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99999特别策划

来春城 吃一夏

山林中的“jier者” 季节信使“捡菌人”

每年夏天,咱们云南的山林间便悄然上演着一场关于味觉的盛宴。这时,一群身着朴素、手持竹篮或袋子的捡菌人便成为了连接这份美味与人间烟火的桥梁。他们以敏锐的眼力和丰富的经验,在湿润的泥土和落叶中解读着大自然的“秘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住团结乡分水岭村的王才军,是地地道道的“大山之子”。每年雨季,他都要上山寻找那些藏于林间的珍馐美味。

因为常年被奔波在野外,47岁的王师傅皮肤被晒成古铜色,不过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这片山林的热爱,裤兜里揣着的塑料袋居然是他捡菌子的唯一“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对话王师傅:

“师傅,你每天是几点进山捡菌子?”

“6点半,有时候捡到12点回家吃饭,然后吃完饭又来捡,捡到(下午)5、6点才回家。”

“一天大概能捡到多少菌子?”

“如果(菌子)出了,一天可以捡到10多公斤,不出就是捡到2-3公斤、5-6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捡菌对王师傅而言,是他和大自然的一种独特沟通方式。在捡菌的过程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因为熟悉每一种菌子的生长习性,他能很快地识别并采摘到野生菌。

王师傅说,采摘野生菌时只要不破坏它的菌丝,下一年在同样的地方还会长出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延续这份大自然的馈赠,王师傅一直都遵循着野生菌的生长规律。

记者对话王师傅:

“一般菌子都是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生长在这里,这里又有一小朵。”

“哇,这里又有一小朵了,师傅的眼睛就是厉害。”

“红奶浆,还是刚才我们捡的那种。”

“哇,又是一个奶浆菌。”

“捡这个菌子要慢慢地看,要慢慢地瞧它的颜色就能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片山林中的野生菌品种,王师傅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记者对话王师傅:

“(山上)有哪些菌子的品种呢?”

“奶浆菌就有白奶浆、红奶浆、高脚奶浆,扫把菌、栗树干巴菌、松茸,还有那个水白葱,就是有这么多,还有皮条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捡菌生涯中,王师傅一次都没有中过毒。

记者对话王师傅:

“那以前捡(吃)菌子有没有过中毒的经历呢?”

“没有,我们就是能吃的就捡,不能吃的就不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师傅眼中,每一片落叶、每一块腐木都能带来惊喜,那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藏,更是王师傅生活的依靠。

记者对话王师傅:

“师傅,靠捡菌子的收入大概够一家人吃喝多久呢?”

“如果不供孩子读书就够用,如果供孩子读书就不够。大儿子一个月我就要打280元的伙食费给他,小女儿一个月就是340元或者320元的伙食费。(靠捡菌)就是可以花个一年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师傅口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包含着对山林的深情和对收获的喜悦,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云南捡菌人的坚韧与智慧,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袋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菌子,这些不仅是王师傅一家的生计和餐桌上的佳肴,更是大自然对勤劳者最真挚的馈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拾菌还需专业人士陪同

遇到不熟悉的菌子

千万不能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李彤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