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也是孩子,

只不过他们装扮成大人的样子罢了。

《秋日奏鸣曲》瑞典著名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之一,由著名演员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尔曼主演,它讲述了钢琴家夏洛特与女儿伊娃之间因长期缺乏有效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夏洛特是某乐团杰出的钢琴演奏员,她的女儿伊娃是一位牧师的妻子,两人七年来不曾有过任何交流。在得知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伊娃写信邀请夏洛特来同住,两人都试着友好相处,却事与愿违。伊娃怨恨夏洛特只在乎事业,不关心自己和有高度残疾的女儿妹妹海琳。而夏洛特因为海琳与伊娃住在一起,加上丈夫的去世给自己造成很大打击,也是心情闷闷紧锁眉头。

第一次看的时候挺恨夏洛特的,觉得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呢,不应该生孩子。可后来再看的时候,能原谅她了。

夏洛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爱。成年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好像是有家了,有爱了,其实没有。

我后来才知道,对于幼年时候没有在爱的浇灌下长大的孩子,我们的归处是自己。只有成为自己的归处后,才有力量建立起家庭,成为他人的归处。

夏洛特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可她还是没有归处。从她和女儿伊娃七年不联系中可以看得出来,她们之间的鸿沟非常大。根源在于她还没有学会爱,还没能好好的爱自己,就急匆匆的建立了家庭,生了两个孩子,以为这样就有家了。只有爱才能有生爱的能力,她建立家庭的目的是“索要”爱,而不是“付出”爱,这样的家庭当然不会有爱。她自己当时没有能力也意识到不到这一点。

她怕自己的女儿,是因为她知道女儿恨她,恨她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也是因为本能的愧疚,为自己对女儿的亏欠感到不安。她曾经试图停下工作,好好弥补家庭。但由于不懂爱,不懂如何付出,反而给家庭,给女儿伊娃带来了更大的心理阴影。

夏洛特确实值得恨,这是她应该得到的。

但女儿伊娃对她的恨,其实是对爱的渴望。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爱,但是就像小时候站在门口看着她,不敢进去一样。小时候对这种爱的表达很怯弱,弱到对方感觉不到的程度,因为那个时候还是个孩子,年龄太小,而且母亲又总是很忙。

长大后,这种爱的渴望并没有减少,太久得不到的爱,就以一种恨的方式表达出来了。虽然夏洛特本能地捕捉到这种感觉了,但头脑并不清楚。她只知道自己莫名有点儿害怕。她清楚自己没有尽责,也清楚女儿在索取她没有的东西,更清楚女儿无意识地向过去的自己发泄、报复,所以一直在逃避。

伊娃则通过直接跟母亲表达出不满,在心理层面上,就是觉得自己长大了,有力量去反抗了。但这样做的后果是,把母亲夏洛特推到了对立面。可见,一个人如果想得到爱,无论如何不能用恨的方式去表达。

问题是,即便夏洛特意识到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过去想要的,现在在给,也已经过了时效了。而且,她也给不了,她没有爱,无论是谁,也包括她自己。

伊娃本能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折磨母亲只是发泄情绪。她一边折磨,一边害怕被折磨的母亲夏洛特在此逃离。

女儿的父亲其实是很失职的。在女儿的描述中,总觉得父亲很可怜,和女儿一起,等着妻子回来。他失职在,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向妻子索取爱。妻子缺席期间,他最好的做法,是尽可能的弥补妻子的缺席带给女儿的缺憾,然后一起等妻子回来的时候,给她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但很可惜,影片中没有任何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可怕的是,每次妻子外出演出,他也失魂落魄的。女儿其实最应该恨的,是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男人没有尽到责任,就是严重的失职。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站在妻子那边,帮助妻子解决问题,竟然被儿女可怜,可以想象,他在女儿的心中弱成什么样子。

但就像我们不能恨夏洛特一样,也无法去指责这个本身就很弱的男人。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生活

