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因为失去锐气与野望,李存勖违背初衷重启李嗣源,释放了最为关键的一块骨牌。但想要真的丢掉铁王座,其实也是一件难度不低的事情。

决定战争走势的,就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 考虑到李存勖手里掌握的资源——无论是硬实力的军队,还是软实力的法理——都远比李嗣源大,上面这个结论应该不难接受。

只是,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就意味着咱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李存勖身上,我们必须也看看李嗣源手里有什么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三月。

一.史书里的故事

1.套娃兵变

壬戌(初六),李嗣源部进抵邺都,屯兵于城西南。

经过两日的准备,甲子(初八),李嗣源下达了正式的总攻令——诘旦攻城。

当晚,从马直军士张破败跳出来搞事情——他居然在平叛军里闹兵变。这……就是传说中的兵变套娃吗?

我没查出来,在五代,所谓的军士是什么档次的官职。但,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多半也就是伍长、什长之类的几层小官,是远低于都指挥使、指挥使、军使之流的。

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军士闹事,居然整出了一个大动静:

杀都将,焚营舍。

想当初,康延孝diss董璋时,说的便是:

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足见张破败是真的有活! 不仅如此,李嗣源以后唐诸将之首,居然不能平乱,甚至还不得不连续多次派人去驻扎在城南的元行钦那里【求援】——毕竟,没拿下邺都,元行钦固然让李存勖失望,但人家御下有术,完全规避了士卒兵变的可能。

到了计划中应该对邺都发起总攻的时候,李嗣源彻底破防了:

诘旦,乱兵逼中军,嗣源帅亲军拒战,不能敌,乱兵益炽。

既然打不过,那……可以谈判嘛,李存勖战战兢兢地质问叛军:

尔曹欲何为?

这句话可戳到叛军的肺管子了,大家伙儿七嘴八舌地抢答,大致的意思:

  • 我们已经跟着老板打了十几年的恶战,总算得了天下——这既是表功、也是邀功
  • 可是,老板背信弃义,作威作福。贝州戍卒不过就是想家了,他不但不共情,反而要“勿遗噍类”——这样的领导,让我们怎么追随
  • 前两天,王温那几个人不过就是彼此有矛盾,吵闹起来罢了,陛下却打算对整个从马直下狠手——我们已经没有啥退路了,你要是不能满足我们的诉求,哼哼
  • 我们这样的模范士卒,哪里会有谋反的心思,不过就是担忧陛下那随时会举起的屠刀啊——我跟你说,的确是老板先动的手

最后图穷匕见,说出了自己的真是意图:

  • 咱们干脆跟邺都合流,击退诸道军。分国为二,陛下帝河南;您老人家帝河北,岂不美哉——总算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这可是极大的进步,比贝州兵变的临时起意强多了。

造反嘛,能说出来的理由肯定是真真假假。

  • 真的有:打了十年的恶战、老板不念士卒旧情、咱们干票大的——称帝吧。
  • 假的有:贝州兵变不过源于思乡、我们没有谋反的心思。

然而,无论真假,如果没有符合逻辑的论证,任何证据都不能支撑论点。

  • 比如:尽管不守军令,戍卒兵变肯定有错;可李存勖下达违背人性的命令,抛开事实不谈,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错吗?
  • 再比如:王温之乱,官方定义是谋叛;而张破败则主张不过是声量大了些的冲突。这就完全洗白了王温(毕竟五个人就造反,确实有些过于异想天开),并且彻底抹黑了李存勖——话语权之重要,可见一斑

讽刺的是,这些混淆视听的伎俩,恰恰是颇能蛊惑人心的言辞

李嗣源可不是什么政治小白、职场菜鸟,哪里会被这种言辞套路了,当即表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们各自安好吧。

2.李嗣源遭劫持

好不容易逮到条大鱼,叛军哪里肯放走李嗣源,当即拔刀出鞘,围住平叛军主帅,大嚷着:我们都是行伍粗人,不懂礼仪,实在不愿意您离开我们。随后,挟持李嗣源、霍彦威进了邺都。

然后,令人费解的一幕发生了——邺都叛军完全没有与张破败合流的打算,见面就是嘎嘎乱杀。事前没做准备且人数、地利乃至战术都处于明显劣势的张破败一方全部被杀,而李嗣源、霍彦威这两条大鱼亦随之易手,成了皇甫晖的战利品。

就像之前礼遇王正言一样,赵在礼高规格招待了李嗣源:

帅诸校迎拜嗣源,泣谢曰:“将士辈负令公,敢不惟命是听!”

