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虽然酷热难耐,但最近北京一位妈妈,心估计凉透了。10岁的儿子小洲,用她的手机,短短时间内就给主播打赏了14万元。这么多钱,能买多少零食?够吃几年的了!可这笔钱现在似乎打了水漂,法院一审判定只退回了2.8万,妈妈不服,上诉,结果还是败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事儿在网上一曝出,立马引发了热议。有的网友站在妈妈这边,认为孩子还小,分不清轻重,钱应该退还;也有网友觉得,平台早就提醒过“二次充值不退款”,妈妈自己没管好孩子,怨不得别人。事情到底该怎么看?

先来说说小洲。一个10岁的孩子,本该是在读书、玩耍的年纪。可他却在直播间里花钱如流水,简直像“打赏机器”。问题在于,小洲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这些钱全是从妈妈的手机里出账的。用大人的钱,干小孩的事,说起来也挺荒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看平台。平台也不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第一次2万元打赏,妈妈一申请就退了。但一个月后,小洲又来了一次更猛的——14万。平台这次拒绝了退款申请。可以理解,平台有自己的规则,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但话说回来,小洲毕竟还是个孩子,平台是不是也有责任去审核或者控制这些打赏呢?

法院的判决很有意思。一审只退了2.8万,二审驳回上诉,理由是监护人没有尽到责任,平台已经提醒过“二次充值不退款”。换句话说,法院认为妈妈也有错,不是所有的锅都可以甩给平台。

其实,这件事儿可以说是个社会问题的缩影。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五彩斑斓的世界,还有深不见底的“坑”。直播打赏,短视频消费,甚至网游充值,这些都是未成年人容易陷入的消费陷阱。而在这些坑里,一旦掉下去,要爬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举个例子,去年浙江也有个类似的案例。一个15岁的女孩,用父母的钱给游戏充值,短短几天就花掉了十几万。最终法院判决,平台退还了大部分金额,理由是孩子年龄太小,消费行为无效。这和小洲的案子很像,但也不完全相同。小洲的案子里,法院更注重的是监护人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站在孩子这边。

再举个例子,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在美国,曾有未成年用户未经父母同意在苹果应用商店购买游戏道具,结果家长告上法院。最终,苹果公司同意退款,并修改了相关政策。这说明,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事件中,平台的做法可能有它的商业逻辑,但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反思。是否可以考虑更严格的身份验证?是否可以对大额打赏设定更高的门槛?这些问题值得平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去思考。

有人说,孩子的网瘾就像风筝线,一旦放飞了,再拉回来就难了。对于小洲的妈妈来说,这根“风筝线”已经放得太长了,想收回来,不仅难,还可能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任”这两个字,往往沉重无比。平台有责任,家长有责任,社会也有责任。在未成年人的消费问题上,任何一方的失职,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责任心。对于平台、家长、社会而言,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比守护金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