我每天都在学

最大的障碍是我不了解自己

一家人都是缺爱的孩子,都想从彼此身上得到爱,而不是献出爱。可怕的是,大家都没有爱,不具备创造爱的基本条件。

自身之外的爱,只在非常小的年龄,建造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时候能起到关键作用。伊娃在丈夫的宽容与爱中没能够修复童年的缺失,足以可以证明这一点。

伊娃必须先跟自己和解,挖掘自己的生命力;然后和自然规律和解,了解到时间线上缺失的不可弥补性,让过去过去,不再用过去的伤痛来破坏现在和未来;最后是和母亲夏洛特和解,建立真诚的、而非“角色扮演”、或者攻击性的亲密关系。

夏洛特是一个钢琴家,从回忆中,可以推测到,每次演出成功,回家后她心情是很好的,对家人也会温和。可如果演出失败,那压力很大的,她选择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默默地消化,对家人依然是温和的。虽然在自己没有完成成长就建立家庭,生儿育女或许是她不可原谅的罪过,但没把负面情绪带给家人,则是她最大的美德。而且,她一个人默默地消化难过意味着丈夫的失职。

作为一个母亲,如果传递给家里人很多负能量的话,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对于不懂分辨的小孩子。小孩子会以为那是整个世界。个别传递仇恨的就更可怕了,如果孩子的内在力量不够,很容易在不自觉中养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

丈夫在的时候,夏洛特也没有被家庭的温暖过。她的家根本没有温暖,家的温暖只是她的幻觉。其他的温暖,她也基本上没有得到过。否则,她不会和伊娃一见面就说滔滔不绝的说了很多话。这说明她很孤独,不自觉地向一个七年没有联系的女儿索要情绪价值,而且是一个过去被她忽视的孩子。

结果就是,她在伊娃的蔑视和憎恨中崩溃。尤其是残疾的小女儿海琳,看到她那么高兴,拖着已经成年的身体,婴儿般的不停的喊妈妈,妈妈的时候,她吓得逃跑了。

伊娃把自己残疾的妹妹海琳接回家,因为丧子后的心理需要——“我也有个能让我照顾的人”,但从后面的表现,也不排除有报复母亲的嫌疑。你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我替你做了,看看你做的好事儿吧。

小女儿海琳对爱的渴望,别说母亲了,连我这个旁观者看得都觉得可怕。身体已经成年了,却还婴儿般的对母亲期待,拖动着残疾的身体,扭扭曲曲地爬向母亲。也许,我们这些穿着大人身体的孩子,都是这个样子,只是肢体健康健全一些而已。

我觉得海琳的这个残疾可能是一种抽象表达的具象化。如果对大女儿还有一点关注的话,对小女儿,基本上完全是无视状态。她的无视,造成了小女儿的残疾。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和谐美满的家庭,其实千疮百孔。关系全部是错位的。每个人都希望夏洛特能做妈妈,包括伊娃的父亲——一个表面上看上去成熟有魅力的男人。他犯了和母亲一样的错,在自我没有成长成熟之前,结婚生子。但相比之前,作为钢琴家的母亲看上去更强大一些,所以,伊娃才把所有的恨转嫁给母亲,甚至指责她伤害了父亲。在指责的同时,伊娃其实不自觉地把父亲拉到他们的统一战线了,似乎父亲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女儿错了,当母爱缺失的时候,父爱是可以弥补一部分空缺的。可父亲非但没有弥补,反而自己也“退化”成了一个可怜的、等着被关爱的孩子。

伊娃成年后,夏洛特则想把女儿伊娃当成“妈妈”,从她那里得到温暖和宽慰。我甚至怀疑,夏洛特在给女儿取名字的时候,潜意识里就有过这种想法。伊娃EVE,其实就是《圣经》中人类之母夏娃的另一种翻译。

