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黄维的这场战斗,那可是淮海战役里三大难打的仗之一。
另外两场呢,一个是在碾庄圩干掉黄百韬兵团,另一个是在陈官庄解决杜聿明集团。
消灭黄维兵团这场战斗那叫一个复杂,情况变得那叫一个快,让人摸不着头脑。刘邓首长把中野当时能调动的七个纵队一股脑全用上了,手里连预备队都没啦。就这样,毛主席亲自给华野下命令,让粟裕必须留着五个纵队,用作打黄维的最后总预备队。
瞅瞅歼灭黄维兵团的整个经过,虽说中野的七个纵队都加入了这场大追击、大包围的战斗,可好像最露脸的是四纵,在这七个纵队司令员里面,功劳最大的得数陈赓。
一、干那些又脏又累活儿的中野
要想给中野那七个纵队司令的功劳排排名,得先把战略形势搞
清楚。
不像华野集中用兵,在淮海战役开始前,中野的兵力分散得厉害,几个纵队分别驻扎在不同地方,跟国军华中“剿总”的兵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错。
得说啊,打 1948 年初转出大别山开始,中野老是干那些脏累
的活儿,不显眼,可特别熬人。大伙想想,除了陈赓跟华野陈唐兵团一块儿打下洛阳那回,还有啥能让人记得住的仗啊?
别讲把跟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这些战斗放在一块儿比,就算是沙土集那样的小仗,要说名气大,都比中野厉害。
可中野那也是实实在在地在打仗啊。比如说豫西牵牛,豫中干掉整三师,还有王近山的六纵,一对一,一个纵队的兵力就把康泽一个绥靖区(实力跟一个军差不多)给拿下的襄樊战役。从兵法上来说,那可都是相当高明的
仗。毕竟是在刘帅手底下嘛,厉害的将领手下没有怂兵。
中野就那么十几万兵力,从南边的襄汉到北边的郑开,从西边的南阳到东边的安徽,撒得哪儿都是。哪个厉害的统帅愿意把兵力给分散开呀?可没办法,中原向来是到处打仗的地儿,咱能随便选进攻的方向,反过来敌人也能。结果就弄成了这样,就像一盘豆腐摔地上,乱糟糟的,都不知道中心在哪儿。
于是在 1948 年 9、10 月那会儿,粟裕跟中央提议搞淮海战役,国民党的军队立马往徐、蚌那猛派重兵,中原跟华东的局势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喽,中原野战军的七个纵队也赶紧变了节奏,进入集中作战的情形啦。
陈赓带着四纵还有其他几个兄弟纵队,从豫西一路冲到郑州那旮旯,接着又领命往东去安徽,跑到蚌埠那块准备断开徐蚌之间的联系。这一阵子,缥缈峰前乱糟糟,各纵全都忙得脚不沾地,累得够呛。
越是局面混乱,越能瞧出人的能耐高低。
刘帅那可真是中野的定海神针呐!在局势乱糟糟的时候,他决定飞兵宿县。这宿县可是处在华东、华中、徐蚌之间的战略要地,能拦住南边蚌埠的兵去支援徐州,还能挡住西边华中的兵去支援徐州。更重要的是,给中野各纵那些乱了套的兄弟们指明了一个清楚的作战方向,这下大家都明白该往哪儿冲啦,不用瞎转悠啦!
这对刘帅是个考验,对各纵队司令也一样。
虽说有个方向了,可这仗咋打?兵力咋部署?哪些问题算关键的?
要是纵队司令们没研究明白就瞎折腾一通,那可就倒大霉啦!
四纵司令员陈赓在这个时候有着格外亮眼的表现。
二、陈赓那可是把黄维给琢磨得透透的啦!
