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已接近尾声。在远东战场上,苏联红军突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尽管处于绝对的人员和装备劣势,但关东军两个独立步兵大队顽强抵抗,竟然使苏联两个军牢牢被困在东宁要塞区。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就此展开,双方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上殊死搏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在关东军投降命令下达后,两支日军大队才放下武器。这是二战最后一役,却也是关东军最后的回光返照。这场小规模但殊死坚守的战斗,到底上演了怎样的惨烈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黑龙江省东南部东宁县,曾是日军关东军的重要要塞区。1941年《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日军为防御苏联的可能入侵,在这一地区修建了东宁要塞区。整个要塞区由11个要塞阵地组成,防御正面约20公里,纵深8-10公里。其中以胜洪山和麻达山两处为主要据点,它们南北相距20公里,被视为整个防线的中枢。

这两处要塞均修建有坚固的地下工事和掩体,工事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表面加厚至3米,可抵御直接炮击。地下还设有一系列隧道,用于机动部署和疏散。除永久工事外,两处要塞周围均布设有多层伪装防线、机枪阵地和炮台等野战工事,形成立体防御。

负责防守的是新编的陆军混成第132旅团。虽为二线部队,但这支旅团的独立步兵第783和第786两个大队将直接负责胜洪山和麻达山要塞的防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严密的工事防御,使东宁要塞区被视为无坚不摧的关东军最后壁垒。

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军猛然发起进攻,向这道防线递出沉重一击。为了迟滞苏军主力,第132旅团决定派出783和786两个大队固守东宁,尽最大努力阻挡苏军进攻,掩护关东军主力转移。

就这样,一场苏日双方实力严重悬殊的遭遇战,在这片钢铁要塞区拉开序幕。接下来两周,双方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上将上演一场旷世绝伦的惨烈厮杀,东宁要塞就成为了最后一场二战的见证。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远东军第1方面军所属第25集团军共计15万人马,在1700余门火炮、200余辆坦克装甲车以及2个航空师的掩护下,悄然越过苏满边境界河瑚布图河,向日军关东军在东宁地区的阵地发起突然袭击。

此次苏军出击的兵力占优十分明显。按照苏联方面的记载,单是第25集团军的火力就超过了日方的整个防守力量。而且苏军还拥有绝对优势的坦克和航空兵力,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有力火力支援。

相比之下,关东军则处于绝对劣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精锐部队和重要装备都被抽调至南方战场,剩余的兵力严重不足。负责防守东宁要塞区的,只有临时成立的第132旅团。这支二线部队只有约5000余人,装备也极为单薄。

面对压倒性的兵力差距,第132旅团下定决心先固守阵地,切断苏军突破口,拖延时间等待增援部队赶到。为此,旅团指挥部决定派出独立步兵第783和第786两个大队各自坚守胜洪山和麻达山两处要塞,务必死守这两个关键阵地。

8月10日一早,苏军炮火就重重地落在了麻达山要塞上。大队长驹井庄五郎少佐率领约660名官兵奋勇抵抗,第786大队从工事内狙击手英勇还击,有生力量则编组为游击小队冲出阵地,用肉身炸毁苏军坦克。尽管遭到疯狂的轰炸扫射,第786大队仍旧死死地咬住阵地,打退了苏军两次进攻。

直到8月16日,苏军第17军终于集中了足够火力,夺取了麻达山表面阵地。但驹井带领残部仍死命地防守着地下工事,拒绝投降。苏军无奈只得通过排烟孔向地下工事狂灌汽油,点燃后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终于迫使日军残部缴械。

另一路苏军第39军则向胜洪山方向发起攻击。但斋藤俊治大尉手下的783大队施展狡诈战术,利用雷达和声电导引发现敌军,选择性还击,对苏军造成重创。斋藤更利用日军地形优势,放弃了地势高处但容易受击的勋山阵地,避其锋芒。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锋,但每每都被83大队顽强还击,伤亡惨重。期间,斋藤还组织小股部队对苏军阵地实施袭扰,使其连阵脚都无法在胜洪山稳稳扎下。直到最后关东军发布投降令,斋藤的783大队仍在坚守阵地,誓死不降。

虽然最终苏联军队全面占领了东宁要塞区,但这两支日军大队的英勇抗争,却使苏军在这片区域里遭受了极大损失,前进步伐被迟滞了近两周时间,为关东军主力掩护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在苏军全面进攻的重压下,独立步兵第783大队的斋藤俊治大尉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斋藤率领783大队负责防守胜洪山要塞,部队仅500余人。面对压倒性兵力的苏军,他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集中火力还击苏军有生力量,但避免与其决战。斋藤还利用狡猾的伪装手段,虚张声势,制造出部队阵地的假象,诱使苏军在勋山附近徒劳无功。

