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世龙 北京报道

7月26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北京经信局”)主办的“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运营情况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经信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京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198.5万家,今年以来日均新设企业640余家。根据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样本的持续监测,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呈现波浪形回升走势,运行趋势持续向好。“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为了解决好中小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出台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1235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纾困解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1”就是建立健全一套中小企业工作统筹和评价机制,统筹调动全市各部门、各区资源,来为企业服务。

“2”就是构建“普惠帮扶”+“重点培优”的二级阶梯服务模式。普惠帮扶就是要实现服务扩面,面向全市近2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公平的服务,做好“搭台铺路”。

重点培优就是针对专精特新这一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加强“精准定制”式的资源要素匹配,助力它们发展壮大。

“3”就是打造“千亿畅融”“一月一链”“益企京彩”三大服务品牌。“千亿畅融”解决的是“获得融资难”的问题,计划从贷款、担保、投资、信用、上市等方面发力,形成多元的融资服务体系;“一月一链”解决的是“开拓市场难”的问题,将围绕未来产业和高精尖产业链,加强合作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强链补链;“益企京彩”解决的是“享受服务难”的问题,通过“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让权威政策解读直达企业,将用好“12345”企业服务热线,打造“指尖上的一站式企服平台”,优化“政策计算器”,实现惠企服务下沉扩面。

“5”就是培育五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解决中小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将打造小微企业之家、专精特新服务站、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五级服务载体,形成多维和立体化服务网络,力争使企业在一公里范围内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8”就是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将通过实施“平台聚合”“标准领航”“岗位提升”工程,推动资源汇聚,规范服务过程,加大一线服务人员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杨靖国指出,北京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重点企业梯队总规模超过1.2万家,打造各级服务载体近300家,有效助力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但是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任重道远,此次推出《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聚焦提高中小企业服务体感、提升服务温度。建立“政府资金+社会资源”协调配合、有机联动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加强考核评价,引导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做好示范宣传,推介典型案例,提升服务体系品牌影响力。

随着“12358”工作体系落实落细落地,到2027年,基本能构建出北京特色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北京将会打造1000家服务载体,培育和服务1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和3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100多万家次。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政策直享、服务直达”的服务格局,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编辑:王金龙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