这就又一次暗示了赵在礼希望找回编制的内心真实想法。作为对比,一心想把事情闹大的皇甫晖没等张破败说明来意,就按照对待敌军的方式,不由分说地下了杀手。

3.李嗣源脱困

已经有了面对叛军的经验,这一次李嗣源没再说各自安好的屁话,而是顺着赵在礼的思路,撒起谎来:

  • 造反这么大的事儿,人少了不行,必须得召集足够多的士卒才能成事儿。
  • 昨晚,张破败这事儿一出,我带来的士卒都因为主帅失联而四散逃走。
  • 我可以想办法收拢士卒,为哥几个的大业贡献一点儿绵薄之力。

说起来,这种屁话应该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

但是,也许是赵在礼实在太想拿回编制;也许作为【部下】,之前赵在礼颇受李嗣源照拂;也许还有什么其他我们不了解的内幕,反正赵在礼没做太多挣扎,就同意了李嗣源离谱的建议。

两人赶紧离开是非之地,跑到魏县。收到信息的平叛军士卒陆续赶来集合。

对了,与此同时,任圜擒获康延孝,李继岌终于可以回师出川了。

4.元行钦紧急避险

就在李嗣源躲到魏县收拢溃卒之时,原本准备着配合李嗣源围攻邺都的元行钦也思考了一下人生。

就在昨晚,自己刚刚拒绝了李嗣源的求援。不久之后,李嗣源就被叛军裹挟,进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邺都。

这种情况下,李嗣源的立场到底如何?叛军为什么会放他出城?

技能点全都点到了肌肉上,元行钦实在想不清楚自己到底面对着什么样的情况。但,无论如何继续留在邺都似乎也不会其什么作用了——闹不好,还有可能被已经变节的李嗣源与邺都叛军来一个内外夹击。

既然如此,还是先远离是非之地,搞清状况再行决定吧。

5.李嗣源意外收获筹码

其实,当元行钦退兵之时,他并不需要担心会被内外夹击——因为彼时的李嗣源仅仅收拢到两位数的溃卒。至于武器?你跟溃卒要武器,这个期望值是不是设置的太高了?

不过,没多久,李嗣源就收集到一笔不错的筹码——得知李嗣源在魏县,霍彦威所部的五千镇州士卒陆续赶来汇合。

毕竟,镇州是李嗣源的老巢,这些士卒与其关系匪浅,愿意赶来归建,算不得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事实上,李存勖之所以猜忌李嗣源,不就是忌惮其“深受士卒爱戴”嘛

如果手里只有几十人,那是什么也影响不了的;但如果是五千忠于自己的精锐呢?那就能左右不少事情了。

于是,李嗣源召集诸将,哭诉自己的打算:

吾明日当归藩,上章待罪,听主上所裁。

本来呢,犯了如此大错,必然是要如实汇报,然后等待老板的制裁。但,回到自己的军镇是什么鬼操作?李存勖会不会以为李嗣源打算拥兵自重——毕竟在镇州,李嗣源能攒起来的兵力绝对不止五千人这么小儿科。

面对老板如此失策,以霍彦威和中门使安重诲为首的诸将全都投了反对票,大伙儿一致表示:

  • 快拉倒,别犯傻!
  • 您可是这次平叛的一把手,结果呢?你老人家可是被叛军裹挟到了邺都城——您觉得老板、舆论会怎么评价?
  • 我们已经听说了,元行钦那小子不战而退。您觉得他会怎么去跟老板汇报?您觉得老板会相信你还是乐意信任他?
  • 您要是带着我们回镇州,那就坐实了拥兵自立的罪名——到那时,元行钦无论说什么,老板都会无条件相信。您觉得呢?
  • 我们商量了一下,咱们不如抓紧时间回洛阳,向老板把情况说清楚了。