陈赓在河南省这儿一通折腾,天天骑马奔波,可脑子也没闲着,转得飞快,还把关键问题给揪住了。
啥最要紧呢?敌方的主帅呗。
打仗说到底是跟人打呀。把敌帅的情况摸清楚,这可是个顶要紧的事儿,它决定了你这仗该咋打。
虽说有那“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可您要是遇上张灵甫或者胡琏,打法可就不同啦。猛打猛冲能对付张灵甫,对付狡猾又多心眼儿的胡琏,就未必管用咯。
陈赓啊,就一个纵队司令员,却把目光瞄向了国民党军十二兵团司令人选这事儿。
十二兵团在 1948 年 8 月才刚成立。这兵团统管着 4 个军,有十八军、第十军、十四军和八十五军。八十五军曾是汤恩伯带过的,剩下那三个军可都是陈诚的铁杆队伍。十八军是陈诚发家的老本儿,第十军、十四军跟十八军也都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依着常理说,陈诚的部队啊,这兵团司令就该让陈诚手下最能干的将领来当。要说理想的人,那非得是胡琏不可,为啥呢?因为他当过十八军的军长,那可是陈诚多年来贴心窝子里的亲信。
可麻烦的是,十二兵团这几个军一直在华中打仗,名义上归白崇禧指挥。白崇禧倒是不会管陈诚系统军长以下干部的任用,这其实是国民党那些大佬之间心照不宣的事儿,桂系不掺和蒋系,蒋系也不瞎插手桂系,像晋系、西北二马、云南滇系还有粤系啥的,也是这个理儿。不过把十二兵团的各个军划到华中“剿总”指挥,这是蒋介石敲定的,那白崇禧就有权力调动这些部队。
兵团司令可不是闹着玩的。蒋介石的心腹宋希濂都当上十四兵团司令了,您要是再让陈诚的得力干将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华中部队总共就三个大兵团,俩都成了老蒋的,我白崇禧还咋混啊?所以白崇禧死活不同意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
蒋介石那叫一个犯难。据黄维讲,蒋介石派人跑到上海,当面去问正在治病的陈诚咋想的。陈诚刚从东北回来,十二指肠溃疡发作啦,半为治病半为躲责,一直在医院里不敢露头。陈诚给了个人选,要是胡琏不成,那黄维也行。
陈赓也不知打哪儿知道了这回事儿,跟邓小平讲,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陈诚这几个人彼此有心结,胡琏同时被白、何、顾这三位大员打压,可黄维跟顾祝同关系还行,有陈、顾俩人撑着,黄维当司令的可能性大得很。后来真像陈赓说的那样,黄维当起了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这个缓冲式的人物,胡琏当了副司令。
陈赓听说黄维当了司令可高兴坏了。他跟黄维都是黄埔一期的学生,黄维在黄埔军校那会没啥名气,没啥大能耐,军事知识懂点,理论上还算说得过去,可实际带兵水平真不咋地。在黄埔一期的同学里面,他可比杜聿明、宋希濂他们差远啦。
陈赓跟邓小平汇报,讲黄维打仗特死板,领了个命令轻易不改,咱就能提前在他要走的路上阻击,把有限的兵力往大概的方向摆,能有加倍的成效。
刘伯承到了前线指挥部,从豫西来的。这时候陈赓又使劲要求,就依照之前侦察得到的情报,把好几个纵队的兵力依次放在十二兵团要往徐州去的路上,一层一层地堵截,尽量让他们行军速度慢下来。
刘邓首长起初还犯愁呢,万一敌人不照蒋介石定的路线走,觉着有河流挡着装甲车队不好过,直接往东南插进安徽,那可咋整。陈赓反复劝了几回,刘邓首长这才拿定主意,把几个纵队沿着几条河流依次安排好,就等着黄维来,来个守株待兔。
黄维作何反应呀?
大众对陈赓大将的讲法存在些误会。陈赓是啥样的人呢,军事水平高那是没得说,黄维在他看来就是个死抠规矩的呆子,不过这也是相对来讲的。
就咱普通人看,黄维还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将军。他可是黄埔一期生,那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呀,再不好也不会差到哪儿去。黄维在土木系一路发展,旅长、师长、军长都当过,整编十一师和十八军的头儿也都干过,要是个呆子,咋能给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当头儿呢。
只不过他这人呐,性格里有那么一股愚忠的劲儿,蒋介石下的命令,他是不敢质疑,不愿质疑,也压根不想质疑。
好比蒋给他下的命令里,十二兵团要往徐州去,从河南东南部动身,这一路上得跨过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以及浍河,整整七条河呢。
这对重兵集团来说,这条线路简直就是噩梦!为啥不直接往东,进了安徽后沿着津浦线的铁路往北走呢?因为路远,再加上刘伯承早就把宿县给占了,估计不好走。这条线虽说过河的地方多,可优点是近,而且中野的兵力没在这儿。
黄维呀,就死磕这个理儿了,跟中了邪似的,踏上了那所谓的“捷径”。
陈赓的分析那叫一个精准,把啥都给说中了!