8月12日,苏联第39军再次向胜洪山发起总攻,试图趁热打铁直扑要塞。斋藤得知后,立即调集所有火力将苏军的集结阵地狂轰滥炸,使其元气大伤。随后又组织小股精锐小分队,夜间突袭苏军指挥所,造成重创。

苏军向胜洪山的进攻最终被迫停滞下来。第39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只能节节败退,暂时放弃对胜洪山的进攻。期间斋藤更指挥部队多次出击,对苏军阵地实施袭扰,扰乱其部署,迟滞其进程。

随着战事的持续,斋藤渐渐施展出更加狡猾的战术。日军依托地形优势,放弃原先制高点的勋山阵地,转而固守坚实的地下工事。他们只在苏军靠近时就是时机,突然向其猛烈开火,迫使苏军一次次停止进攻,遭受重创。

苏军无奈之下,只得调集大量火力对胜洪山阵地进行疯狂炮击。但斋藤的783大队巧妙利用工事,再加上地形掩护,损失却相对较小。双方在胜洪山就这样演绎出一场拉锯战,进行顽强的廖化纠缠。

期间斋藤更采取大杀器,他组织亲信组建"亡命之队",专门负责夜间突袭苏军。第783大队的一小股狙击手悄悄溜出阵地,打入苏军后方,用机枪、手榴弾狠狠扫射苏军的后勤部队。偶尔还会将携带的火焰喷射器喷射到苏军坦克上,大肆焚烧苏军弹药和汽油储存点。

苏军损失惨重,竟被几百名精锐小分队牵制了下来。期间斋藤本人也亲自带队深入苏军包围圈,狙击苏军将士。不知在外作战中,他亲手击毙了多少苏军官兵。斋藤俊治这个名字,由此在苏军中成为了令人闻之丧胆的恐怖代名词。

直至最后一刻,斋藤仍然孤军奋战,拒绝投降。等到关东军发布投降令后,他方才勉强答应放下武器,拖延到最后一秒。而投降之际,斋藤更囚禁了一批俘虏,威胁要就地处决他们。只有在上级明令禁止后,他才最终放下了武器,被迫离开心心念念的胜洪山要塞。

在东宁一战中,斋藤的英勇顽抗给予了苏军极大损失,使其在胜洪山阵地筋疲力尽了近两周。尽管最终溃败无疑,但斋藤俊治和他手下的783大队却也写下了二战最后一幕的不朽篇章,展现出了日本军人永不屈服的战斗精神。

尽管苏联军队最终攻克了东宁要塞区,但付出的代价却极为惨重。

根据苏方的战后统计,在东宁一战中,苏军共伤亡5万余人。其中伤亡最惨重的,便是攻打麻达山和胜洪山两处要塞的第17军和第39军。

第17军在麻达山阵地曾遭遇狙击手、游击小队以及地下工事的猛烈还击,多次遭重挫退却。最终虽攻占了麻达山地面阵地,但代价极其惨重。仅在8月16日那一天,该军就损失了1200余人。

更惨不忍睹的是,当驹井庄五郎少佐率部固守地下工事拒绝投降时,苏军不得不采取燃烧毒气的灭绝手段。大量投掷火焰弹和燃烧汽油,将地下工事熏烟滚滚,逼使防御队伤残殆尽。最终被生擒的日军,也仅剩下163人。

至于攻打胜洪山的第39军,其命运也好不到哪去。斋藤俊治大尉更是将其当做踩狗般狠狠蹂躏。斋藤不仅依托坚实的地下工事死死守住阵地,更组织精锐亡命小队夜袭苏军后勤线,造成重创。

有一次,苏军第348步兵师团正在休整,却被斋藤亲自率领的小股部队偷袭。整个师团顿时陷入混乱,连夜逃窜,损失惨重。期间苏军伤亡1000余人,斋藤亲手击毙几十名俘虏后安然离去。此后苏军对斋藤更是闻之丧胆。

据苏方统计,第39军在胜洪山一战中共伤亡近2万人。期间还有苏军将领被斋藤狙击身亡。战后第39军竟成为苏军名存实亡的一员"空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人员伤亡,苏联军队在东宁一役中的装备损失也很是惨重。大量坦克装甲车被日军反坦克炮击毁,飞机也遭到地面高射炮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苏军大部队被迫长期扣押在东宁要塞区,无法及时向前推进。这迟滞了几乎两周的时间,极大地耽搁了远东军在东北其他战线的行动。

