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名字璀璨如星辰,照亮人类文明的夜空。朱丹溪,这位元代的医学巨匠,他的成才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曲精诚学医的华彩乐章。并非医学世家出身的他,医学之路始于半路,却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朱丹溪,原名朱震亨,字丹溪,号丹溪翁。他原本是一位儒生,但对医学的热爱让他在中年时毅然决然地转而学医。朱丹溪的故事是对现代人追求梦想的鼓舞——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起点如何,只要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许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感到迷茫和困惑。但朱丹溪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何时开始,只要我们精诚投入,坚持不懈,半路出家也能学好中医,甚至成为一代大师。

我们鼓励每一位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不要被年龄、学历或背景所限制。就像朱丹溪一样,只要你有热情,有决心,有毅力,中医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古承永远在这里为你拜师学医保驾护航。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丹溪的故事,继承好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于是决意于得名师以为之依归,发其茅塞,遂游江湖。但闻某处有某医,便往拜而问之。连经数郡,无一人焉。后到定城,始得《原病式》、东垣方稿,乃大悟子和之孟浪,然终未得的然之议论,将谓江、浙间无可为师者。泰定乙丑夏,始得闻罗太无并陈芝岩之言,遂往拜之。蒙叱骂者五、七次,趑趄三阅月,始得降接”(《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

中医大家朱丹溪的学医故事

一、童年磨难

朱氏家族,世代为儒。朱丹溪祖父名环,宋宝祐时中乡试第28名。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本草千金方》、《卫生普济方》等医书,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自幼好学,日记千言”,又善作诗赋,受到长辈们的器重。

朱丹溪经历了很不平常的童年。当时宋亡为元,人民不堪沉重的民族压迫,纷纷起来反抗。9岁时(1289),三月初,台州杨镇龙在台州、东阳、玉山交界处起兵,建大兴国。兴兵10余万,攻东阳、义乌,浙东大震。十月,被浙东宣慰使史弼所镇压。兵祸连年不断,生灵涂炭。丹溪家处义南赤岸村,首当其冲,房屋被烧毁,家中也被洗劫一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丹溪家又受到“资助杨镇龙”的牵连。当时史弼的镇压十分残酷,凡是供词中有牵涉到的,全家“必尽杀乃止”。此时,丹溪父亲正患病卧床,幸仗姑母朱寿多方营救,才不致全家都蒙冤而作刀下之鬼。但从此后,家境每况愈下,朝不保夕。兵乱、饥寒,时时刻刻侵袭着丹溪幼小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贞元年(1294),丹溪父亲朱元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艰辛悲悴”,苦不堪言。戚氏教子有方,对儿子“有恩且严”。一次,少儿子“戏取人一鸡卵”,戚氏很生气,责备他,“笞而责还之”。朱丹溪的童年就是在贫寒和严格的家教中度过的。他既经历了艰辛的磨炼,又得到了母亲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二、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处处为民着想,敢于以下犯上,拒抗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他的名声也因此远近皆知,连官府都忌他三分。大德六年(1302),丹溪22岁。“‘包银’之令下,州县承之,急如星火,一里之间,不下数十姓,民莫敢与辩。”丹溪所辖之里仅报富户二家。郡守召丹溪责问:“此非常法,君不爱头乎?”丹溪笑着回答:“守为官,头固当惜,民不爱也。此害将毒子孙,必欲多及,民愿倍输吾产当之。”郡守虽然发怒,丹溪始终没有屈服。

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在八华山讲学,“授受分明,契证确切”,跟他学习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丹溪时年30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有所感悟,认识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是非常错误的,遂辞去里正,准备到八华山求学。但母亲重病,无法分身,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誓把母亲的病治好。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但《素问》一书深奥难懂,丹溪就“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浅显易懂的先弄通它,把难点疑问先搁置起来。过了两年,已学有所得,再对难点进一步研究、探索。朱丹溪克服了种种学习上的困难,经过五年的勤奋学习,不耻下问,治好了母亲的病,他也因此有了相当的医学基础。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感到自己学问的肤浅。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他毅然离开了妻儿老母,到东阳人华山白云书院,从师许谦,学习理学。他学习十分用功,每夜读书至四更,“潜研默察,必要求于实践”,“不以一毫苟且自恕”,学业突飞猛进。过了四年,已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的知识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元皇庆三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致远”,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多方求医,已愈治而病愈剧。他也鼓励丹溪学医,并说:我卧病已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你聪明过人,又肯在医学上下功夫,你就学医吧。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加之原来已有一定基础,轻车熟路,学业大有长进。但丹溪没有丝毫放松,学习更加刻苦。他重新钻研了《素问》等书,对当时盛行的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也手自抄录,昼夜揣摩。

