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纳和环球影业联合出品的新版《龙卷风》即将在7月19日在全国公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新版《龙卷风》本周公映

28年前的初版《龙卷风》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早年引进中国的好莱坞大片,其令人惊叹的视觉和声音效果也给国人观众带来了在大银幕上十足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96版《龙卷风》

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承载着特殊的情感记忆——这是我人生中有记忆的第二部好莱坞电影,影片的惊人视效深深吸引了我,塑造了我对电影的热爱。

当年,《龙卷风》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好莱坞巨制的大门,今天,让我们借着新版《龙卷风》上映的契机,一起回顾那部令人心潮澎湃的经典之作。

1 好莱坞灾难大片:从吸睛到震撼

灾难片作为最受欢迎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其魅力在于通过声画生动展现来源于生活却超越生活的故事。它几乎汇集了所有能够吸引观众的商业元素,在好莱坞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时期。

上世纪70年代是灾难片的黄金时代:《波塞冬历险》(1972)、《大地震》(1974)和《火烧摩天楼》(1974)等经典作品通过展示大型灾难事件和人类在危机中的反应,成功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72年的《波塞冬历险》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捧走2座小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74年的《大地震》获得4项奥斯卡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74年描写火灾的《火烧摩天楼》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获奖3座

灾难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在娱乐的同时,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内容和启示。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危机,这些影片都展示了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勇气和智慧,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特效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终结者2:审判日》(1991)和《侏罗纪公园》(1993)的成功使得特效成为吸引观众的主要卖点,观众对特效的期望大幅提升,电影制作人因此也更愿意投资于高特效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终结者2:审判日》(1991)中划时代的计算机特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片场,图片源自Universal Pictures/Amblin Entertainment

在经历了八十年代动作片与科幻片的热潮后,观众渴望新的电影类型,于是“灾难片+特效”进入了好莱坞的视野。

《龙卷风》从策划之初的目标即是打造一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商业电影,本片牵头人之一即是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和制片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rber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斯皮尔伯格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凭借《辛德勒的名单》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踌躇满志。图片源自网络

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大获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希望能够再制作一部以视效为主的电影,他和他的制片搭档凯瑟琳·肯尼迪向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提出挑战。

由“星球大战”系列之父乔治·卢卡斯创办的工业光魔虽然在特效制作领域是天花板的存在;但不同于已经灭绝的史前恐龙,龙卷风是全球观众都见过的事物,“如何用数字技术创建令人信服逼真的龙卷风”,成了摆在特效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卷风》立项之初甚至都没有剧本,因为如果解决了“龙卷风特效”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笔者此次有幸采访到了当年负责《龙卷风》视效创意顾问丹尼斯·穆伦(Dennis Mure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丹尼斯·穆伦(Dennis Muren),图片来自LucasFilm

丹尼斯是好莱坞传奇般的电影视效大师,曾担任过《侏罗纪公园》、《E.T.》、《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等片的视效监督;在他职业生涯中一共获得过13次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获奖8次,以及一次奥斯卡科技成果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丹尼斯·穆伦在“星球大战”拍摄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回忆起当年《龙卷风》的制作过程,丹尼斯仍然记忆犹新。

1993年,丹尼斯担任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的视效监督,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有着这份愉快与信任的合作经历,他接到了来自安柏林娱乐(Amblin Entertainment)斯皮尔伯格、凯瑟琳·肯尼迪和弗兰克·马歇尔的电话,来询问他制作一部以龙卷风为主角的电影在特效上的可行性。

丹尼斯最初对这个项目的反应是谨慎乐观的,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项目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主意,但我也意识到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创造出看起来非常逼真的东西,让观众相信那是真正的龙卷风。

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还需要团队在视觉效果上达到新的高度

在此之前,好莱坞并没有其他影片有过数字技术制作复杂天气现象的经验,唯一具有银幕记忆的龙卷风场景可能只有1939年的《绿野仙踪》,当时龙卷风的效果是由一个布制模型完成的。

