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鄂州,能成为“黑马”吗?

作者 | 海下

编辑 | 加楠

全国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在哪里?如果光计算陆地面积,人们往往会想到三沙、舟山这样的海岛城市。不过三沙和舟山陆地面积虽然小,但算上广阔的海域面积,其辖区总面积就大了。而居于内陆的鄂州陆地面积约1594平方公里 ,没有海洋面积,其实是货真价实的最小地级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袖珍的地级市,只有100万出头的人口,但在湖北却有着不俗的实力,工业化率全省第一,城镇化率全省第二,人均GDP全省第三。

更重要的是,这座小城担负着关乎湖北发展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

和湖北省同名的地级市

鄂州虽然小,却号称是湖北之根,武昌之源,鄂州的鄂就和湖北的简称鄂是同一个来源;现在的武昌是武汉的一个区,也是湖北省政府驻地,而鄂州曾被称为武昌超过千年,从地名上看十分容易混淆。

先说鄂这一地名的由来,根据学者对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的研究,鄂又通“噩”,是古老部落方国之名,鄂国或鄂族早期活动在今山西而后南迁至河南北部,西周早期,鄂活动于今湖北随州,是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盟友,出土的青铜器常见“噩侯”之名。后因叛周而遭周灭,再次被迁徙到今河南南阳市一带,鄂国消亡,但鄂地名仍存。

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楚国就在南阳境内保有鄂的地名,并封有贵族鄂君,随着楚国失去南阳之地,鄂君迁往大冶地区,从此湖北东部的地区就和鄂有了不解之缘,近代武昌成为湖北省会,别称为鄂,渐渐鄂也成为了湖北的代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王红星,卢川,朱江松.《鄂、西鄂、东鄂辨证——兼论湖北称鄂之由来》

再说武昌和鄂州的关系,两者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是因为中国古代有着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彼此名称就有跨越时空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切的起点要来到三国时期。当时的湖北东部的一大片区域叫做江夏郡,下面设有多个县,今天鄂州的位置是鄂县,武昌的位置是沙羡县。吴大帝孙权看上了鄂县的军事要冲的地理位置,于是迁都鄂县,加筑城池,“以武而昌”之义改名武昌,就有了武昌县,这是“武昌”地名首次出现。

同时,他还在江汉交汇之处的蛇山周围修建了一座要塞,取名夏口,隶属于沙羡县。等到西晋灭吴,又把武昌县改回了鄂县,而将江夏郡改成了武昌郡。东晋时期,又把夏口城作为县城办公地,更名为“江夏县”。从那以后至清代,鄂州所在的县一直被称为“武昌县”,而武昌所在的县则一致是“江夏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鄂州武昌门,作者摄于2024年5月。

但县以上的郡州府路则变化复杂,经历了武昌郡、郢州、鄂州、武昌军、武昌路、武昌府等多个名字。

更容易让人迷糊的是,政区终究只是一个人为设置的概念,落到实处的是大大小小的官署,和官署所在的城池,往往会有多级政区在同一个城池的情况,这样人们往往会以上级政区的名词代指该城。

譬如隋唐时期,鄂州管辖江夏县和武昌县,鄂州治所设在江夏,慢慢的鄂州城就成了江夏县城的代称,也就是武昌的古称。在清代,又变成武昌府管辖两地,知府也在江夏县城内办公。大家习惯性地江夏县城叫做叫做武昌府城,武昌城的名字就这么传开。

民国时期,正式将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后城郊分置各成立武昌市及武昌县,最终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的城市化大潮中并入了武汉市内,成为今日武汉市长江以南各区的源头;鄂州则改名为寿昌县,后又改名鄂城县,直到1983年设立鄂州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钢而兴

失去了武昌之名,鄂城县似乎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其所处的湖北东部蕴含丰富的铁矿资源,注定要在中国工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08年,大冶铁矿与萍乡煤矿、汉阳铁厂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晚清重工业的核心,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鄂州境内铁矿石探明储量也居湖北省第二位。但在近代因国力积弱、战乱频仍未得到有效开发。

沉寂多年之后,1958年,一座钢铁城堡在鄂城西山脚下拔地而起,这就是鄂城钢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18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建设初期,鄂钢困难重重,甚至有下马停产的危险,但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 艰苦奋斗,勤俭办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鄂钢从一个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生产规模小的地方钢铁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先进的装备水平和相当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1993年,钢、铁、材产量分别达到51.1 万吨、54.08 万吨、40.57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16. 31 亿元, 利税 5.92 亿元, 销售收入在全国 500 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名列第 164 位。

