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市齐河县
“90后”古籍文献修复师
冯若群
正致力于为古籍续写生命
让一张张老化的古纸
一本本被虫蛀、受潮的古籍
在慢工之下“焕发新生”
大众网记者看到,她的工作室内摆满了各种设备,从传统的镊子、美工刀、棕毛刷等工具到现代压平机、纸张厚度检测仪、酸碱测试仪等仪器,这里不仅是她施展技艺的场所,更是她传承文化的战场。
得益于齐河黄河文化的熏陶和对古籍的热爱,冯若群大学学习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自毕业后便投身于纸质文献修复事业。“古籍修复工作繁复而精细,我需要以最大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她告诉记者,目前正在修复一本元末明初刻本《性理大全》,这本书因年代久远而遭受了虫蛀和酸化的双重侵害。“对于这些酸化、破损严重的古籍,有时一页就有上百个洞,要将分散的重新折叶,墩齐,再按照原来的装帧方式复原。”对于这样的“书籍病情”,冯若群提出了纸浆修复的方案,即把配好的补纸打成纸浆,利用滴管等工具将纸浆补到窟窿里进行修复。
古籍修复师常被称为“古籍医生”,冯若群介绍,古籍不仅包括纸质书籍,还涵盖了甲骨、金文、竹简、帛书等多种形式,它们记录着历史变迁与文化演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面对每一本待修复的古籍,她都会先进行详细的检查,了解其年代、装帧形式及损坏程度,进而制定出两套修复方案,极大限度地延长书籍的使用寿命。在她看来,这份工作充满了意义——每一次修复成功,都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一次贡献。
“保护‘形貌’,更要存留‘记忆’”。冯若群介绍说,古籍修复通常遵循三个基本步骤:拆叶、压平和恢复。拆页是为了便于逐页修复;压平则是为了消除纸张的凹凸不平;而恢复则是将修补好的书页重新装订成册,而具体到实际操作,则要求极高的准确性和耐心,一丝一毫,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有着不同“病情”的古籍,光有耐心与经验还不够,也要不断去学习与实践,她曾多次去国家图书馆进修,之后跟随古籍修复省级传承人邱晓刚学习纸浆修复,并运用到实际修复中,邱老师一直教导她,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冯若群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即尽可能保持书籍的原始面貌和装帧特色。“从古籍修复困难来讲,应该是找材料最困难。能匹配到旧书上的确实很少,很难找到。”冯若群说。除了要求修补用的纸张在帘纹、颜色、厚度和质感上与原纸相匹配,而且修复的方式也要保证可逆性,以便未来可以更换修复材料,恢复到修复前的状态。
“留下来”,也要促其“活起来”,除了日常工作,冯若群也通过电子影像资料等方式,积极推广古籍修复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项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书、护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为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冯若群表示,她将继续做传统的守护者,让千年的文字得以继续流传,让无声的历史继续诉说。
来源:海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