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迈巴赫(参数丨图片)后座根本没法睡觉,但在享界 S9 上美美地睡上了一觉。”
“享界 S9 的售价只有迈巴赫的十分之一,但比迈巴赫更智能。”
在享界S9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就差把B BA的旗舰级豪华轿车搬过来给砸了。
虽然嘴上说着要“脚踢迈巴赫,拳打S级”。
但往往还没等拳脚落下,口出狂言者就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
从享界上市至今,这款“全景智慧旗舰轿车”不仅没有取得销量的开门红,同时还招来了不少的批评之声。其中,不乏“智界、享界是多余的汽车品牌”、“华为系开始飘了”之类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完整梳理一下鸿蒙智行的各种操作,看看在华为的技术体系,能否真正带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以事实为证,智享双界的确出问题了
在如今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表现基本上就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
鸿蒙智行体系的三大品牌,基本上都把“两级”给占齐了。
AITO问界品牌,近段时间的销量数据非常好。问界M9和问界M7两款车近几个月的销量都实现破万,问界M5也保持着单月六千多台的销量数据。
不过智界和享界的市场表现,就比较糟糕了。
智界S7在四五月份销量破五千的高位之后,六七月份连续下滑,七月销量仅为1541台,放在整个市场中进行对比,它的销量数据就显得更糟糕了。
单说七月份,小米SU7的单月销量超1.3万辆、极氪001超9300辆、汉EV超7500,就连智己L6的月销量也有3500多辆。毫无疑问,智界S7的销量是无法让奇瑞和华为都感到满意的。
至于享界品牌,那就更尴尬了。
前几日,享界旗下首款车型享界S9正式上市。如果只看余承东的发布会,还以为这又是一款类似于小米SU7那种极度热门的车型。
但很快,大定销量数据就来打脸了。
享界S9在上市24小时候后,大定数量为2500多台;在上市72小时后,大定数量为4800多台。
说句实话,厂商给的大定数量,本身就掺有一定的水分;而享界S9的大定数据都如此之低,可见这款车真实的市场热度是怎么样的了。
对比来看,问界M9在当时上市之后,两个小时的大定数量就突破了1万辆;而小米SU7更是只用了4分钟时间,大定数量就完成了破万。
享界S9三天都没做到的大定数量,别人只用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做到……至此,谁比较尴尬?在笔者看来,至少尴尬的不是奔驰S级、奥迪A8L和宝马7系。
截止目前,享界S9由于上市时限较短,没有单月销量数据。但是,从它的大定销量表现来看,我们基本可以给它下一个定论:“凉了半截”。
在产品维度,智享双界出了什么问题?
整天动不动就“吊打”“碾压”,有事儿没事儿就把友商拖出来DISS一下……华为跨界造车,为何越造越浮夸?
如果把智界、享界品牌的两款车拎出来,其实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
首先来聊聊智界S7吧。
智界S7由华为与奇瑞合作打造,售价区间为24.98万-34.98万。事实证明,在25-35万的价格区间内,智界S7的竞争力十分单薄。
因为这款车说到底,就是星途星纪元ES的孪生车型,它俩采用了同平台,定位相同、底盘结构相同,只是在驱动系统和智能化系统层面有所差异。然而,星途星纪元ES的价格区间仅为19.99万-30.99万。
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华为的驱动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消费者要多付出五万元左右的代价。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多花这五万块钱,因为即便不多花钱,也能享受到小米SU7、极氪001这些够均衡的车型。
如果说智界S7输在产品力、性价比维度,那么享界S9就完全输在定位上面了。
发布会现场,余承东不止一次地把享界S9拿去和B BA行政级轿车甚至是迈巴赫作比较。在这里,北汽集团估计自己都心虚:“我北汽何德何能,竟然可以和迈巴赫比较!”
