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很难想象自己会学中医;余生,很难想象自己不学中医,我将一以贯之。
缘起
身为工科男,读了几本闲书,七拐八拐就到了《黄帝内经》,学中医是偶然,也是必然,只因中华文化总是相通的。
笔记
“B站大学”是我母校,多弹幕课程即为主修,边学边记电子笔记,记课程脉络,记所思所想。貌似多花了些时间,但产出远超投入,作用有三:一是方便复习。看视频一时爽,复习是灾难,记录了文字会明显提升复习效率。二是容易定位。想再反复揣摩某一段,可先搜索笔记快速定位到视频,笔记即为目录。三是形成体系。一门课程的笔记只是笔记,几十门课程的笔记即不再只是笔记,而是一套“辨证系统”,输入关键字,即可在不同的笔记中找到不同侧面的相关描述,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信息有了结构,可以立体地帮助定位一个问题,只需再详细研究对应的细分领域,即可达到诸师会诊的效果。
我称之为“一以贯之”,在笔记的辅助下,以自己的理解系统为一,贯之于整个学习、复习、临床过程。
经典与教科书
经典和教科书很不一样,我都学。理解经典不是必然,而是偶然。因为经典是圣人之书,没人能理解圣人,所有的理解都是误解。但误解有高下之分,误解也能很精彩。做为一名平平无奇的工科男,我不奢望只读经典就能“精彩地误解”经典,必须通过读大量的注来解决,教科书是最容易懂,体系也最完整的注。读经典如在房上探索,教科书如梯,上房须借助梯,已于其上便可“上屋抽梯”,以进行自由探索,师之而不泥之。
最终我虽仍不能理解圣人,却可能是自洽的,可以治病的,我称之为“一以贯之”,以自己的理解系统为一,贯之于经典和教科书的整个学习过程。
各家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中医大家不知凡几。稍微读过几本,就会发现每家都很精彩,但互相之间却多有矛盾,我等后学如何处之?我采取的方式是,能读通的尽量深入,暂时读不通的存而不论。我相信他们是看到了一些“真相”,但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的,所以互通性并不友好。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很完美,换一个角度则难免有疏漏。
和任何一名大家用相同的角度,都不能达到他本人的功力,找到自己的角度,才是“精彩地误解圣人的正途”,我称之为“一以贯之”,以自己的理解系统为一,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不简单否定,每想通一个矛盾,就是一次进阶。
一年多前,很难想象自己会学中医;余生,很难想象自己不学中医,我将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