刚刚那么说,也不过是一时糊涂。听诸将说的有理,李嗣源无奈地点头同意。

丁卯(十一日),李嗣源由魏县出发回洛阳。途径相州,遇到马坊使【康福】,得到了几千匹马——总算恢复了基本的军队建制。

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可是大杀器,攻城时固然起不到啥作用,可要是野战,那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

而能在最落魄的时候,收获这么重要一份礼物,所谓雪中送炭也不过如此!

6.后唐,内乱频仍

早在第一次派元行钦攻打邺都之时,李存勖就意识到一来邺都城坚难下、二来银枪效节都骁勇善战,为了确保能平叛成功,他已经征诸道兵作为预备队。

如今,大将、平卢节度使符习率平卢分舵的人马赶往邺都,打算为平叛事业尽一份力。

路上,斥候来报:李嗣源部已经溃散、元行钦部退兵,邺都状况晦暗不明。

虽说久经沙场,但遇到这种状况,符习还是嗅到了危险,不敢以身犯险,下令后撤。

常理而言,当够不清状况时,先退至安全区,是符合“先为不可胜”的兵法原则。但,对符习而言,问题在于他到底退至何处。

如果就近选择合适地利,构筑防御工事,那就展现了以平乱为核心的求战姿态;如果退回平卢,那可就是骑墙观望了

史书没有提及符习到底退至何处,但明确提到他的监军杨希望向他下手了,只是,在如何下手方面,不同的史书说法不一:

  • 资治通鉴和旧五代史说杨希望“遣兵逆击之”。
  • 新五代史说杨希望“以兵围(符)习家属,将杀之”。

可见,至少在杨希望看来,符习这小子已经起了异心,值得自己想办法帮他回归正轨。

而对符习而言,无论被人半路截击,还是家人成了肉票,都是极为头疼的问题,不得不按照杨希望的希望,重新西向进军——平卢军镇治所在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位于邺都之东,西向就是再次围攻邺都去了。

符习想回军镇骑墙观望、康福想督促符习继续平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军镇的两巨头之外,人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青州指挥使王公俨杀掉攻击杨希望,拥兵据城,试图【邀赏】。

诸君一定会好奇,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军镇的同僚,想法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因为,大环境如此。 前有蜀地、邺都、邢州、沧州榜样示范;后有安义、武宁诸军镇跟风效仿。

时近侍(也就是宦官)为诸道监军者,皆恃恩与节度使争权,及邺都军变,所在多杀之。

比如:安义监军杨继源打算搞掉节度使孔勍,武宁监军计划除掉霍彦威留在军镇的部下。

一定程度上,这些太监确实满足了李存勖逆时代潮流,重启宦官出任监军的期望——监控制约手握兵权的节度使。

然而,有意愿不等于有能力。所谓术业有专攻,起心动念方面,太监们得十分;但说起组织动员、排兵布阵,监军们就辜负了老板的期望,全部挂零。

在安义军镇,先动手的是节度使孔勍,诱杀监军杨继源;在武宁军镇,权知留后淳于宴的执行力也远高于监军——帅诸将先杀之。

这么一看,王公俨杀杨希望,虽然效果类似,但在对危机的敏感度方面,不得不后发制人,已经显示他远远落后于同行的平均水准了。

在【集体行动的阈值模型 - 叛军意外攻陷邺都|闲话残唐五代】一文中,已经总结出:多米诺骨牌一直倒下去的必要条件是:参与其中的个体需要足够的多元性。

你看,后唐彼时的状况够不够多元——不同地点、不同方式,最终都演变出同样的结局——将帅不和,内乱频仍。

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秦皇汉武复生,也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7.如何避免藩镇之乱

话说,藩镇之乱这个破事儿又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李存勖可是接受过完整的贵族教育,对藩镇之乱的危害清楚得紧。

虽说李存勖最近的表现固然是拉了,但在建国之前,一代枭雄的评价对李存勖而言,其实还有些低了。

这样的人,自然是有自己解决藩镇之乱的规划的。

啥,你问我他的具体方案是什么? 嗯……那就完全没有创意了,李存勖延续了盛唐的老办法——超常规拔擢宦官,以对冲手握枪杆子的武将。

结果?历史已经用事实给出明确的答案了不是——诸将用报复性的反抗告诉李存勖:老办法解决不了老问题,你跟不上版本了。

那……藩镇之乱是不是就无解了呢?

