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每到夏天,总难免关于现代人穿汉服、古代人穿古装热不热的问题。这个时候,也一定会有人拿出古人穿衣“清凉”的古画来证明——不热!

1

穿衣不热?未来科技!

那我来说一句不讨喜的实话吧,真就是热!毕竟,不论衣服的款式如何、面料如何,那都是衣服,起不到空调或者冰箱的作用

现代纺织工业里有一些功能性面料,是可以“勉强”应对一下夏天,比如吸湿快干性能、抗紫外线性能,以及现在比较热门的凉感面料,一般是叠加提高面料的导热率等功能,增加接触瞬间凉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见纤维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值,网络图片)

*面料的导热系数越大,接触冷感就越强

*面料的比热容越大,升温所需热量就越多,凉感更强更持久

但这些所能影响的仅仅是体感温度,还是体感温度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相比空调带来的环境降温,算得上治标不治本的。在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靠着装就想“力挽狂澜”“釜底抽薪”改变夏季的高温和艳阳,可能属于未来科技,而非过往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网络图片)

人们之所以执着地证明“古人不热”,心理动机反而更值得玩味。

首先是大家普遍对于古代技术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越是不了解的人越是输不起。综合在中国古代服饰上的先进技术(相较于同时期世界)有很多,但了解起来会相对复杂且有一定的门槛,而一般人挂在嘴边的常常反而并不在正确的kpi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几篇)。

而热不热、保暖不保暖在表面“口证”上更具个体差异,会真的通过穿着去验证的人也大多属于爱好者,也就形成了一个多年难分“胜负”的奇怪局面:一方出于生活经验觉得穿这么多肯定热,一方梗着脖子说就是不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传播的许多搭配都是违反自然季节的,网购图片)

其次是穿着的正当性。

尽管现在是穿衣自由的时代,而且我一直觉得我国超级自由,除了在短剧里,基本上不按场合不按身份着装都是没有问题了,只要别太三俗得突破风序良俗底线。

但我们依然要面对一个家长眼中穿衣自由的问题,尤其是汉服/古装爱好者大多还是受家长约束的“孩子”。大多数家长对于着装的干涉都是非理性的、无理据的,春见亲戚秋开学,夏有三伏冬又冷,这些都是干涉的理由。于是,“孩子”们的应对也只是硬着头皮说不热,否则似乎就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剧宴席场面中必备的“人靠衣装”情节,新闻图片)

如果说前面两条是经典问题和经典应对,这一条就是这几年频繁露头的新问题和新应对了——把古装拆减了以后当作时装穿,一边夸古人时髦,一边骂质疑者封建,一边表示夏天真的不热

2

古画不热?现代心机!

先说热不热的问题。

现在用来佐证“古人不热”的理由往往是建立在古人也有露肤面积较大的着装这个论点上,但实际上着衣量的多少、露肤面积的大小仅仅是影响体感问题的因素之一。我们也可以换一个理解方式,世界上的族群有很多是住在平均气温比较高的地区,他们的“传统服饰”都是着衣量少、大面积露肤的吗?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当大家都穿短袖T恤短裤的时候,就能扛住不开空调了嘛?

所以不要自欺欺人,大家更想要得到的论点支持分明是穿着露肤面积较大的“古装”的,而“古人不热”只是其中的一个实现路径(理由)罢了

下面就要说这个核心问题了,古人到底时髦吗?这个其实属于很大的古今差异。

露肤面积越大越时髦、露肤部位越接近性器官越开放,这是现代人对比了传统着装和现代服饰以后自己得出来的十分粗暴的结论。很多看似慕古的人其实根本不屑于了解古人,只想得到有利于自己现代言行的结论

古代的劳动人民穿着就比较少,这是出于劳作的需求。但不论是《清明上河图》里的小背心还是《耕织图》中的短袖衫,却都没能成为现在汉服/古装爱好者们每个夏天的追捧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故宫名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臣夏畦时泽图页》局部,图/故宫名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胤禛耕织图册·收刈》局部,图/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温等《红楼梦》)

原因在《》里说过了,尽管平民汉服是一面很好用的旗帜,但大家骨子里都还是想做贵族

常常被拿出来举例的古画对象反而是一些并不怎么适合作为例证的对象。比如在特定环境中的女性着装,虽然所绘环境看起来是在户外,实际上那依然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并不能类比我们现在的日常通勤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仇英款《四季仕女图·夏景》局部,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风舞垂杨,云笼长日,池中萬苕齐芳,玉人消魄, 露体摘莲房。春笋会羞轻遮,掩不住,腻质温香,先折 去,一枝并蒂,恨杀薄情郎。相看,当此际,梧桐树下, 好取新凉。轻纱笼粉臂,扇扑胸膛,怕见冰山雪嗽,切 不断,牵藕丝长。莫想着,南窗将暮,束风披象床。

——满庭芳(大和本夏景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仇英款《后闱生活图卷》局部)

往常举例也只是为了说明一般画作中很难看到的内层服饰(参看《》),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有人开始将这些画作当作了古人“夏季不热”的穿衣案例,并且堂而皇之地穿上街。

