笑容不变,悠悠地开口:

“回去打自己人?”

那人被他讽刺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在他反应过来之前,彭干臣便下了逐客令。

话不投机,那人只得悻悻离去。

见人走远,彭干臣急忙起身,让妻子赶紧收拾行李。

他的行踪已经暴露,此地不宜久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颖超与周恩来

好在没过多久,彭干臣便重新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成了蜂蜜公司的“黄大老板”。

他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彭伟生在这里,为周恩来创办的军政训练班打掩护。

这正是在这期间,彭干臣一家与周恩来夫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该训练班一共办了三期,孙德清、许光达等苏区领导都曾是这里的学员。

1930年五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训练班便停办了。

次年深秋,只有四斤二两的伟光降生,可他的父亲却要闽浙赣根据地工作。

前路艰难,战火纷飞,彭干臣无法带着妻儿同行,只能将他们托付给义父李次山,留下一枚钢笔和金戒指,便只身离去。

身为革命战士的家属,江鲜云早就明白国家尚朝不保夕,小家的幸福更是遥不可及。

她带着孩子守在上海,将丈夫的钢笔放在贴近心脏的位置,思念再浓,也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无声痛哭一场。

苦等了一年多,终于盼来丈夫的来信,而信上只有一句暗语:

“生活艰苦,生意做的不错。”

江鲜云的眼泪滴落在信纸上,嘴角勾起一个淡淡的微笑,她想:只要你活着就好。

然后,出于保密,她将信纸丢进火炉。

可没成想,这竟是彭干臣的最后一封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明

他到赣东北苏区后,便担任彭杨军政学校的教育长和校长,组建了红十军。

但没过多久,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对于曾在白区工作过的知识分子党员起了疑心,彭干臣于1933年被囚禁起来。

直到次年11月,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成立,他才被重新启用,跟着红十军团北上抗日。

不料,队伍在赣东北怀玉山一带,被10倍于我方的敌军包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十余天。

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方志敏被俘,而彭干臣则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得此消息,周恩来悲痛万分,四处派人寻找江鲜云母子三人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找到。

原来,为保孩子安全,在李次山的帮助下,江鲜云带着一双儿女回老家英山,从此就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直到全国解放后,在北京读大学的彭伟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写信给邓颖超打听父亲的下落,两家人才重新取得联系。

与彭干臣同窗又同袍多年的陈赓更是将他们一家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

彭伟光虽然幼年失怙,但父亲的这些战友一直视他为亲生,弥补了缺失的那份父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伟光和邓颖超

1957年国庆节,他匆匆跑到校门口,只见陈赓斜倚在车门上,中气十足地朝他喊:

“小子,大伯今儿带你去见见世面。”

当晚,天安门城楼上,周总理将彭伟光带到主席台中央。

得知这是彭干臣的儿子,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用眼神示意他看向广场上的笑意满满的群众,缓缓开口:

“这便是你父亲他们用命换来的。”

话音刚落,绚丽的烟火在夜空中盛放,群众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彭伟光站在耀眼的彩光中,热泪盈眶。

周总理站在他身边,握住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你要记住父辈的荣光,但却不可因此骄傲,更不可以此作为炫耀。”

彭伟光郑重地点头,将此教导记在心上,一刻不敢忘。

后记:

邓颖超曾对彭伟光说: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由像你爸爸那样的成千上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只有懂得幸福来之不易,才会珍惜解放后的幸福。”

这样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不止彭伟光该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时刻铭记在心。

参考:

百年潮:《“迷失”了的革命功臣——彭干臣》

炎黄春秋:《周恩来和他的“能干之臣”——黄埔军校一期生彭干臣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