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巴蜀文献》第六辑

胡涛涛(四川大学):百年来诸葛亮研究综述(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 80 年代,众多学者先后进入诸葛亮文化现象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关于诸葛亮的研究专著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诸葛亮研究的逐步深入,全国范围内一些地方性诸葛亮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3 年春,四川成都、陕西汉中、湖北襄樊三地的史学、文物工作者在湖北襄樊隆中集会,决定各自成立诸葛亮研究会,开展合作研究。截至 2019 年 11 月,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 25 届,三十多年来,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诸葛亮研究会代表和各地诸葛氏宗族后裔代表,围绕诸葛亮研究的各个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交流探讨,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

总结来看,这段时间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诸葛亮家族、故里、生平以及躬耕地等问题的探讨。湖北襄樊与河南南阳两地长期在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上存在争议(注:1987-1996年期间),为此各高校及研究机构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和古“隆中”确切所在,最终达成较为广泛的认识,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同时,专家学者们也指出,出于学术严谨考虑,有必要厘清历史事实,但就纪念诸葛亮而言,却不应有地域分别。

2020年诸葛亮研究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世纪以来诸葛亮研究综述(节选)

(4)引人注目的诸葛亮“躬耕地”研究 1988 年(注:李兆钧、黄婉峰)《中州今古》第四期以及一些报刊上有人发表主张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的文章,1989 年 10 月,《集邮》杂志发表了河南南阳(注:张晓刚、王玉君)两位同志的《“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顿时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

此后的 1989 年至 1990 年,北京、上海、四川、河南、湖北、河北等地史学界,分别召开了围绕诸葛亮躬耕地为主题的专业研讨会。并在 1991年和 1992 年分别出版了由高士楚、龚强华、丁宝斋、刘克勤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和以李兆钧为编辑组组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躬耕地新考》。前者共收录论述文章 40余篇,计 25 万余字,后者收录文章 50 余篇,计 30 余万字。两部论文集中均有著名学者参与论证,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诸葛亮《出师表》中表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东晋著名学者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清楚记录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水经注·沔水》讲得更明确:“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习凿齿、郦道元距离三国时代也就二百余年,他们的著述内容应当是真实可信的。然到明清时代,南阳、襄阳的人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何处而争得不可开交。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清代道光年间,湖北籍的顾嘉蘅为南阳知府时,为避免矛盾,挥笔书写了一副对联悬挂于南阳武侯祠,其文为:“心在朝廷,原不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后,关于躬耕地的争论基本上得到平息,虽不时有个别学者撰文讨论,但不被视为研究主流问题,直到 1989 年《“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发表。历史发展到今天,两地应搁置对躬耕地的学术争论,专注于传承发扬诸葛亮精神,打造诸葛亮旅游文化品牌,这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今人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1990年发行流产,2014年改名《卧龙出山》发行

附:1987年南阳市挑起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导致《隆中对》邮票发行流产

1987年8月8日《河南日报》刊登了南阳市水仲贤《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认定今南阳城西卧龙冈是诸葛亮17至27岁时躬耕隐居的所在地,并说卧龙冈“亦隆中也”。1988年1至7月,水仲贤(或署名“水镜”)在南阳市工人文化宫《活动月报》上,连续刊登文章,认为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当时的宛县,即今天的南阳市。1988年8月,南阳市李兆钧、黄婉峰在河南《中州今古》杂志上发表《诸葛亮躬耕地质疑》一文。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并不是隐居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应在当时南阳郡内。至于确切地址在今南阳何处,则另当别论。’”由于南阳争抢,造成了小型张《隆中对》流产。1989 年 10 月,《集邮》杂志发表了南阳市张晓刚、王玉君两位同志的《“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顿时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