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江东文艺

——由江东新区文联协办

文化的魅力

■贺超雄

有幸跟着一个调研组到农村进行文化资源挖掘的调研,见证了文化在基层群众中散发的种种魅力。

调研以召开座谈会和深入现场的形式进行,村中懂该村文化历史的老人代表、村干部等参加了座谈会。我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或多或少存在房姓界限、历史积怨等问题,村里要想办成一件事,很多时候都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大家站在自身的角度,各执一词,纠缠不休,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对此,调研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大家热情高涨,一致认为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非常有必要,很有意义。意见之统一、集中,连村里的干部都惊讶不已。在回忆村里的文化历史时,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觉得对方说得不够全面时,会积极补充;有的觉得史料不够完善时,主动答应回去后迅速再搜集、再整理,工作之主动、高效,让调研工作很快达到预期目的。大家对文化工作的高度认同、积极支持,深深感染着调研组的每一个成员,文化在基层就如超强的粘合剂,所形成的影响力,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走访村民家中时,了解到当地有一个农民业余作者(已去世),小学文化,创作民歌、民谣1万多首,其中有500多首在省、地(市)党报刊发表或在省、地(市)电台播放。类似“穿共产党的衣,住共产党的屋,吃共产党的饭,享共产党的福,读毛主席的书,唱毛主席的曲,听毛主席的话,将革命进行到笃(笃,客家方言意即底)。——革命进行到笃”“小小猫,你看家,我到山上去摘花,社里今日大评比,谁人当模范,摘朵红花献给他。——摘花”,这些民歌、民谣歌颂伟大的党,歌颂伟大的领袖,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情真意切,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像这种“被遗忘”的作者,在农村不乏其人,“高手在民间”,其作品如散落的珍珠,至今仍熠熠生辉。

几天的调研很快结束,我们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深感文化在凝聚力量、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层这片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魅力无限……

十载华章

江东盛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

谢秋菊

蝉鸣声中,窗外的梧桐树随风摇曳。历史的长卷徐徐铺展,时光荏苒,十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于河源江东新区这片热土,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这个曾经鲜有人知的地方,如今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的脚步。

记得初到江东新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杂草丛生。那时的我,站在这片土地上,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我想象着这片土地未来的模样,期待着它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栽下梧桐树,能引凤凰来”,当我沿着石板路慢悠悠地进入梧桐山公园,于梧桐山中穿行,这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鸟儿鸣转,山上一草一树都绿意盎然。微风轻拂,花香四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之中,新鲜的空气沁入心田,让人顿感神清气爽。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凤凰,守卫着江东儿女。在山中亭子的小平台上极目远眺,现代化的建筑林立,江东新区渐显它的灵魂与风骨。河源东站、赣深铁路重要交通枢纽赫然映入眼帘;城东街道、大学城的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绘就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地标性建筑中骏世界城这张新名片提升江东人民的生活品质。

你看,而今,江东新区已旧貌换新颜,成为河源市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十年,正是江东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

“百千万工程”,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江东新区每一寸土地。百万亩的绿化工程,让江东新区的绿意更加浓郁,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公园,都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千万级的投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江东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一个个大型企业纷纷落户这里,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和机遇。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带动了就业,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江东新区的新地标。

开车行驶在宽阔的胜利大桥,矗立在江边四个遒劲有力的字“江东新区”赫然扑入视野。走进江东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宽阔平坦的道路。十年前,这里的道路还多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如今却已是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它像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这片土地上,将江东新区与市区紧密相连。沿着马路前行,两旁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气势磅礴。这些建筑不仅美观大方,更体现了江东新区的现代化气息和城市形象。

除了城市建设,江东新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特别是那些新建的学校,不仅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托举学生腾飞之翼。

值得一提的是,江东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江东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措施,江东新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的江东新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区。

身处江东新区之巅,眺望这片蓬勃发展的热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十年磨一剑,江东新区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郊区蜕变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区。这十年,是江东新区腾飞的十年,也是江东新区人民艰苦奋斗、共创辉煌的十年。未来的江东新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时不我待,江东盛启!

书 法

■河源市江东新区德爱学校 刘洪斌

说真的,我确实喜欢写字。这是有渊源的。

小时候,我随叔叔一起生活。学前识字无一不是叔叔所教。每每上班前,叔叔都会在本子上教我写几个基本汉字,并让我练习。从“人、口、手”到相对复杂的“爸、妈、哥”,至今看来,虽笔划不算正规,但我都认真模仿,哪怕笔锋回转时笔尖所连带的神韵,我都学得一丝不苟。因为,我确实喜欢那些不太正规的连笔字。

上学后,我认识了一个写字很好看的老师,真的好看,每一个汉字在他手中写出,仿佛都是一件珍藏。他叫谢永刚。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我几乎没有请教过他,因为他的每节语文课在我看来,仿佛都像在教书法,而不是课内知识。我知道他会写毛笔,知道他颜体写得最好看。暑期培训我参加了书法班,因为,开班老师,正是他。

暑期书法班开到一半,换人了。是个女老师,叫凌玲。个中缘由不可得知,我开始抵触。上课玩墨是常有的。记得有次用毛笔在裤子上写上“无敌”两字,然后带着一身墨水回到家,被奶奶骂了,对凌玲老师的抵触情绪就变得更高。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她的字写得非常好看,不仅颜体好看,欧体、柳体、赵体也写得很好看,关键的是她还会写行书!当时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一个人有了让你敬佩的地方,关系总不会差到哪里去。我慢慢开始认同她的所教,也开始接受她。从那时起直到小学毕业,我的每一次参赛、每一次得奖、每一次喜悦都是她给我的,开始在学校“声名鹊起”。

但小学之后,若非大型点的比赛,其他的我都懒得参加了。初中学业负担开始变重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性格使然,内向的我向来涩于表达,不善与人沟通,自从脱离了两位小学老师之后,我开始落得与一无是处之人无异,碌碌无为。

而如今,每在闲暇之余,我都会拿起笔写点东西。无论软笔还是硬笔。

我喜欢直来直往的横,一往无前;我喜欢笔锋一转的荡气回肠,铿锵有力;我也喜欢竖到底的回钩,因为那仿佛是一种新生,是凤凰涅槃。

我非常享受静谧的时候独自一人,只要我在书写,我就能构建出自娱自乐的空间。在为自己写出的作品盖上红印之时,我的目光都会久久停留,父亲开心地说,今年家里的对联让你写吧。然后我们相视一笑。

从何时起,我明白了:书写人生,书写如人生。

提笔蘸墨,回峰起笔,需要蓄力;回转笔锋,挫笔而行,需要蓄力;顺势而行,逆峰收笔,需要蓄力。一个字是懒散还是稳重,蓄力是否用得恰到好处很重要。正如你的人生,求学时是否积够五车学富很重要,它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扭转人生,直至完美收笔。

江东古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英黎公祠

道英黎公祠位于古竹镇上联村,辛亥革命期间,创建了新智小学,是为推动新学制而办的,是现新智学校的前身。

1938年,黎孟持、黎伯枢、李恒若、黎明等人受党的派遣回乡宣传抗日。他们为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宣传抗日建立阵地,通过族中父老黎慕堂、黎雨楼等人,选择道英黎公祠,复办新智小学。东江特委成立后,“东团”“抗先”的地下党员都执教于此,恢复党组织,通过办夜校、办训练班,培养骨干,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大宣传,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支前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谢惠霞/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