历史同样用事实给出明确的答案——北宋通过强干弱支+更戍法等创新,不就几乎让藩镇之乱绝迹了嘛,至少藩镇想成事儿的概率已经无限接近于零。

当然,万事皆有代价。 在消弭了藩镇之乱同时,刻意打压武将也使帝国武德不在,进而,国家对外域的抵抗力也大大降低。

于统治者而言,这就是一个机会、风险都足够明确的二选一问题,只要愿意承担后果,做决定并践行就好了。

8.后唐基本盘持续恶化

如前所述,李存勖面对的麻烦并不仅仅是兵乱,还有在国计民生这个基本面上的崩溃。

到了戊辰(十二日),尽管十分清楚百姓已经困顿到食不果腹,但火烧眉毛先顾眼前,鉴于兵变已成燎原之势,李存勖还是决定苦一苦百姓,要求河南尹预征夏秋两季的税负。

人家是做不到雪中送炭,但至少能锦上添花;可李存勖呢?生怕百姓死得不过快、不过彻底,居然从已经揭不开锅的河南地区提前征税,所谓寅吃卯粮不过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明希望国祚永驻,可遇到困境,却在犹豫挣扎后,还是选择饮鸩止渴——明君的王冠算是戴不到李存勖的头上了

9.张全义忧惧而卒

纸压不住火。李嗣源部下兵变、本人被裹挟带进邺都的消息终究还是传到了洛阳。

尽管还拿不准李嗣源是否后因为这事儿就一定也会“打不过就加入”,但,无论如何,这种风险至少也有50%。

考虑到李存勖连亲军都交给李嗣源带去邺都平乱,洛阳彼时兵力之空虚可想而知——真要是叛军来攻,城破就是唯一的结局。

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对于这种情况下,计算事件的期望值就是用李嗣源谋逆的概率乘以叛军攻下洛阳的后果……对李存勖而言,还有比这更糟的局面吗?

考虑到不久之前,李存勖就因为猜忌,便下狠手冤杀了郭崇韬、朱友谦两位重臣。之前举荐李嗣源平叛的张全义意识到自己犯了巨大错误——一个能威胁到老板的错误,就是一个能让自己族灭的错误。

一来李存勖已经为了稳固权势而不顾一切——杀人已经跟吃饭喝水一般全不在意;二来张全义这一辈子都过得战战兢兢,如今年纪大了,之前压力过大的隐疾再也抑制不住——连着几天心情激荡,连饭都吃不下。辛未(十五日),一命呜呼了。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

即便冤杀郭、朱,李存勖如今的暴虐程度也还是不如朱温。而张全义可是在晚年的朱温手下熬过来的“忍者神龟”,怎么就会忧惧到不食而亡的地步呢?

这得从当事人双方来讨论:

  • 就张全义而言,当年危险是危险,可自己并未犯错,可以心存侥幸;如今就不同了——举荐李嗣源,结果李嗣源反叛,李存勖是真有合法干掉自己的理由。
  • 从张全义的领导角度看,朱温之所以突然堕落、性情大变,是因为连续败在李存勖手下,他已经清楚自己统一天下的野望彻底无望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躲进小屋成一桶的实力还是有的——这才自暴自弃地转而寻求享受;而李存勖因为懒政并粗暴处理复杂问题,才引发国内的动荡,而且要命的是面对四起的兵变,曾经的当代战神手里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镇压反叛,这就意味着:他随时有可能因为无能狂怒,而选择杀人泄愤。

