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明晚出来坐坐呗?我看最近政策又鼓励创业投资了,你看我这个项目再怎么改改BP,我想再找找钱。”

郑总也是一起认识好几年的小伙伴了,两年前因为跑一个私单业务赚了一笔钱。

“现在公司收益怎么样?一年能赚多少钱?”都很熟悉了,我一边喝着牛尾汤,一边直接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益还行啊,去年做了800多万的业务,利润有50多万。”

郑总能出来创业主要还是靠当年嘴甜、腿勤、会来事,大客户一高兴,就给他指了条赚钱的路。

“这几年行情也不好,要是回款慢,这一年就白干了。”

我知道他的业务一年能赚100万左右,但是刨去办人员工资、办公室各项开销、商务费用的开销,给背后实控人的分红,最后落到自己手里没几个钱。

比起上班,当个小老板更自由,也更有面子。

“老郑,你看过政策原文?”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塞进嘴里一口海肠捞饭,又问了一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啊,在哪里看我都不知道。我看自媒体上不是都很兴奋啊,说好多政策又一波利好创业者,还介绍说未来几年最赚钱的赛道是什么什么...”老郑也是嘿嘿一笑。

我突然感觉他头上有什么绿油油的东西冒出来了。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继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又一部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

前几天一直关注三中全会,后来因为朋友的项目融资,我看完了整个文件。

其实对普通人创业不用激动,也没有再提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也没有鼓励大学生、年轻人拿着私房钱、借贷的钱、父母养老的钱出来创业。

毕竟靠夜市摆摊卖烤土豆能日入9000块的只存在于影视剧或者摆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文件的重点培育一批优秀创投基金、创投公司和投资人。

另外,为了解决创投机构“募资难”的实际情况,新提出了“创投17条”:

  • 支持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加强合作,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
  • 研究完善并购贷款适用范围、期限、出资比例等政策规定,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并购贷款投放。
  • 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可转债募集资金并购科技型企业。

现在的创业和融资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不关注创业投资市场的创业者,很多人的认知还是停留在:

我去投递个BP就有机会的。

但实际上现在市场上的融资环境和10年前比,已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后国内的创业投资机构会变得更专注,国有资本也会下场和专业投资公司、投资人合作,避免国有投资风险,优先投资有技术含量的科技公司,不再投靠“烧钱”才能获得市场的公司。

发展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有没有创业投资政策,市场环境是什么样的,融资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

第一,企业融资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说产品、技术或者团队一项就可以完成。

实际上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市场、投资人、FA和运气的综合的结果。

例如西安某公司前几年赌了一个细分赛道,挣扎了三年,连续亏损,除了两个核心合伙人,高层都快走完了,结果正好去年赶上了AI风口,拿到投资了。

简单说如果资产市场收紧,形势不好,你所创业的领域无人问津,就算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是翘楚,那也很难拿到融资,或者是很难获得很好的融资条件。

例如西安一个公司做软件开发,已经转型SaaS好几年了,但这条赛道连头部的飞书都在裁员,资本的关注度可想而知。

我估计今年烧完天使投资,创始人又要去编PPT了。

同样两个公司,另外一家技术上不如你,但估值低、市场营销做的好、返点高,很可能就比你先拿到融资。

西安的一个公司就是投流算法做的好,虽然只有几个人,已经被杭州的资本盯上了。

融资是个综合因素,千万不要只考虑我在我这个业务上做得多快、增长有多好,跟竞争对手比我多有优势……

我建议创业者一定要跳出自己局限的视角,把所有因素做合理的、全盘的评估,不要只考虑那些个人视角内的因素。

第二,融资最重要的是明确融资目标。

融资不只是单单找钱,还有投资人的资源、渠道、业务机会、背书、潜在的被收购机会等等很多考量要素。

所以融资目标这件事情,我接触的绝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没有搞明白或者想清楚。

是找钱的金额?还是投资人的背书?还是加入到投资人背后的体系?还是为了解决一些特殊的许可证书?

这些深度思考都构成了你这次融资的“上策、中策、下策”,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时间节点、在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和业务发展状况下,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创业者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 公司的商业模式怎么样?
  • 公司的业务情况怎么样?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怎么样?
  • 创业团队的配合怎么样?
  • 未来的市场拓展能力怎么样?
  • 创始人的路演和沟通能力怎么样?

