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秦腔大戏、30出优秀折子戏,32场戏迷大赛……近日,在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的舞台上,28名梅花奖获得者同台演出,1300余名秦腔艺术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线上线下近800万名观众共襄盛会。会演集中展示了秦腔艺术的创作成果,通过剧目演出、“一剧一评”活动、戏迷大赛、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研讨活动等,为秦腔艺术的繁荣发展聚拢光和热。

“这个动作一定要整齐。”“一二三!跟上节奏。”会演期间,由渭南市委、市政府出品,渭南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排,渭南市秦腔剧团、富平县阿宫剧团联合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一连两天在宝鸡大剧院上演。

25岁的毛斌是剧组里最小的演员,之前一直在剧中扮演游击队队员。不久前,他临时受命扮演游击队队长王瑞祥。于是,记词、学唱、反复演练……他几乎每天都在排练场练习,力求更好地演绎角色。

“从去年9月首演至今,《根据地》已经演了20多场,深受观众喜爱。”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表示,演员是戏曲艺术的载体,大家劲往一处使,与灯光、舞美打好配合,才能让演出更加精彩。

“《根据地》演得非常好。但要成为艺术精品,还得在剧情、人物上不断打磨。比如,人物的定位还有可以琢磨的地方,一些细节的处理有欠合理的地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文峰在“一剧一评”活动现场说。“我们会继续精雕细琢,让《根据地》成为精品佳作。”该剧编剧之一杨海说。

自2011年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以来,“一剧一评”活动逐步成为会演的优良传统,通过凝聚全国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力量,推动评论与创作演出结合,引导秦腔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

“曾经,他们的演出以歌舞为主,秦腔演员只剩3名。今天,他们带着一部大戏来参加会演,让人十分感动。”会演期间,由青海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带来的秦腔现代戏《青春曼巴》在陕西咸阳大秦剧院演出。演出结束后,在“一剧一评”活动上,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桑这样说。

与何桑一样,多位专家的发言,不仅聚焦《青春曼巴》的艺术呈现,更流露出对秦腔院团发展的关心、对西北五省区乃至全国秦腔人拧成一股绳推进秦腔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感动。这也正是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所要凝聚的力量。

作为本届会演的创新之举,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戏迷大赛吸引了海内外近3000名秦腔爱好者参与。大赛设立了宝鸡、咸阳、渭南、西安、新媒体五大赛区,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优秀选手层出不穷。

7月16日,在西安曲江演艺大厦举办的戏迷大赛暨秦之声戏迷大叫板西安复赛现场,选手唱腔纯正、动作娴熟、情绪饱满,演唱了《黄鹤楼》《打金枝》等知名秦腔片段,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参赛选手张创军表示,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秦腔传承的队伍,共同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秦腔是西北人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更是陕西人的精神食粮。举办戏迷大赛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3个多月来,戏迷大赛让百姓做主角,汇聚出“声震八方,你我同唱”的热闹景象。在8月10日举办的戏迷大赛暨秦之声戏迷大叫板荣誉盛典上,除评选出“十大戏迷达人”外,主办方还授予周至县二曲街道滨河社区等10个社区(村)为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戏迷家园”称号。“秦腔艺术发展与广大群众密不可分,各地‘戏窝子’层出不穷,会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文艺评论家丁科民说。

戏迷大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秦腔名角名家参与其中,相关节目的网络点击量超3000万次。大赛评委之一、陕西省剧协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我们能感受到戏迷的演唱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讲究了。更可喜的是,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年轻选手,他们听戏、唱戏、爱戏,是秦腔传承发展的希望。”

2024年8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搭平台,聚拢光和热——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