简言之:当初,朱温固然颇为暴虐,但所思所想无非是握紧权柄——张全义既然没有犯错,还是有活下来的希望;如今,李存勖面临绝境,却全无筹码翻盘,那就极有可能干掉自己这个犯错在先的笨蛋。

既然多半要死,张全义自然要尽一切可能保住家族。为此,只能高调表态,即不食而卒。这就是昭告天下:我举荐失策,并非心存歹意,完全就是太蠢了。

多说一句。 李嗣源被裹挟进邺都这事儿发生在初九,而张全义卒于十五。之间相隔六日,再考虑两地相隔甚远,消息传递还需两日左右,基本可以得出从张全义决定赴死到最终归西,时间最多不过四日——以老张那个权势,此前对身体的保养必然极其到位,足够健康的基本状况决定了:想靠饥饿致死,这么短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

既然张全义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绝无异志,李存勖也就不为己甚,善待了其子张继祚:

张继祚,故齐王(张)全义之子也……全义卒,除金吾将军,旋授蔡州刺史……

二.平行宇宙的故事

眼里不揉沙子的诸君一定已经注意到了,自从李嗣源接到平叛的任务,好像、也许、大概,发生了好多看起怪怪的疑点,比如:

  1. 行军用时。李嗣源是二月二十六日接到命令,三月初六抵达邺都,共耗时十天;作为对比,此前元行钦二月初八开拔,二月十三日到的魏州,耗时五天,刚好是李嗣源的一半。你当然可以说这是李嗣源老成持重,见识过元行钦的不成功,自己必须做更充分的准备。那……为什么花费更多时间准备且拥有更高声望资历的李嗣源却不得不面对被乱军裹挟的境遇——这可是比元行钦还失败的表现啊。
  2. 张破败不过小小军士,之前有郭从谦的铺垫,他煽动相熟的从马直同袍造反,难度应该不高;但能把规模提到连都将都杀了的程度,似乎有些超纲——毕竟,从马直不比银枪效节都,可没听过他们也有那么悠久、丰富的兵变积淀。
  3. 张破败策划的兵变已经杀了都将,那动静肯定小不了。李嗣源一代名将,既然了解状况,没道理不率军镇压,更没道理镇压不住——就算李存勖配备的亲军是以从马直为主,霍彦威手下至少五千精锐也没道理完全发挥不出作用。但事实就是“小小军士翻天,堂堂总管躺平”——甚至赶来协助平叛的大将符习,都想象不到善战如李嗣源,居然会陷入如此窘境之中,以至于全无准备的自己进退失据,差点儿被监军杨希望一波流带走。
  4. 张破败提出的主张是裹挟李嗣源如魏州与皇甫晖合流。这么关键、重大的决策居然只是张破败的一厢情愿,刚一入城,就被皇甫晖干掉了——这种脑子,是怎么煽动那么多人跟着自己兵变的?
  5. 赵在礼身在曹营心在汉,善待李嗣源、霍彦威不奇怪;但好不容易抓住这么两条大鱼,却被李嗣源一番轻飘飘的承诺就忽悠住了,心甘情愿放两人出城——这……是不是太天真?更何况,皇甫晖的立场可比赵在礼坚定得多,为什么也不加以阻拦?
  6. 平叛军内部兵变、主帅成了肉票,余下没了主心骨的士卒自然只能四散奔逃。这种状况下,李存勖用亲军制约李嗣源的法子就自动失效了——从此,是否谋叛,就全在李嗣源一念之间了
  7. 李存勖征诸道兵时,为什么没人取走康福手中的几千匹战马——要是赵在礼或出城突袭、或战败逃亡,一旦撞进相州,这么一大笔战略资源可就入了叛军的口袋了。有了更多战马的银枪效节都能爆发出什么样的即战力,不问可知。
  8. 同样举荐李存勖,张全义吓得以死明志;而李绍宏却全然不以意——要么是李绍宏心太大;要么是李绍宏另有安排。如果再考虑之前李绍宏已经多次在李存勖面前替李嗣源说好话……当真是细思极恐啊。

