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荣的《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是最近两年通俗历史读物市场上的力作。

通俗读物要写好绝不比学术专著容易,很容易陷入庸俗无见识和无聊学究气这两个极端。《祥瑞》很好地避免了这些毛病,一方面故事讲得挺好看,另一方面,学术含量也绝不低。作者现在虽然不在学界讨生活,但毕竟是在顶级院校受过相关专业系统训练的博士出身。

这本书主要讲了王莽如何一步步篡汉并最终走向覆灭的个人史。同时,作者又花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汉家制度的确立过程,以及儒学在西汉如何一步步掌握权力。可以说,作者事实上结合制度史,给出了一幅简要的西汉思想史梳理。

这一历史的主线是“汉道”被“儒道”取代。

西汉离战国还很近,刘邦本人就在战国混了半辈子,人生偶像是信陵君,是个不折不扣的战国人。西汉建立时,人们对世界的想象还是战国式的。天下大势并非分久必合,相反,统一的秦帝国更像是短暂的历史插曲,列国并存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常态。

于是,刘邦虽然叫皇帝,但其实只是半个皇帝,另一半身份则是列国中最大那个国的国王。刘邦和韩信、彭越等诸侯王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创业伙伴,无非刘邦是大股东,是大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言之,西汉前期是战国秩序和秦帝国的尴尬调和状态。直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诸侯王问题后,秦始皇意义上的皇帝才重新出现。

在政治方针上,西汉初年行黄老之道,似乎和秦代很不一样,道家取代了法家。但事实上汉承秦制,所谓黄老,其实就是不折腾,秦规汉随,继续用秦代那一套;另一方面就是与民休息。

作者有个比喻用得贴切:秦始皇的秦制就像满负荷运行的电脑,西汉用的还是这台电脑,无非改成了省电模式。

教材上的说法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但事实上,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儒家就是被他找来粉饰道德的。真正用的还是法家、秦制那一套,所谓外儒内法。这也是汉宣帝明确总结的汉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可以说,到了武帝、宣帝时代,从秦代继承来的那台电脑不是简单关闭了省电模式,而是升级了系统乃至装了风扇,可以安心释放高性能而不会频繁降频死机了。

到了汉元帝特别是汉成帝时代,儒家势力逐步上升,于是汉道与儒道开始冲突。什么是儒道呢?用汉宣帝的下半句话说就是:纯任德教,用周政。复古,行周代制度就是儒家的梦想。

具体到儒学内部,又涉及古文经学/今文经学、齐学/鲁学之间的复杂纠纷,略过不表,作者书里都有清楚易懂的说明。

总之,到了王莽登场那会儿,儒家已经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权力,特别是用祥瑞、凶兆来解释君主得失、王朝兴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书名为《祥瑞》,也是点明了这一背景的重要性。按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王莽谈不上有什么杰出的政绩,既没文治也没武功,主要忙的就是权力斗争。无非是西汉王朝已经非常成熟的一套体制在平稳运行而已,不折腾就能出政绩。

但在时人眼中,王莽功绩大得不得了,他为人谦恭忠孝,执政时祥瑞频出。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无聊的花样,骗骗老百姓罢了,根本不算正经事,靠一群御用文人A4雕花包装出来的假政绩而已。

但作者反复强调——这也是此书比一些庸俗学术著作高明的地方——当时的人确实是信这一套的,哪怕王莽本人也不例外。这也澄清了,王莽绝不是什么穿越者,相反,他被深深束缚在西汉时代的信念之网上。只要我们对他、对西汉的儒学有足够的了解,那就很容易把他还原为一个“当时的人”,而非穿越者。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详细描述了,王莽如何借助一系列祥瑞,借用儒家意识形态框架,包装自己的成就,然后逐步突破西汉的宪制,也就是西汉的一整天成文不成文的规定,最终刘氏禅让、自己称帝。

加我微信,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