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4月14日,一群有志之士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在湖南创立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其中就包括伟大领袖毛主席、蔡和森和何叔衡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民学会成立后不久,西方先进思想便席卷全国,众人响应蔡元培和吴玉章的号召,逐渐开始向北京发展,并在积极寻找前往国外留学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主席和胡适结下了缘分。

两人相处期间亦师亦友,可在历史潮流下也充满了恩恩怨怨,曾思想靠拢且目标一致的他们最终分道扬镳,甚至多年后胡适还对主席学识进行“指摘”,那么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次相识,亦师亦友

在五四时期,带给毛主席最大影响的一本杂志当属《新青年》,而其中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直受青年人青睐,他们二位也是主席当时最佩服的两个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毛主席远在湖南师范学校阅读文章时,留学归来的胡适已经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当中,并且在蔡元培的邀请之下,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毛主席和何叔衡等人希望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委身在湖南并非长久之计,前往国外寻找真理和增强学识刻不容缓。

恰巧当时迎来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到达北京后的毛主席先走进了北大,成为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就此毛主席和胡适之间的缘分正式开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图书管理员的毛主席,曾不失时机抽空去旁听胡适讲课,这也是为什么主席后来会声称自己是胡适的学生的原因,但前期两人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直到杨怀中先生引荐两人见面。

初次谈话,主席和胡适便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经常对新思潮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毛主席更是不止一次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的名义,邀请胡适做报告、帮助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对胡适是十分尊敬和仰慕的,而身为老师的胡适,对这位思想进步且想法独到的学生,持另眼相看的态度,两人亦师亦友,但这种关系却在历史潮流中消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矛盾出现,背道而驰

时间来到1919年7月,这一年毛主席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胡适更是在《每周评论》中对主席的文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这是胡适当年给出的真切评价,由此可见即使毛主席和胡适后来并不经常见面,但彼此之间依然有师生情分存在。

可让人感到无奈的是,《湘江评论》前后统共发布了五期,便被湖南督军张敬尧查封了,可即便如此胡适的赞扬态度,依然让毛主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意识到自己走的道路是无比正确的。

1920年4月,毛主席领导的“驱张运动”获得了全面胜利,之后他更是第一时间致信胡适,这也从侧面表明,毛主席的早期革命活动胡适是持支持态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在抗战胜利以后,两人的思想却逐渐背道而驰,中国共产党统战策略提出以后,就十分希望且需要胡适这样的名人去支持,但这次胡适的态度却一改往日。

1945年3月27日,国民党行政院有意让胡适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的团代表,一月时间不到中国代表团的中共代表董必武,便亲自对胡适进行了拜访,希望他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可在此期间胡适却大力倡导《淮南子》当中的无为主义,字字句句都在规劝中国共产党,劝其从事单纯的政党活动,所以可见胡适后期对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抵抗态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胡适也曾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应该作为国内的第二党参加选举,而在同年八月胡适依然给毛主席发去了电报,奉劝主席放弃武力,效仿美国开国之初的模式,解决国内动乱。

值得注意的是,胡适“规劝”毛主席之际,正是蒋介石三次电邀重庆议事之时,包括斯大林方面也同样敦促不迭,但三方所谓的“规劝”意图,可谓“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

这也就意味着,胡适后期思想和行为都是倾向国民党的,所以毛主席那时也意识到,自己终将与这位曾被视为老师的知己分道扬镳了,也完全否决了多方的“规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其中却夹杂着另外一桩事件,那就是主席承诺胡适如若放弃远走美国的想法,可以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显然毛主席还是十分欣赏胡适的个人才华,但此事并未促成。

本以为两人至此以后便不会有过深交集了,不料多年后在一场学术会议上,胡适谈到了毛主席的知识水平,瞬间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掀起了一片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掉自我,为国为民

“以毛泽东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这是胡适在一场学术会议上公然发表的言论,字里行间仿佛都在对主席曾是自己学生这件事做出回应,甚至颇有“指摘”意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实真如胡适所说的那样吗?实则这就是无稽之谈,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又岂能停留在简单的书本知识上?他青年时期的抱负,并不是学校里空有理想主义的学生能够比肩的。

单拿出国留学一事而言,1918年主席几乎花费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宣传留法勤工俭学,可最后在临行前他却改变了原先的激情,毅然选择留在了国内。

“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知道的太少”,主席不反对青年人去国外学习新思想、新知识,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对于祖国的了解,始终认定假如把时间花费在本国,那么对国家更为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在1920年3月,毛主席给周世钊写信时就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显然毛主席看中的是求学的精神和执着,而非简单的地点。

两相对比之下,胡适所提到的言论并没有实际的依据和现实对比性,主席之后发表的一系列思想论著,一篇篇皆成为了北大学生攻读和学习的范本,此种能力难道还需要那一纸录取来证明吗?

综合来看,无论是青年时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建国以后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主席始终将国家和人民放在首位,这种大爱和无私、宏伟又震撼的精神,无人可以与之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胡适发表言论以后,无数国人纷纷站出来对其进行抨击的原因所在,而主席得知以后也只是淡然一笑,一个具有伟大思想的人物,自是不会在意不着边际的说辞。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与胡适的恩恩怨怨:彼此都不是全盘否定的——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