当你看到像《绿野仙踪》这样的电影中的龙卷风场景时,它非常具有启发性,因为即使在技术有限的年代,它也展示了视觉效果的强大和动态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绿野仙踪》(1939)中的龙卷风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在96版《龙卷风》中,导演扬·德·邦特最后在成片中也对《绿野仙踪》进行了致敬

喜欢接受挑战的丹尼斯决定先行牵头制作一部测试影片,他查阅学习了大量真实的龙卷风视频。

我进行了初步测试,我们称之为概念验证测试,就是看看是否能做到足够逼真以制作这部电影。


如果结果有点假,那就根本没有进行下去的意义。

丹尼斯选择在旧金山北部拍摄测试镜头,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重建并摧毁一个谷仓,以展示龙卷风的威力。

我们在旧金山湾北部找到了一个地方,那儿有一个孤零零的谷仓......我们从一辆行驶中的车里拍摄了这个镜头,车子开着转弯时,你就能看到龙卷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96版《龙卷风》预告片中出现的测试镜头,完整原片已遗失

对于当时的好莱坞来说,这一测试片段效果几乎震惊了所有人,即使视效团队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这次创建的效果是开创性的——正是这段短片成功说服了制片方投资拍摄这部电影

在影片初期的预告片中曾经有过这个片段的惊鸿一瞥,但其实该片段并未出现在最后的成片当中;而遗憾的是,该完整影片在当时工业光魔搬迁期间已经遗失,现今只能找到唯有的十几秒片段。

在制作《龙卷风》期间,丹尼斯虽然忙于《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特效制作,但他仍然以顾问的身份深度参与了《龙卷风》的特效制作,具体的视效监督由Stefen Fangmeier、John Frazier、Habib Zargarpour和Henry LaBounta四人负责。

在讨论技术挑战时,丹尼斯提到了粒子系统的复杂性如何使龙卷风在视觉上逼真

团队采用粒子系统来生成并控制大量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会根据设定的规则和环境变化进行运动。

例如,如果你想模拟一个在风中移动的球,可以通过粒子系统动态地控制这个球的运动。


如果你生成了数百万个这样的粒子,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并模拟出逼真的龙卷风效果。

丹尼斯还强调了照明(Lighting)的重要性,他们不仅需要控制粒子的动态行为,还需要在光线效果上达到真实感

我们必须让效果看起来足够真实,以便能够在场景中正确地照明。这样光线从一侧照射过来时,不会显得像是纯粹的CG,而是看起来非常自然。

影片情节的展开,相当一部分是在“公路上追逐龙卷风”;而在《生死时速》有过执导大量追车戏份的扬·德·邦特来说,这给了他绝佳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生死时速》中,德邦特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像机和动态拍摄手法,创造出紧张刺激的效果;在《龙卷风》中,他延续了这种风格,通过手持摄像机和快速移动的镜头捕捉风暴追逐者的紧张场面,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效果极佳,但是手持摄影的不稳定性也为后期特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被问及手持摄影对于特效的难度时,丹尼斯强调了“让导演充分发挥创意”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

他支持导演的愿景,包括使用更多的动态镜头移动和尘土效果,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和危险感。

可以让导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要乐观,让他去拍他的电影。

丹尼斯认为,《龙卷风》在视觉效果领域树立了新的标准,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认为它对特效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做的研究确实得到了回报。

丹尼斯强调了视觉效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他力求每部他参与的影片不仅要视觉效果看起来逼真,还要能让观众感受到情绪上的冲击和共鸣。

在《龙卷风》中,丹尼斯及其团队在设计特效时,不仅关注龙卷风的外观和运动,还考虑到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时的情感反应,以增强观影体验的深度和沉浸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龙卷风》(1996)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影片中经典的“被龙卷风卷起的奶牛”

