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规定,在一线从事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属于专业技术岗位。硕士毕业生和本科学毕业考上编制内的教师岗位,虽然都是属于初级岗位,但其实还是有差别的。

我个人认为本科编制的教师和硕士编制的教师,总体上都是编制内的教师,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工作人员,虽然考试的规则相同,编制相同,但本质上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人家多读了几年书,在同岁数的条件下工龄少了三年,硕士的价值总会在今后的待遇中体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初次入职试用期结束以后,大学本科生的初次定级的岗位是专业技术十二级,工作满两年以后可以到十一级,而硕士毕业生试用期结束以后,可以定专业技术十一级,工作满两年以后,可以聘任为专业技术十级,硕士编制的起点高于大学本科生。转正定级以后,硕士生的薪级也要高于本科生一到两个薪级,当然各地做法不一定完全相同。

在编制内的教师中,由于各地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在中学里也有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区别,同样是编制内的教师,本科毕业的人可能是初中教师,而硕士毕业的教师有可能是高中教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岗位聘任的要求,结构比例的限制是不一样的。

比如按照安徽省的规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1:3:6。其中省属事业单位为3:4:3;设区的市属事业单位为2:4:4,县(市、区)属事业单位为1:3:6,乡镇属事业单位为0.5:3: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具体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在岗位聘用时,或是在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申报时,硕士起点的教师和本科毕业起点的申报是不同的,学历是职称评聘中绕不开的现实。假如一个单位只有一个中级职称的名额,在相同工龄的前提下,硕士编制的教师与本科编制的教师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副高职称以上的评聘中,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事业单位,特别是像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学历是非常的重要的。虽然平时大家都在讲能力更重要,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学历成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部分。即使本科生的课讲得比较好,学生、家长都很满意,但学生的口碑往往只是一种参考因素,对于职称评审委员来讲,他们主要是要参考学历、本人的资料等来做出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教师中本科编制和硕士编制,其实都是教师编制,编制本身是没有差别的,都是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中,硕士生的起点更高,有天然的学历优势。只要后天继续努力,这种学历差别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技术岗位的优势,工资福利待遇的优势,岗位晋升的优势,退休待遇的优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