鄂州也围绕鄂钢,建起了一条冶金产业链,鄂城钢铁、球团矿、程潮铁矿闻名全国,鄂城通用机械厂、鄂城水泥厂等大型厂矿企业欣欣向荣。昔日的农业县建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业城市,在独立建市前原鄂城县隶属关系变化频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边地区的老大哥相互争抢,都想把这个香饽饽收入自己管辖。

1988年,鄂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其中包含轻重工业在内的工业比例达到78.6%,鄂州与东边的黄石,西边的武汉,共同构筑了湖北省冶金走廊的脊梁。

新世纪,鄂钢与武钢联合重组为武钢集团的子公司。强强联合后,鄂州的钢铁工业持续壮大。鄂州市2012年的前二十强纳税大户中,与钢材相关的冶金企业有8家,钢铁下游的装备制造业4家。

但时代的变化倒逼着鄂州不得不再次出发。在钢铁产能的过剩危机下,鄂州的钢铁企业也开始亏损;偏重的产业结构造成的污染和能耗也造成环境容量接近极限。鄂州市8家冶金纳税大户2013年第一季度销售同比减少10.2%,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1.1%,上下游企业也深受影响。

另一方面,限于城市体量、人口,鄂州经济规模“小”,竞争实力“弱”,产业布局“散”的问题越发突出,在城市化的新阶段,各类资源要素越发向中心城市集聚,鄂州地处于特大城市武汉和鄂东重要节点城市黄石之间,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能接受到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但也面临虹吸的困境。在鄂州市内,城市布局也长期依赖主城区单核驱动,空间格局未能拉开。

面临产业升级和环保治理的双重压力,以及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鄂州开始寻求破局之路。

迫切要解决的是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整个“十二五”期间,鄂州关闭了200余家小炼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选矿厂,累计淘汰钢铁产能180万吨、水泥产能40万吨,钢铁、水泥企业总数由20多家减少到10家左右。

西山周边的八一钢铁厂搬迁,鄂钢厂区也建设成“绿色智慧城市钢厂”,并清退众多“散乱污”的小企业,西山及周边地区建设成市民休闲打卡的公园。同时,大力支持钢铁企业技改,鄂钢的产品结构提档升级,成为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典型代表,并入选湖北省高科技企业百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鄂州西山公园,作者摄于2024年5月。

鄂州扇动翅膀

鄂州是幸运的,这个全国管辖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承接了湖北省诸多先行先试的利好,全省首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里诞生,全省第一条跨市域地铁从这里打通,被誉为湖北改革试验田。同样,鄂州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也恰逢花湖机场和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区域协同、产业升级和城市布局由此全盘点活。

2003年,湖北省政府正式提出武汉都市圈发展战略,2022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年12月30日,《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发布,明确了武汉新城的总体定位为武鄂黄黄城市中心,以及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标志着武汉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5年8月25日,鄂州花湖机场项目被列为湖北省“头号工程”,2022年7月17日,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鄂州花湖机场的定位是专业货运机场,它旨在成为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催生了由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构成的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成为了武汉都市圈的“空中出海口”。

担负着两大省级重任的鄂州,正在经历一场城市空间和产业的转型,形成“一体两翼”的新发展格局:主城区正通过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了一个面积约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万的成熟区域;

西翼——葛华新城、红莲湖新城和梧桐湖新区是武汉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葛店经济开发区,它紧邻武汉光谷,是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延伸的关键节点。鄂州主动对接融入武汉,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强链、延链,共同促进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承接武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成为常态。光谷、葛店共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葛店经开区图书馆,作者摄于2024年5月。

东翼——围绕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建设迅速,依托花湖机场,探索建设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并与黄石联合发展。花湖机场的国际货邮量一年内达到了6.2万吨,总货邮量在全国排名第14位,预计2024年将进入全国前十。

顺丰转运中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快件分拣中心,同时,苹果、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在机场临空产业区设立了中国区中心仓。2023年,临空经济区的GDP达到111.88亿元,同比增长12.1%,在鄂州市各区域中增速最快。这里更是蕴藏着助力湖北成为新时代“九州通衢”和内陆发展“新高地”的无限可能。

如今的鄂州已告别“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新兴产业日益壮大,正逐步由“钢城”变成“港城”,成为武鄂黄黄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