2 导演与选角的幕后故事

《龙卷风》的导演人选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多位知名导演。制作团队考虑了詹姆斯·卡梅隆、约翰·班德姆、蒂姆·伯顿等多位导演,最终选择了——扬·德·邦特(Jan de Bon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导演扬·德·邦特(中)《龙卷风》

扬·德·邦特在执导《生死时速》后声名鹊起,展示了他在处理动作场面和紧张节奏方面的才华。尽管《生死时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他在《虎胆龙威》和《猎杀红色十月》等动作片中担任摄影师的经验使他成为《龙卷风》的理想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生死时速》(1994)

在加入《龙卷风》之前,扬·德·邦特曾在《哥斯拉》的前期制作上工作了一年,虽然最终他选择了离开那部电影,但是同样是以视效为主的《哥斯拉》上的工作经验很快地帮助了他开展到《龙卷风》的制作中来,因为两部电影都同样有大量的CGI工作。

扬·德·邦特回忆到制作之初时曾表示,他之前从没有亲眼见过龙卷风,但他的导演团队雇用了一支追风者团队去拍摄大量的真实龙卷风视频素材让其用于研究和准备工作。

看到他们在命悬一线之时记录下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还听他们兴奋地说“我差点整个命都没了”,扬·德·邦特对此非常着迷,也很兴奋地去执导这部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片在选角之初曾考虑过多位大腕级演员,在与不同演员的接洽过程中,有些人不希望被染发,有些人在发觉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龙卷风之后就拒绝了邀约。

根据选角导演Risa Bramon Garcia的笔记显示,在研读剧本之后她的工作目标是为影片寻找一些不太具有“都市感”(Urban style)的面孔;在《龙卷风》之前,海伦·亨特(Helen Hunt)几乎没有任何大制作影片的经验,在制片方提出质疑之时,导演一直坚持要使用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海伦·亨特

她让我联想到龙卷风,她能掌控场面,有强烈的个性,这是我所欣赏的特质……她愿意量力而行,亲自上阵尝试出演很多动作场面。

他认为亨特具有领导能力和强烈的存在感,符合他对乔·哈丁这个角色的期望,这个角色需要具备在风暴追逐团队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气质。

而之前曾在《阿波罗13号》中有过亮眼表现的比尔·帕克斯顿(Bill Paxton),也是因为愿意自己亲自上阵出演,外加他的形象有着牛仔般的乡村风格,因此被选中出演男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比尔·帕克斯顿在《泰坦尼克号》中的出演

《龙卷风》之后,海伦·亨特继续在影视界取得成功,凭借电影《尽善尽美》获得了奥斯卡奖;

比尔·帕克斯顿在《泰坦尼克号》等多部影片中有出色表现,并开始尝试导演工作,遗憾的是,帕克斯顿于2017年因手术并发症去世。

其他主要演员如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在《龙卷风》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凭借《卡波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霍夫曼在2014年去世,享年4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菲利普·西摩·霍夫曼(中)

3 追求真实:实拍结合CG的拍摄手记

虽然立项之初就确定了这会是一部以CG视效主导的电影,但是为了力求画面最大的真实感,导演和制作团队仍然尽可能地进行实拍。

影片主要拍摄地点选定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和爱荷华州,这些地点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表现影片中的风暴场景。

俄克拉荷马州尤其位于所谓的“龙卷风巷”(Tornado Alley),这一区域以频繁的龙卷风活动而闻名,因此为电影提供了逼真的背景环境。

此外,这些地方的开阔平原和广阔的天空也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使龙卷风的场景更加震撼和真实。而根据摄像回忆,在一些外景场地拍摄时,就有收到过警报不远之处就有龙卷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的拍摄过程如同故事的主角龙卷风一样存在着风云变幻各种不确定性,也让演员和剧组人员吃尽了苦头。