说到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跳出来说“祖宗开放”“子孙封建”以及“现代人凭什么不可以”之类的话了。咱不是拦着现代人这样穿着上街,这是现代人的自由,我们质疑的是这份现代人的自由为啥要通过扭曲古人言行来作为“通行证”呢?这不就是一边吃现代红利,一边举古代大旗嘛!这么说还不能理解的话,那么想想500年后人类可以当街“狗塑”而不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但有那么几个未来人拿出21世纪字母圈的照片表示,自己这个“狗塑”是跟21世纪的人学的,因为21世纪的人就是当街戴项圈、穿胶衣爬着走的,而且有照片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随便便配个图)

所以,即便是古画也要就事论事,先要认清楚古人所绘的是什么、为啥那样去画,了解参考对象才能更好的参考。很多人都不能意识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现实,有古画(做例证)就只是有古画而已。古画有可能是古人的想象,也可能是古人的美化,可能是古人的追忆,也可能是古人的临时起意,总之,那就只是画而已,如果要将画中形象作为参考对象,要做的分析工作是很多的。(我之前在《》里提过,艺术史应该是作为古代服饰爱好者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因为在古画的考察上需要专业的角度。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专业,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常常会在公众号上分享,比如《》《》等。)

3

古装不热?今人生意!

常年与“短袖露肤”这样的夏季话题相伴的还有“袒胸露襟”,这条更容易被很多人解读为古人的自信与时尚,将对此提出异议甚至疑义的人扣上一顶保守落后的帽子。(你们能不能把出处写对,哪个墓的壁画都搞不清楚,就觉得比路人多了解古人一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唐郭行夫妇墓壁画【到底谁在瞎标说这是新城公主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泰公主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松年款《茗园赌市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泸县时刻)

如果只是说古人不露乳,这么反驳还算可以理解,但没必要将此无限拔高。在如今某些人的话术里,这些文物证据被总结为 古人露乳=古人时尚,今人质疑古人露乳=今人不如古人时尚。如今这些人这么会总结,不如看看隔壁真正的露乳装再来发言?(相关内容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鲜妇女的露乳装)

对于身体部位的定义,本来就受社会、宗教、阶层等等影响,露出相同的身体部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定义,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

其实古画、古人行为的分析结论是否符合一些人的预期,都不影响现代人去进行仿造。很多人因此而破防,往往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着装优越感依附于“古代”这面大旗,这其实反而是一种很糟糕的文化自卑、文化自盲的状态。

至于影视剧里那些,究竟是为了传承“古”意,还是为了赚取“今”亿,这不明摆着的么?也不懂有些人,播的时候要骂一波,然后自己想穿露乳古装的时候又把明星们拿出来夸一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古人其实和内娱明星是一个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贵妃》剧照)

然而,从目前的形势看能拿出古画的还算好的,有的已经到了直接将某件文物做仿造甚至是衍生设计,然后说古人就是穿这么少、这么露、这么时尚、这么凉快,真是令我眼界大开。

比如每逢清凉就少不得被拿来举例的素纱襌衣,搞得古人夏天就只穿一件素纱襌衣到处跑一样。当然,古人以薄纱为主的古画案例也有,常见春宫、婴戏等题材,跟前面说的一样,这些题材所绘空间是有一定的私密性。大家可以模仿这样搭配,作为一种古为今用的时尚,而不是说古人就爱这么穿、就该这么穿,让路人误以为古人大马路上争相这么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宫图中的薄纱服饰)

本来,将扣减古人的常规成套搭配已经算是汉服/古装爱好者们的常规操作了。有的穿得少,有的穿得短(有的数据虽然参考文物,但是没有考虑墓主身高),这样的确更贴近现代人的穿着习惯和风格,也就会看起来更有时尚感一些。但是后来演变成,这些被减少、减短的单品只要能找到对应的文物出处,也不管做得对不对、穿得对不对、互相之间是否匹配,凑成套后竟然也能被吹捧为复原装束了

这种做法并不新鲜,只是早期的汉服爱好者们虽然不喜欢遵照文物,但自有一套汉服标准体系,他们将一些短款抽出来搭配成较为贴近时装的套系是称作“汉元素时装”的。比较常见就有短袖(半臂)配裙,这里的裙子可是当时的汉服长裙、也可以是汉服短裙(称“帷裳”),也可以是汉服长裙做得短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短袖为基础的早期汉元素时装)

可见汉服发展到现在,也不是啥都进步了,至少在“诚信”这块就越来越差了。

不过这和汉服的理念变化也有关系,早期汉服比较想走“礼服”路线,对于汉服走入“日常” 的执念比较轻,也就对这种拆拼的方式持相对宽容和发展的态度。只要用“汉元素”三个字与“汉服”划清法统间的界限,又能用“汉”来绑定文化关系,基本上就会被鼓励。

现在的汉服更想走“日常”路线,但汉服啊古装啊与现代社会又存在着天然隔阂,使得他们捣鼓出许多妥协产物,比如《》《》。对于 汉服=日常 的执念让他们不得不举起“古人”“文物”之类的文化大旗来倒逼路人承认这些拆拼产物是符合汉服“教义”的

其实路人是健忘的,他们真正想说服的或者说想催眠的是自己。就好比,体温37,气温41,要怎么穿才能有26的体感?开空调,或者催眠自己,又或者,吹着空调催眠自己没靠空调。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