余承东这样的比较,显然是“不太懂车”的操作。
谁人都想去和B BA比较,但B BA总是豪华领域内的标杆。难道,大家都不去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豪华行政级轿车,是一个固若金汤的细分市场。
你以为买E级、A6L的消费者只是图它们性能好、豪华性强、性价比高吗?B BA三大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了这么多年,它们的品牌属性早已从“豪华汽车品牌”变成了“高端全程门票”。
就像香港明星必须要买一台埃尔法、大陆公司必须要买一台GL8一样,想要跨入一个社交圈子,B BA几乎就是敲门砖。你开享界S9,不好意思,别的老板不带你一起玩儿。
而且享界S9在产品定义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款车固然有空间大、用料好、性能强、智能强的优势,而且也通过“56E”的价格对标了“78S”的身材与豪华感。但是,享界S9最大的问题,在于太年轻了。
有条件买“56E”的用户,以中年男性居多,而这也是享界S9的目标客户。
他们真的会为无边框车门、3.9秒零百加速这些产品力买单吗?显然不会,享界S9会给他们带来脱离主流价值观的感觉,开这台车出去,在一众E级、A6L中,显得像个异类。
同时,余承东还特别提到享界S9首发搭载了华为ADS 3.0辅助智能驾驶系统,这是享界S9独有的产品优势,也是它塑造起来的护城河。
从性能指数来看,华为ADS 3.0辅助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智驾,相当于车辆自带了一个“机器人司机”。不过,对于真正的迈巴赫用户而言,他们完全可以给自己配一个专职司机。而即便是再先进的智驾系统,在面对专职司机的时候,其优势也微乎其微了。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拳打迈巴赫、脚踢S级”。B BA三大豪华品牌之所以能被称为标杆,就是享界这些号称能拳打它们的品牌,也把B BA当成标杆。而这背后的竞争逻辑,已十分清晰,而笔者只是把它们摆在明面上说出来而已。
“华为四界”,真的还有希望吗?
在华为的“鸿蒙智行”造车模式中,华为选定了四家企业进行合作,准备打造出四个核心汽车品牌。截至目前,除了华为与江淮联合打造的尊界还未亮相外,其余三大品牌均已完成上市。
大家在上市之后,整体的市场表现也都看到了,除了问界市场表现良好外,智界和享界表现都比较挣扎。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产品力和产品定位方面,更在于华为误判了汽车行业的形式。
在余承东等人看来,鸿蒙智行的四大品牌,能够复刻华为在移动智能领域的成功。
但是,他们凭什么认为华为造车,就一定应该成功?
不可否认,“华为”二字在近年来有着越来越高的含金量,消费者对其造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但市场到底需要多少“华为汽车”?
华为除了自己联合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四大厂商打造“华为四界”外,还与极狐、阿维塔等众多品牌合作,为其提供华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很显然,华为想要更大的市场蛋糕。
为了获得更大的蛋糕,华为又是怎样去付诸实践的呢?
想必大家也看到了,他们通过在汽车行业内引入“饭圈文化”来深度进行营销,“华为”二字在网络上几乎演变成了汽车行业的金字招牌。
不过笔者想说的是,依靠饭圈文化成长起来的高端汽车品牌,不仅走不远,也不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很显然,鸿蒙智行体系内的某些管理者,对汽车行业、汽车工业以及汽车品牌运营的理解比较肤浅。
如果他们真的能准确掌握汽车行业,那必然不会出现这个“广播种”的结果。
市场上只需要一个“华为汽车”,那就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问界品牌。在问界品牌内部,几乎涵盖了华为所有想要表达的产品力和品牌价值信息。同时,问界品牌也在逐渐成长,销量也在一路攀升。
此时,再导入智界、享界或者尊界品牌,完全就是多余的操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已经有小米汽车了,你会再接受小米推出“红米汽车”吗?汽车品牌的运营,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华为而言,问界品牌的口碑运营十分不易,此时如果再强加其他的汽车品牌,其面临的问题将会是“从零做起”。但是,华为还有这么多的精力去运营吗?
所以,鸿蒙智行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打法,专精于一个品牌去运营。品牌太多,消费者眼花缭乱、审美疲劳,反而会成为累赘。
结语:
眼下,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呼吁“反内卷”、“反恶性竞争”、“反恶意营销”……这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声音,就是说给一些不懂行业规矩、不尊重行业发展规律的人听的。
华为跨界造车,是好事,也能为汽车行业带来很多新的标准、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但问题在于,华为在跨界造车的过程中已经飘了。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有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就一定可以造出征服市场的好车。
但现实往往是反理想主义的,智界、享界所面临的尴尬境遇,无不表明造车,特别是造高端豪车,需要技术、经验、口碑的沉淀,所以这两大华为系品牌今天的尴尬,几乎是必然。这样说吧,如果智界、享界真的大获成功并且把B BA一举拿下了,那才是对全球汽车行业百年沉淀、百年发展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