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屡次以各种借口对中国施加制裁,只为遏制中国的发展,但从结果来看,美国反而落得个自食恶果的下场。

目前,美国正背负着高达35万亿的巨额美债,随时都有经济衰退、甚至政府破产的风险。

面对如此困境,美国不得不向中国接连“示好”,而中方也一反常态,在近期增持共计152亿美债,维持着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美国债权国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国经济困境之际,为何中方不加速抛售美债,反而接连增持呢?

这是否意味着,在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之际的当下,两国或将在金融及经贸领域做出改变,从而走向新的局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衰退在即,美国接连对华示好

近日,拜登政府的动向似乎有些“反常”,在放缓了对华发难的步伐的同时,还做出了一系列缓和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举动。

先是一群由高盛、苹果、波音等科技头部美企的高管组成的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和沟通,展现出对华进行贸易合作的渴求。

随后,美国原定于8月1日生效的对华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的政策,也在即将实施时被紧急叫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英媒也报道称,美国国防部已决定解除对“禾赛科技”的制裁,将其从“中国军方关联公司黑名单”中移除。

近日,拜登政府更是直接派出财政部代表团,于本周赶赴上海,声称将就金融相关问题和中国进行商议及探讨。

而美国总统候选人、共和党的代表特朗普,也在前几日一反常态地作出承诺:一旦赢得选举,将带领美国和中国搞好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连串的对华“示好”组合拳,打得让人目不暇接,也不禁使人心生疑惑,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深感意外:难道美国终于想通了,准备和中国相向而行,由对立走向合作?还是另有所图呢?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正代表着其对中企的态度正出现转变,过往的强硬和蛮横,如今已出现软化的趋势。

众所周知,美国一向秉持“利益至上”的观念,如果不是对自己有利,美国绝不会放着制裁和收割不选,而主动向别国“示好”。

美国这次对中国释放善意的原因很简单——其正面临迫在眉睫的经济困境,非常需要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美国债台高筑,已被飙升至35万亿的美债压得喘不过气,其目前最大的海外债主日本,还在数月前接连抛售上百亿美债,为美国本就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式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及股市下跌的问题,也正彰显着其正面临经济衰退的危机。如果美国再不做出改变,恐怕不久后的财政状况将无比堪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最近美国对华做出的“反常”举动,既是在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希望通过和中国的合作,来缓解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紧张局势,同时也是对不久前,中国向美国“伸出援手”的行为的积极回应。

这一行为,就是中国在今年4月、6月份时,两度增持共152亿美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燃眉之急。

难道中美间真的要握手言和了?中方又是因怎样的考虑,才接连做出增持美债的举动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方增持美债,背后谋划长远

根据美国财政部8月15日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继今年4月增持33亿美元的美债后,中国又在6月份时再度出手,增持美债119亿美元,总持仓来到了7802亿美元。

中国今年总共增持了152亿美元的美债,6月也是今年来中国对美债增持幅度最大的一个月,此次加仓也令中国持有美债规模重新升至今年的最高位。

在美国经济低迷、债务问题高悬头顶的当下,连日本这个美国海外最大债主,都正疯狂抛售美债,作为美国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却选择了增持美债。这番举动令外界感到相当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上,中国是有着深远的考虑的。尽管中美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但彼此仍有着多方面、多领域的密切经贸合作,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和美国的贸易往来。

一旦美国真的因债务危机而经济崩盘,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体系也势必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这并不是中国当前所乐见的。

同时,中国还有另一个增持美债的原因,那就是缓和中美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美国迫于经济形式,频频对中示好,而中国也抓住这次机会,通过行动缓和两国间的紧张关系,为中美经贸方面的友好合作打造契机。

倘若中美这两大经济体能因此相向而行,恢复友好的合作和贸易往来,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做出政策调整,出动团体访华示好,而中国则对此做出积极回应。两者间先后对彼此释放出的善意信号,无疑能带领中美走向新的局面,或将为双方带去更多的合作机会。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中国的崛起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驱使,即便美国不断压制,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对美国来说,主动缓和同中国的紧张关系,表现出同中国合作的诚意,与中国并肩同行,才是真正的长久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