三、神乎其神的预判
您想想,要是咱这边没把敌人主要将官的作风特点弄明白,事先也不做准备,就中野那仅仅 7 个纵队的机动兵力,在那到处都能跑的黄淮大平原上,压根没法防御,也没法开打。
多亏了陈赓的一番分析,让刘邓首长能更明确作战的方向啦。
当然啦,就单凭着这个,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所有的功劳都算在陈赓头上。
陈赓自打率领四纵转头朝南去的时候,就一直忙着训练一种打法:阻击。
咱军里的将帅啊,那是各有各的样儿。虽说多数都能打仗,还老打胜仗,可有的凭脑子,有的就猛冲猛打。虽说结果都一样,过程却大不同。就这过程,把一众开国将帅给分出个高低来。
陈赓属于那不多见的喜欢琢磨战术战法的。实话说,这可不是陈赓生来就那样,咱军将领里只要是出身黄埔军校的,多数都挺看重战术,另外有名的两位,像东野 101 和徐向前就是。
陈赓目光长远,能预见到接下来的战役里,中野实际上是起辅助作用的。既然是辅助,关键就不是像打洛阳、打宛西、打襄樊那样去吃掉敌人,而是要把敌人给挡住。
在山区打阻击战还算容易,能借着地形的优势。可在平原咋打呀?没坚固的依靠和有利地形,光靠人力那可太吃亏喽。于是陈赓趁着有限的作战空当,在四纵搞起了一场阻击战的训练和准备。
咱们瞅瞅《陈赓传》里记载的原始材料:
陈赓说了,打好阻击战,关键在这三处:其一,得把地形瞅好,选好阵地;其二,阵地咋编排、火力咋配备、工事咋构筑得弄明白;其三,兵力咋使,战斗咋指挥得心里有数。
陈赓说了,阵地选择得起码做到这么三点:其一,干部得亲自去瞅瞅、琢磨有战术价值的地形,然后定好火力咋配置、部队咋安排;其二,工事搭建得按照从主要方向到次要方向、从制高点到一般地形、从简单到复杂这么个顺序来;其三,干部得亲自管,分工得细致。
对于阵地的编成,他觉得最厉害的阵地得是据点式、集团式的,要有纵深,得由好些小阵地拼成个大的环形阵地。火力点应该是低伸交叉着的,侧射跟远射得配合好,活动、固定还有弹性得结合起来,直射和曲射也得配合着来。
在兵力运用跟指挥方面,他讲防御阵地得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机动兵力,留着出击和当补充力量。
这些预判呀,那叫一个准,每一件都正正好好,练得恰到好处。在之后阻击黄维兵团那场极为重要的战斗里,起到了没法估量的大作用。
四、南坪集的激烈战斗
有没有提前做准备,那差别可大了去了。中野一纵最先到的战场,急急忙忙就打了一场没准备好的沿河阻击战,结果惨喽,没达成预想的效果。
一纵那可是英雄部队,战斗力杠杠的!到了涡河北岸,就把兵力沿着河分散开,全力阻击黄维兵团。这是 1947 年南下以来,中野部队头一回正儿八经打阵地防御战,部队没啥经验,不晓得咋选阵地,就凭着一股猛劲猛拼,作战的目的就是坚决把敌人拦住,不能让他们过河。
这哪能拦得住哟!