如何才能释疑呢?平行宇宙中,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李嗣源早早就已经收买了心志不坚的李绍宏……或者,是心有异志的李绍宏主动投靠了李嗣源,所以后者才会在李存勖动杀心之际,多次为其缓颊。

甚至,当李存勖彻底雪藏李嗣源时,李绍宏甘冒风险为其说情,并在得到张全义的助攻下,说服早已心存定念的李存勖改变主意。

好不容易重掌兵权的李嗣源在慢慢行军途中与扎营备战之时,暗中四处联络,给自己筹划了好几步后手妙棋。

比如,张破败得到郭从谦的授意,于攻城前夜闹兵变,协助李嗣源进入邺都。两股叛军合力,驱散因不明就里而准备不足的李存勖亲军。

至此,李存勖束缚李嗣源的力量不再——骨牌的倒下再无滞碍

正是得知李嗣源反意已决,想重回组织、却被李存勖明确拒绝的赵在礼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李嗣源身上;皇甫晖造反之心极为坚定,得知诸将之首的李嗣源乐意先驱,自然愿附骥尾。

如此,两人才会不在意李嗣源蹩脚的谎言,任由他和霍彦威从容离开。

而之前刻意维护的五千霍彦威部下才能及时赶到魏县与两位主将汇合。

至于康福,只要能许诺足够的好处,他更是愿意当元勋而非普通到没人在意的弼马温啊。于是在合适的时间带着合适的礼物出现在合适的地点。

当然,阴谋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过高。比如张破败就在入城时,死于战火——毕竟从马直不可能全都跟郭从谦一心,还是有人心向朝廷,是真不想李嗣源入城。真刀真枪地打起来,总归会死人的。

但,总体而言,这个阴谋的变数全部集中在李嗣源能否掌控兵变的规模与烈度上,相对容易掌控,至少对功勋卓著、声望服众的李嗣源而言,是值得冒险的——有张破败的配合,煽动从马直闹事全无难度;有李嗣源坐镇、霍彦威操盘,将兵变控制在中等程度上,很难,但也不是没有操作的空间。

三.眉批

A.【求援】——后唐诸将“融洽和谐”的职场关系

说起来,李嗣源向元行钦可不是就发起过一次求援。

事实上,那一夜李嗣源先后派出牙将张虔钊、高行周等七人相继“召之”——毕竟,无论官职、资历、能力乃至平叛邺都项目中权力排序,李嗣源都高于元行钦。

然而,与当初史彦琼担心孙铎有异志类似,收到领导求救信号的元行钦也认为李嗣源有诈,不但不肯听令发兵,反而将赶过来求援的诸人全都软禁起来,同时严兵坚壁,以防有变。

这似乎也能从侧面证明李嗣源营中的兵变有猫腻。

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元行钦自己的疑心生暗鬼。

但,最终的现实是:唐军在邺都城下前后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难怪李存勖命不久矣!

只是,在这种事情上,孙铎可以抱怨、元行钦亦能吐槽,偏偏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存勖没有权力表达任何不满——谁叫这种相互猜忌的局面,是由这位皇帝本人开风气之先呢?

既然亲手打开潘多拉魔盒,种下恶种,就别奢望自己能侥幸脱险了。

B.【部下】——叛乱诸将与李嗣源“融洽和谐”的职场关系

彼时,作为蕃汉马步军都总管的李嗣源身负一项具体任务,即统领河北诸镇以防御北方强敌契丹。

赵在礼率领的银枪效节都,亦在李嗣源节制范围内。

既然李嗣源能跟李绍宏搞好关系,那摆平赵在礼,让他认自己为大哥,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多说一句,霍彦威与李嗣源的关系,其实与赵在礼类似。这也就意味着霍彦威可能也早被李嗣源策反了——所以,公开处决赵太,以坚定邺都叛军死志之际,他做得那么干净利落的原因,除了执行李存勖的命令,也许还有帮李嗣源场子的潜在考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康福】——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比拼才华

康福,蔚州人也,世为军校。

跟李存勖一样,康福也是胡人,只不过,大家都说他是奚人,每当这个时候,他都要愤怒地强调“我是沙陀人”!