其实很多都思考不足,这时候可以请第三方来做咨询顾问。

去年西安的一个人力资源公司融资成功,目标很明确,就是把自己的业务卖给一个大公司,自己变成一块新业务的负责人。

算是给自己变相找了份工作,挺有水平的。

另外也要思考外部环境,比如资本市场是不是景气、行业是不是上升状态、有没有同行最近获得融资的新闻和案例。

知己知彼且目标明确,创业者才能知道在面临选择时如何取舍,或者碰到问题时如何灵活应对。

一定不是:既要、又要、还要。

第三,不要对股权有太过的执念。

股权融资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等,每一轮融资通常对应着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需求。

如果对股权有执念,感觉自己很值钱,盈利状况也非常好,还可以选择债务融资嘛,现在银行的各种贷款产品也是非常丰富的,科技贷、高企贷、数据贷、政策贷、租金贷...

但需要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否则就变成老赖了。

坦白说,融资也是一种销售,卖的就是公司股份和股权。公司卖的是有限的股权,投资人就是买家的角色,又是合伙人的角色,还可能是未来并购你的金主。

融资远比大客户销售难太多了,融资卖股权中的沟通过程是反销售常识的,经常是考验人性的博弈

去年短剧最疯狂的时候,西安一个女孩为了让某老板投资自己当女一号的短剧公司,不到200万就和大哥签了“卖身契”。

如果创业者在认知和经验都不足的情况下,等到协议签订,后面公司发展好了会出现很多事后让人扼腕叹息的结果。

卖便宜了,或者被一票否决权制约了。

在商业世界中,舍弃和争取是博弈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在这个博弈中如何取得平衡。

确实有人是刚创业就收获团队和资本关注,这也是极个别现象。

大部分创业者都是自己栽了坑才能有深刻的认知,毕竟认知这个东西,或多或少都需要“学费”。

第三,别等到资金短缺时再融资,融资一定要在很赚钱的时候去融钱。

如果创业在在已经或者即将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去融资,会面临以下困难:

  • 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资金;
  • 成本高,可能只注重时间;
  • 银行等资金方是盈利机构,很少会雪中送炭;
  • 增加资金链断缺与企业倒闭风险。

其实融资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个别案例不能看做普遍现象。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企业成立之初就一定要花很多时间思考并验证:

商业模式。

这个过程可以是边走边看,但只有企业变强了,有市场竞争力了,对风险投资公司才有吸引力,这时候风投才会想到投资你。

没有盈利的企业想要获得风投资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很多创业者在经历一段时间融资失败之后会埋怨投资人要求太苛刻,其实在今年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很难。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件,什么时候都想着用别人的钱来创造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这样的创业者也很难把企业做大做强。

在企业流水和利润都不大的情况下,创业者应该想的是如果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做大,而不是一味的想着融资,很多创业者认为自己就是缺钱所以企业才会做不大的,如果有钱了,就会怎样怎样……

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片面想法,真正给到钱了,大概率还是做成个零蛋。

西安一个老板前几年投了2000多万创业,现在一年的流水也有5000多万,听着是个赚钱的生意,但投资人评估完商业模式后发现利润率是负数,更像是一个资金盘的生意,果断退出。

现在都是2024年了,仔细想想周围还有哪些产品或者公司是靠烧钱抢占市场?已经到了靠模式打天下、靠思想打天下、靠团队去战斗、靠创新和差异化去提高竞争优势。

钱是资源,不可以没有,但光有钱一点用都没有。

我自己觉得现在国内媒体、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得令人发指。

因为资金链断裂,很多优秀、努力又认真的创业者被限高或者定为老赖,还是要从法律上为创业者提供保护和方便,例如强制注销经营异常的小微企业,允许个人破产,允许创业贷款容错。

媒体和公共教育也要提高大众对创新失败的认知,认识到创新失败同样是探索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要过分捧高踩低。

在对创业者或者创业公司的宣传报道中,媒体应保持客观和平衡,不仅报道成功案例,也要给予失败案例适当的关注,但要以建设性和分析性的方式呈现。

媒体应积极宣传那些即使面临失败也不放弃的创业者故事,强调他们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从失败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如果这个社会最敢于冒险、创新的人得到这样的结果,对于创新发展才是巨大的阻碍。

分享产业园、城市更新等产业地产招商运营、产业培育、产业投资的经验和案例,承接委托运营、方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