冬天的涡河呀,水位挺浅的,好些地方人能直接蹚过去,不好防守。黄维头回碰上厉害的对手,精神绷得紧紧的,把最强的十八军派出去了,还让带着渡河的家伙什儿和工兵去渡河。
一纵打得可费劲啦,到处都是敌人,想处处防着,结果到处都有漏洞。一纵原本打算阻拦三天,可刚打了一天就撑不住啦。刘邓赶忙命令一纵撤出阵地,让敌人过河去。
涡河的东北边是北淝河,那地界窄得很,没法铺开兵力。刘邓就把防御的重点搁在了浍河南岸。浍河最好的渡河地方在南坪集,陈赓的四纵在那儿严严实实地等着呢。
黄维哪能想到哟,四纵里边正有着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呢。
中野司令部给四纵下的命令是,在河北岸守着,守南坪集左右总共 30 里的那条防线。
可陈赓变了,就守南坪集那一个地儿,其余的 30 里差不多不管,只派点小股部队应付应付。并且部队没在北岸守着,而是过了河在南岸弄阵地。
11 旅弄不明白,觉着这么干既违抗了上级的命令,又不好打。要是敌人听说咱们这儿重兵集结,改道走其他地方去了可咋办?
陈赓觉得吧,依着他对黄维的了解,这人只要没遭到重大的打击,那指定不会改变行军的路线。
那为啥就守南坪集,别的地儿不管呢?因为南坪集有条公路,这可是蒙城到宿县唯一的一条公路。敌人家伙什儿重,公路是他们行军的首选,他们肯定得挑这儿。
接下来要说的是兵力投入这档子事儿。
(http://www.98283.com.cn)
来源:http://www.xfzn5.cn
(http://www.jun-ya.cn)
来源:http://www.gzdianjing.com.cn
(http://www.45999.com.cn)
来源:http://www.selenagomez.cn
(http://www.sjzf.com.cn)
来源:http://www.jobboke.cn
(http://www.sjbbs8.cn)
来源:http://www.0530w.cn
(http://www.51977.com.cn)
来源:http://www.911my.cn
(http://www.se316.cn)
来源:http://www.chumingyuan.com.cn
(http://www.a-dan.cn)
来源:http://www.wanibeng.cn
(http://www.taobaohgd.cn)
来源:http://www.actingl.cn
(http://www.pkibm.cn)
来源:http://www.sappie.cn
四纵那可是中野头号人员满额的主力大纵队,管着四个旅呢(中野当时还没全都完成旅改师,这旅实际上就跟其他野战军的师级单位差不多),居然只在南岸放一个旅,这不是瞎胡闹,自寻死路嘛!
陈赓这会急眼了,让你打你就打,别啰嗦那么多!
这层意思陈赓没讲。他真正的想法不是在南岸把阻击任务完成,而是用少量兵力在前面,弄个三角形的阵地,搞前方少安排、纵深多安排的兵力分配办法,一次次地杀伤靠近的敌人兵力。就拿这种前后连着的阵地,来对付敌人的坦克突击战术。
笔者跟您多唠叨一句,这种战术东野、华野、西野都没使过。说到底,这就是拿劣势火力去对付敌人的优势火力,尤其是跟装甲部队对抗,属于以弱抗强的打法。
东野的火力比国军强,华野老是猛冲,就跟泰山压顶似的,西野的敌人火力不行,所以只有陈赓琢磨出了这种战术。
不过呢,过了几年,这战术在另外一处战场又现身啦:抗美援朝。
啥叫才华横溢?瞅瞅陈赓大将!
当然喽,这种战术摸索,有一半是从咱中野一纵在涡河那儿的失败里总结出来的,可不能说是陈赓个人的聪明劲儿想出来的。
那十二兵团到底是咋打的呀?
差不多是依照陈赓设计的样式来打的。
黄维依照过涡河的兵力部署,让十八军打先锋。十八军的军长杨伯涛亲自指挥 20 辆坦克往前冲,想着一阵猛冲就能冲破四纵的阵地,把共军压在浍河南岸给收拾了。
但是打着打着觉出不对劲儿来,共军在一线的兵力不多,一打就往后缩,接着靠两翼阵地来杀伤。特别是反坦克的战术用得极好,爆破手往前送炸药包,也不知道走的啥队形、啥路线,反正就是打不着。
为啥?四纵的爆破手就比旁人跑得快?未必啊!这是提前训练出来的。陈赓专门让部队搞了爆破训练,不光有基本操作的训练,还着重强化了运送炸药包这一环节,从相关资料得知,陈赓甚至把运送炸药包的和爆破手分开细致训练了,有两个成效:用最少的人牺牲把炸药给送上去,用最快的速度把炸药包给引爆……
一个纵队司令员,格局大得能把你家兵团司令长官是谁给猜中,细心劲儿又足得能把爆破手训练成那样,你还拿啥跟他斗啊!!!