不过,我们也得强调一点的是:康福能当上重要的马坊使,靠的不全是他也是胡人,而是李存勖认为:

吾家以羊马为生,福状貌类胡人而丰厚,胡宜羊马。

你看,颜值正义这事儿可不是现在才流行的,而是古已有之——毕竟,复古即流行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史学家赵翼有一个观点:观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隋文帝。 这个梗甚至被黄易拿去用到了【大唐双龙传】中。

杨坚得天下确实挺容易——但你不能只看结果,却不考据人家事前策划与筹备之艰辛困苦。

当然,有一点是不好反驳的,即:如果不考虑统一天下,仅看杨坚上位之路,其难度还真是新手村级别的——毕竟,他的天时、人和实在太过逆天:

  • 自己是关陇集团的成员,且还有独孤信一派的鼎力支持——有足够的政治资源。
  • 自己女儿是当朝皇后——尽管只是五个皇后之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这一条,就筛选掉一大批同样有能力的关陇集团成员。
  • 皇帝宇文赟驾崩得恰逢其时——杨坚得以走合法渠道进入皇权的最高殿堂。

但是,杨坚肯定不是最容易的那一个。比起隋文帝,李嗣源上位之容易,更加令人咋舌——毕竟杨坚的路再平坦,终究也需要自己去争取才行;李嗣源就简单了——老哥似乎从来没主动过,都是下属乃至叛军不体恤老人家,非把帝国重任硬塞到他肩上

至于我在平行宇宙中尝试展现李嗣源的另一种可能,诸君不妨投票PK一下,看看哪个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逆袭之路就没有容易一说。咱们不妨对比以下几个创业者的成败得失:康延孝、孟知祥、李嗣源。 这么一看,彼时还真有一个全民创业的大潮流啊,但凡有些能力的,都不惮于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在【预则立不预则废 - 康延孝兵败被俘|失败学】中,已经剖析过康延孝是典型的激情创业,一旦遇到任何一点儿预计外的困难,都能导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结局;而孟知祥则是谋定而后动的老油条,城府深到做脏事儿都没惹一身腥的地步。 当然,孟知祥有他先天的优势:前有郭崇韬推荐在前;后有李存勖任命于后,他有足够的时间筹措自己的计划。

而李嗣源则不同。在被李存勖突击点将之前,他可是一直被老板重点打压的,以至于以诸将之首的地位,却捞不到平蜀的任务;打着抵御契丹、守护北疆的旗号,人却一直留在洛阳。

然而,老辣的李嗣源还是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洞察了时势,从而得以充分调动可以触及的资源,完成了自己的战略部署,成功从被猜忌的重臣,变成了得人心、反暴政的急先锋——尤其成功的是:在外人看来,这一切,李嗣源并非刻意谋划,而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

敲黑板,划重点了!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那些看似轻易的成功,背后都是经历了沐甚雨、栉疾风的艰苦困顿,诸君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资料:

  1.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欧阳修【新五代史】
  3. 薛居正【旧五代史】
  4. 胡三省【通鉴音注】
  5. 预则立不预则废 - 康延孝兵败被俘|失败学(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0245014250455586/?log_from=8ce53c95f6e9e_1723565933885)
  6.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违背初衷,李存勖重启李嗣源|闲话残唐五代
  7. 害群之马需重视 - 李存勖后院四处起火|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F11A3O05562BHM.html)
  8. 集体行动的阈值模型 - 叛军意外攻陷邺都|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5212624905929235/?log_from=07f97f8add4_1724658207812)
  9. 资治通鉴教你:是金子到那里都能发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4020&idx=2&sn=a831f672288f9066135572a715dfee94&chksm=fe354e02c942c714947637639c2ed4e0cfef189626b6093e205deed38c4ee64acf634dae40a0&token=1272606179&lang=zh_CN#rd)
  10. 积羽沉舟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后唐|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1RVSJ605562BHM.htm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