为了展现风暴的凶猛,拍摄现场使用了大量的鼓风机和尘土、玻璃、树枝、冰块等道具,让演员几乎无法睁开双眼;而两位主演需要整整五天都要经历如此严苛的拍摄条件,最后也因为异物进入双眼而导致眼睛发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龙卷风》(1996)片场照,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拍摄风暴和闪电的效果,制作组在一场戏中使用了高强度光源,在经历了一整天的拍摄之后,第二天两位主演化妆时都表示双眼看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忆这些艰苦的拍摄时,海伦·亨特多年后理解地回忆道,导演扬·德·邦特的电影之所以看起来那么酷,是因为他对细节和效果的高要求,虽然这对演员和剧组来说非常严格和辛苦,但这正是一个优秀导演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严格要求最终呈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这是大家对电影导演的期望。

4 《龙卷风》成为全球影史经典

《龙卷风》于1996年上映后,在评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影评人对影片的角色和对白有一些批评,但大多数媒体和影评人都一边倒的对影片的视觉效果和整体娱乐性表示了高度赞赏。

《龙卷风》在特效方面远超以往的电影。


事实上,几年前甚至难以想象能制作出这样有影响力的电影,因为特效已经变得如此熟练。
—— 《综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名影评人罗杰·以伯特认为“这部电影充满了特效,而且这些特效都非常具有说服力”。

《洛杉矶时报》认为导演扬·德·邦特在制造紧张和悬念方面非常出色,能够让观众与演员一同感受到体验的冲击。

《时代周刊》认为电影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兴奋,尽管角色发展和对话有些薄弱,但其视觉效果和特技表演弥补了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卷风》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影片在1996年5月10日的首映周末即收获了超过4105万美元的票房,打破当时5月电影的首周末票房记录;影片在美国本土最终累积了约2.4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全球总票房更是超过了4.94亿美元,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成绩不仅展示了影片的广泛吸引力,也证明了灾难片这一类型在商业上的巨大潜力。

此外,《龙卷风》在商业上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家庭娱乐市场的影响。

它是第一部以DVD格式发行的电影,通过先进的DTS环绕声系统,观众在家中也能体验到电影院般的震撼效果。其标志着家庭影音娱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DVD技术诞生后,第一部以此格式发行的电影长片就是《龙卷风》(1996)

凭借出色的视觉与声音表现,《龙卷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两项提名

在影片的成功之后,续集的计划却一直未能成行,《龙卷风》在当时使用了大量计算机特效,但也依赖于大量实拍特效。

扬·德·邦特指出,如果再拍续集,使用同样的实际特效将是非常昂贵和复杂的。他还提到,早期的视觉效果处理非常缓慢,每个镜头都花费巨大。

每个镜头都是一笔巨款,要花三天时间才能将所有信息转移到胶片上。

主演海伦·亨特曾提出一个续集构想,并希望自导自演,但最终被制片公司拒绝。

《龙卷风》在1996年9月引进中国上映,作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大片之一,在当年中国只开放10部好莱坞大片的名额时,它引起了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卷风》在中国上映后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逼真的自然灾害特效,影片在视觉效果和音效上的卓越表现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影片当年在中国票房超越5400万人民币,为年度票房第二,仅次于成龙的《警察故事4》。

1996年是中国进入第二个完整的十部分账大片年份,到电影院观赏好莱坞商业大片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流行。

虽然本片未同步引进,并没有分得暑假档的红利,但九月的开学季校园集体活动和国庆假期,都让《龙卷风》有了呼风唤雨之地,这部片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时期中国观众的灾难大片“启蒙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010年前引进中国的海外灾难片及票房排名(点开看大图)

对于影迷们来说,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们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在多年后仍然能够打动人心。1996年的《龙卷风》深深影响了一代观众,让他们对灾难片充满了热爱与期待。

如今,新版《龙卷风》再次选择暑期档上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龙卷风》(2024)

对于曾经被1996年《龙卷风》震撼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重温经典的绝佳机会,而对于新一代的观众来说,这将是他们首次在大银幕上体验到如此震撼的视觉盛宴。

无论是怀旧的老影迷还是充满期待的新观众,这部影片无疑将再次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