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久违了,这春泥芳野归来晚,青山美色……”7月5日晚,成都新声剧场川腔悠悠。由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领衔主演的经典川剧《梦回东坡》,讲述了年老迟暮的苏东坡,在常州的一个风雨之夜,在梦中追溯过往一生的故事。该剧通过苏东坡惠州造桥、黄州悟道、修建雪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以及与王闰之(刘咏涵 饰)的爱情故事,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个鲜活、豁达、乐观、立体的苏东坡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照

演出前夕,该剧艺术总监、主演陈智林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了他在表演中如何理解、融入角色的思考,以及在演出中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塑造的过程。他认为:“四川水土就是孕育中华才子的地方,地灵人杰。在这个环境里面塑造这么一个角色,就是要演好‘自己’,演好‘四川’,就演好了‘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照

随后,陈智林进一步解释:“演了三四十场之后,我觉得每一场都好像是彩排,每一次场都是在用我自己理解的方式、用我最大的感悟,与观众进行交流。在角色的塑造中,我们也是用心去贴近剧本提供的人物心理,并进行自我思考,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快乐,痛并快乐着的一种有趣转换。”他希望通过共情“靠近”苏东坡,让观众进一步感受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照

当天,封面新闻记者还独家对话了该剧编剧杨椽。他直言:为了创作《梦回东坡》可谓是“绞尽脑汁”!“怎么写?怎么表现苏东坡?最后我想到的就是‘梦’回东坡,从他临终时开始写,写他处于弥留之际的几个梦,这样可以把他一生的精彩片段和高光时刻,以及重要的时间段都串联起来。这种写意性的、散文化的结构,是符合我们川剧的审美的。另外,我们戏曲讲究的一人一事,即写一个人、一件事,我写一个人、很多件事,完全打破了传统规律,时空的顺序也是打乱的,但又恰好符合我们川剧的审美原则,观众看着不跳,能够看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照

《梦回东坡》很难写,让杨椽津津乐道的,是他“对苏东坡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做了我自己独特的演绎。比如说他怎么写的《大江东去》,他怎么写前后《赤壁赋》,我们都知道他写了,历史上记载就是他到那儿去了就写了,大家也都知道他建了雪堂,但我赋予了一个个故事来演绎,写大家熟悉而陌生的故事,写故事背后的故事。这样,观众看起来既有熟悉感,又有陌生感,又有兴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照

经过反复构思、立意,杨椽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创作出了《梦回东坡》剧本。“我反复思量的是,我不能写成苏东坡二三事,也不能写成苏东坡诗词鉴赏会。你看《大江东去》片段,我没有用他的原词,而是通过我对《水调歌头》的理解,自己写唱词。我想他在写的时候会想到什么、会看见什么、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触景生情,然后去模拟他那个状态。我重新写的话,也能避免把所有唱词都写成苏东坡诗词朗诵会、欣赏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照

对于大众熟知、喜爱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杨椽也仅是以“引子”的方式放在了剧目结尾。“很多人说,‘苏东坡跟我去治国平天下、苏东坡跟我去游山玩水吃尽天下美食、苏东坡跟我去民间吟诗作赋感受诗意的栖居,他马上来了’,但我最后是用一个小孩叫他,‘二十七郎,你妈叫你回家吃饭’,把他叫下去了,从终点回到原点。”在杨椽看来,苏东坡一生的教育主要来自父母,尤其是苏母对他的影响。“所以我在最后,还是回归于平凡,什么治国平天下,什么《定风波》,都不说了,‘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了’是最实在的。”

在分享自己的构思、立意的同时,杨椽也坦白了自己的担忧:“我最担心的就是《赤壁赋》那一段,我怕外省人听不懂,但他们都说在外省巡演时这段效果也很好。”观众的正向反响,让杨椽自信:创作目的达到了。“我想写一个首先属于川剧的苏东坡,然后属于我们四川人的苏东坡。这是我创作的两个基本点,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

(本文图据四川省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