杨伯涛照着在涡河那时候的法子猛冲了一整天,把两个团都打残了,可就是冲不过去,心呐,凉透啦!
一个旅愣是扛住了国军一个整军,还干掉了他们两个团……
二十多年后,黄维写回忆录的时候,给这个地方的共军来了个最高评价:解放军有力的一部分。
到了夜里头,杨伯涛心里不服气,派工兵到上游找个地方架桥,偷偷过河。
这到底是咋个回事哟?
陈赓得偿所愿啦,打了整整一天,可不能让 11 旅一直在南岸当肉盾,得撤到北岸接着打,连带着上下游南岸安排的那点儿兵力,也都通通撤到北岸去。
陈赓手里还有整整三个完好无损的大旅呢,在北岸再拖住黄维三天,那是绝对没问题的。要是再拖三天,中野的另外几个纵队,连带着华野支援来的几个纵队也都能到,那场面可就大了去啦。
杨伯涛渡过河后,感觉不大对劲,北岸可不是没人,那是共军早就布置好的袋形阵地,专等他钻进去呢。
杨伯涛赶忙回去跟黄维合计,就这么个打法,就算把口袋阵给冲破喽,接着往前走也是到处受阻,可不能再这么死心眼儿啦,难道非得撞个头破血流才晓得后悔吗?
在众将一个劲儿地劝说之下,黄维总算心思活泛了,离开浍河南坪集,径直朝着东南方向赶路,盼着能和固镇的国军据点接上茬,再顺着津浦路往北去。
亡羊补牢不算晚,这会儿赶紧离开中野部队,还有救。可在撤退的办法上,黄维又出了个要命的错。
黄维下令让四个军交替掩护着撤退。啥叫交替掩护呢?就是正在撤退的几个军事单位,彼此给对方殿后,好让全军能平安撤离。
这在军事通例里算没错,可也得看时候和地方。要是不怕被敌方围起来,也不着急,那这么做最保险,能保证某一个单位不被敌人全给灭喽。
可那会儿的情形压根不让黄维这么干,他得赶紧在最短时间里逃出战场,要不然就得被中野几个正往这儿赶的纵队给围追堵截喽。
咋就出现这么大的决策失误啦?根本缘由在于陈赓打得忒猛啦,一天就把十八军的两个团打残喽,致使黄维、杨伯涛这些人错以为对面是中野的全部主力。
要是搞明白对面就陈赓的四纵加上九纵的一部分人,比十二兵团弱多了,还弄啥交替掩护呀,让十八军独自断后就够啦。陈赓虽说能靠着阵地挡住十八军,可要说在运动中硬拼,未必能占着便宜。
交替掩护这蠢笨的做法,把十二兵团搅得大乱。十八军、第十军、十四军那些被俘的军长、参谋长回想当时的情形,都一块儿抱怨这命令毁了十二兵团。本来十四军、八十五军这两个军没参战,直接朝东猛跑,就能不被中野追上和包围啦。
回过头瞅瞅,要说这七大纵队司令的功劳,陈赓得算头一等,大伙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
可这场战役的主角黄维司令官,压根儿不知道在双堆集被围、最终全军覆没的首要对手到底是谁。他老是觉得,自己是败给刘伯承的。过了 27 年,到 1975 年黄维被特赦后,在政协安排下当文史专员,回想当年打仗的情况,对浍河南坪集之战没怎么提,好像根本没琢磨明白,那场不算大的战斗,就是他被围在双堆集的直接缘由。
以至于在他的回忆资料里,就含含糊糊提了一嘴南坪集的对手:解放军当中挺厉害的一部分。
可就是没直接提到他的老同学陈赓的名字。
为啥呀?他战前压根没去调查,打仗的时候也没用心打听这方面的情报。
就十八军弄着一车中野的物资,从里头瞅见中野六纵的番号,他们居然还以为王近山在这儿呢。
既然这样,哪能失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