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从而声名鹊起。据丹溪自述,许谦开始时患胃痛,多方求医,用药多“燥热辛香”,治数十年而变成“足挛痛甚”。他自己料想已成废人,医生也已技穷。丹溪经过细心诊断,用防风通圣散,连服半月,泻下“积滞如五色烂锦者,如桕烛油凝者”,近半月,病似退,又半月而进食稍增,但“两足难移,计无所出”。此后,丹溪得到一“西域之异人”传授的“倒仓法”,此法对瘫痪非常有效。丹溪经多次实践,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第三年三月,将此法用于许谦,许谦服后泻下多次,又饮“轮回酒”数杯,调理半月后,便觉身体轻捷了许多,两足渐渐活动。不久便行动自如了。

三、千里求师

朱丹溪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探讨,领悟到当时风行南北的《和剂局方》“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穷之病”的弊端,同时,《和剂局方》的用药又偏于温燥,流弊不少。又联想起父亲的死于“内伤”,伯父的死于“瞀闷”,叔父的死于“鼻衂”,幼弟的死于腿痛,妻子的死于“积痰”,都是由于“药之误也”。种种疑问困扰着他,“心胆摧裂,痛不可追”。朱丹溪的心情十分沉重,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心,丹溪再也无法平静,决定抛开现有的名和利,离开温暖的家,再度外出求师,以“为之依归,发其茅塞。”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但闻某外有某医,便往拜而问之”,这就是著名的千里寻师之行。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连经数郡”,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自己老师的人。后又到定城,得到寒凉派刘完素的《原病式》和补脾派的李东垣方稿,丹溪耳目为之一新,但始终未得“的然之议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并其得宋理宗宠厚,另外,又兼通天文,地理,艺术,医德十分高尚,性情却非常傲愠,当时他隐居杭州,朱丹溪去拜见他,“十往返不能通”,“蒙叱骂者五十次”,虽遭闭门拒客,但丹溪意志坚定不移,“日拱立干其门”,大风大雨也不例外。从夏到秋,整整过了三个月,罗知悌“爱其诚”,才接见他。时罗知悌已年近九十且多病,他见丹溪学识过人,学医之心虔诚,高兴地说:“吾道赖子不灭矣。”遂收丹溪为唯一的弟子,授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家之书,并深入说明三家的要旨。罗又开导他:“为医之要,必以《素问》、《难经》二书为根本;且湿热、相火是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为病也最多。”“兼之张仲景的书详于外感,李东垣的书详于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又指出:“区区陈、裴之学,泥之目杀人。”“陈、裴之学”,指北宋陈师文、裴宗元所集的《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罗知悌的谆谆教导,使朱丹溪豁然开朗。丹溪自述:“每日有病者来,罗知悌'必令其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用某药监某药,用某药为引经,往来一年半,并无一定之方。一方之中,有攻补并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用“古方治今病”的问题,罗又有很形象的说明:好比拆掉旧房来建新房,材料不一样,没有经过工匠的采取,怎么可以用呢?

朱丹溪求学期间,对罗的治病很注重观察。有一四川籍的和尚,因离别老母已有七年,突然有一天非常想念母亲。回去又没路费,“徒尔朝夕望西而泣”,因此得病。罗知悌看他“黄瘦倦怠”,每天给他吃煮烂的牛肉、猪肚之类,又赠他10锭银子作路费,好言好语安慰他。过了半个月,和尚的病有好转后,罗知悌又用桃仁承气汤治之,一日连服三贴,大便中皆是“血块积痰方止”。次日,只给他吃蔬菜和稀粥,调理了半个月,病就完全好了。

朱丹溪仔细观察罗治四川和尚的治法后,体会到:半个月的补养,是为以后的攻下做准备;而一日的攻下,需要半个月的补养。又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他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础。

一年半后,即1327年的夏秋之际,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已尽得其学,成为寒凉派刘完素的三传弟子。这次求师,跨浙、苏、皖三省,行程超过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和重重挫折。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使得来丹溪的千里求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在以后的医学领域中能有重大的突破。(节选自朱丹溪人物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冯汉龙,男,浙江义乌人,1931年生。中专毕业,后自学中医,于义乌人民医院病退。多年来,热心于丹溪学说的研究,编著有《朱丹溪年谱》。在省以上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关于丹溪的有《朱丹溪食疗》、《丹溪对本草的贡献》等6篇。

朱丹溪的一生,是对医学不懈追求和对人性深刻理解的生动写照。他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定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和仁心仁术,都是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以朱丹溪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古承学堂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文化传播,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帮助数百名中医爱好者完成了拜师公证。学员通过跟诊师传、学堂授课,积累中医临床经验,考取中医职业资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苏、浙江、山西、河北等地与数百名中医明家合作,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一站式”中医学习服务及职业生涯发展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