他们住的那个大房子,不是个家,更像个冰窖。而每个人,都在试图用它取暖。

即便所有人的愿望都能满足(那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不具备当妈妈的能力),也是没用的。因为过了时间了。伊娃的丈夫是牧师,从电影里不难看出,伊娃选的这个年长的牧师,跟他内心如同孩子般的父亲完全不一样。这个牧师足够强大,能够接纳伊娃的所有。所以,伊娃第一次看到他,就有家的感觉。

牧师的宽容和慈爱,兼具父爱和母爱的力量,这些都是伊娃作为女儿时所缺失的。牧师在努力促使母女的和解,可关键部分,还得她们自己完成。内部的成长,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一个人是一个内在,两个人同样构成一个团体的内在。所有内在的事情,只能内在完成。就像夫妻的事情,外人无法插手一样。

那些对婚姻失望的人,往往从刚开始就对婚姻抱有期待、幻想着从里面得到点什么的人。婚姻不是避难所,也不是救济院,是两个负重前行的人,一路同行。一路上,两个人能互相理解,在一方有困难的时候,另一方稍微多抗一点,保护对方不被压垮,就已经很幸福了。

相比母亲夏洛特的婚姻,女儿伊娃的婚姻在这一点上可以做出很好的说明。

夏洛特的婚姻中,两个人都期待着对方能成为自己的归处。

在伊娃的婚姻中,伊娃的牧师丈夫期待自己能给她提供一个家、一个爱的港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愿意告诉她,这一次有人正在全心全意地爱着她,可惜我不能用一种能使她信服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找不到准确的字眼。”

伊娃自己则处于心死状态,对于婚姻没有任何期待,只是本能的觉得那里很像是一个家。可见人的本能和直觉,比头脑知道的更多,更清楚自己想要的事什么、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伊娃的丈夫是一个成熟的人,他有足够的爱,有给予爱的能力。但他也清楚,母女之间的问题,他插不上手。她们得自己解决。伊娃的成长,他同样插不上手,他提供的信任和支持,这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伊娃从对母亲有意无意的蔑视、仇恨和报复中,虽然得到瞬间的不健康的快感,但很快陷入不安,因为本能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她马上开始害怕母亲会再次逃离。

作为钢琴家的母亲夏洛特,在事业上压力是非常大的。面对女儿的指责,她躺在地板上,回忆着过去。她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痛苦了,她必须逃出去,不然会崩溃。逃离是她本能的自我保护。

不管如何表现,伊娃的目的是想被母亲关注、关心,但却用了最折磨对方的方式。然后,她马上写信给母亲,说明了这一切。

其实,伊娃是非常关注自己母亲的,从细节不难看出,两个人七年没见,也是女儿计算出来的,女儿在邀请信中说,“从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到十月就整七年了。”母亲未必记得住。还有,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和母亲的一样,把头发梳成母亲喜欢的样式。

结局夏洛特收到信了,读信的时候没有化妆,眼泪流了下来,意味着以真实面目去面对,隔阂不再,俩人最终将完成和解。

忘了这段是不是伊娃丈夫的想象了。但是没关系,那不重要。不管有没有收到信,她们都会通过这次冲突,自我成长,等比较成熟的时候,完成最终和解。因为这次冲突,让她们的内心打开了,情绪释放了。算是一种有效沟通。

我怀疑伊娃的丈夫可能也是一种象征,是上帝的爱的实体化。他存在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成长与和解必须得自己完成,否则上帝也帮不了我们。

母亲和女儿还得分开一段时间,各自成长,等她们足够成熟了,会再相逢。那个时候,不会再有鸿沟和不安。

最后,想告诉每一个穿着成年人外衣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自己摸索着成长,成熟,激发自身的力量。等自己足够成熟了,有能力爱自己和别人的时候,不管选不选择建立家庭,都会幸福。

1,《秋日奏鸣曲》我是先看了剧本,然后才看的电影。电影演得很好,可我还是更喜欢剧本,因为那里面有我的想象。
2,重读了一遍剧本,发现里面的一些东西自己记错了。本想把文章改一下,突然一转念,觉得不改也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秋日奏鸣曲》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