相比之下,防御方的日军伤亡虽然在人数上远低于苏军,但其精锐部队也几乎在一战中损失殆尽。罹难的将领和士兵,可谓鲜血淋漓,死伤无暇。

尤其是独立步兵第783和第786两个大队,在激烈的遭遇战中更是伤亡殆尽,几乎全军覆没。仅第786大队在麻达山的战斗中,就损失了550余人。其中包括大队长驹井庄五郎少佐以及余下指挥班底在内的上百名军官,只剩下68人被俘。

至于斋藤俊治大尉手下的第783大队也未能幸免。他们所面对的苏军兵力更为庞大,伤亡尤其惨重。直至投降之时,斋藤也只剩下七八十人在麓。后期更被斋藤囚禁的数名苏军俘虏,也被他就地处决。

除了正规军人伤亡外,作为关东军最后壁垒的东宁要塞区,更让无辜平民蒙难。大量居民被卷入战火,家园付之一炬,生命遭到威胁。要塞区内更有数以千计的日俄混血儿,他们未能及时撤离,最后被苏军当作战俘,遭受家破人亡的惨剧。

从最后结果来看,虽然日军拥有钢铁要塞的防御优势,但在兵力和装备的差距面前还是节节败退。尤其在面临压倒性的兵力差距时,两个孤立的步兵大队终究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但正是这两个大队及其将领的顽强抵抗,才使得东宁要塞区成为关东军主力撤退的掩护,为最后投降赢得了短暂的时间。

1945年8月18日,随着苏军的进攻愈发猛烈,关东军总部终于下达了投降命令。这标志着二战在亚洲战场上的最后战役告一段落。

在接到投降令后,斋藤俊治大尉手下的独立步兵第783大队虽已伤亡惨重,但仍然拒绝放下武器。一度斋藤更囚禁了一批苏军俘虏,恐吓要就地处决他们。只有在上级军官明确下令,斋藤才最终勉强答应投降。

而在麻达山的另一处据点,驹井庄五郎少佐率领第786大队的残部更是拼死力守地下工事,拒不缴械。直到苏军用燃烧毒气手段,将地下工事熏烟滚滚,他们才不得不被迫放下武器。此前驹井的部队已伤亡550余人,仅剩68人被俘。

最终,东宁要塞区内的日军残部投降下来,总计战俘人数仅5700余人。这与其防守初期的守军约10万人相比,可见其损失之惨重。同时也彰显了苏联军队在攻克要塞区时付出的巨大代价。

战后,作为最后决战的幸存者,斋藤俊治和驹井庄五郎都受到了苏联方面的优待。他们不仅免遭苏军的刁难虐待,更没有被判入极寒的西伯利亚劳改营。相反,这两名军官被安排在相对较好的日俄战俘收容所里,算是获得了些许人道待遇。

但与此同时,其他阶级较低的日军普通士兵却未那么幸运。数以万计的关东军战俘被苏军遣送至西伯利亚的劳工营,在那片寒冷肃杀的土地上度过了漫长的战后岁月。有许多人更是在劳工营中丧生,命运多舛。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日军战俘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一批。因为他们毕竟是最后一批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军人。相比之下,那些更早些年就被苏军俘获的日军战俘,遭受的命运就更惨了。据后来的记录,苏军在二战期间俘虏的10万多名日军,约有60%最终未能活着踏上归途。

不少人死于营地的恶劣环境,更多的则是在长途运输途中罹难。有记载显示,一次从远东转运至西伯利亚的途中,就有5000多名日军战俘死于铁路囚车上。无数的中国人对此景象当年也见证过,感受过那份绝望与悲惨。

直到1946年12月,斋藤俊治和驹井庄五郎这两位曾在东宁要塞区英勇抗争的将领,才总算获准离开苏联。他们被苏联军方遣送回日本,从此重获自由身。驹井后来一度在东京都的一家杂志社任职,直到1956年去世。而斋藤则一直生活在广岛县,直至1992年离世,享年92岁高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以关东军最后的东宁之战画上了句号。虽然苏军最终取得了战略性的压倒性胜利,但其代价也极为惨重。而被迫投降的日军,也在垂死挣扎中书写了最后的荣耀。这一幕不仅昭示着战争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