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家级公共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来伦敦,大英博物馆是不能不去的。馆藏的2万多件中国文物中,约有2000件位于“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即33号厅。其中,涉及西藏的文物共有4890件,有30余件长期陈列在33号厅60A展柜,工艺精美繁复,外观别有韵致,在日复一日的岁月更迭中,作为历史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血泪往昔。

漆绘帽(Lacquered hat)No.14

14号藏品为僧官帽,出自西藏,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据博物馆介绍,这顶漆帽原属于寺院一位僧官所穿服饰的一部分。过去,西藏地方政府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寺院作为一个地方的宗教事务和寺院自身的管理者和统治者,同时又是这个地方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和统治者。因此,遍布西藏各地的寺院往往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政治、经济、教育、司法等职能。寺院内部设立不同级别或不同分管领域的僧官来共同管理整个寺院的内外政教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漆绘帽(14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号藏品漆绘帽上精美繁复的花纹图案

藏靴(Oracle’s boots)No.15

15号藏品为龙首纹藏靴,出自西藏,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据博物馆介绍,这双靴子不是一般藏族百姓穿的靴子,而是降神者在降神仪式上所穿用的。这双靴子除了具有一般藏靴的特征外,鞋面绣有龙首,代表神圣之意。靴型宽大,前头略尖,且向上翘起,造型别有韵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藏靴(15号)

“降神”是过去藏传佛教一个特殊的宗教活动,指某个神灵会附体在特定的降神者身体,代神发言,预卜吉凶,驱邪送祟。过去,西藏地方上遇到重大的政教问题,往往要请降神者预示和决断。降神仪式上,降神者一般会穿上七彩斑斓的缎子神服,胸嵌闪闪发亮的护心明镜,头戴饰有金塔和五佛的金冠,右手拇指上套着一个空心厚银子的戒指,脚穿厚底长靴。

配饰(Ornament)No.16-17

两件配饰均出自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紫金乡紫金寺,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据笔者猜测,这两件配饰可能是寺院供奉的佛像或舍利塔的装饰物。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绿松石是神的化身,象征着威严与吉祥,经常将其用作寺院佛像上的装饰,以及人们佩戴的饰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19世纪圆形铜鎏金镶红玻璃绿松石饰品(16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19世界圆形铜鎏金镶蓝玻璃绿松石饰品(17号)

“擦擦”模具(Tsa Tsa Mould)No.18

“擦擦”模具,出自西藏,模具为铁质,手柄为木质,一模五腔,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擦擦”音译自梵语,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传佛教认为,制作“擦擦”可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为消灾祈福的圣物。“擦擦”被普遍供奉于神山、神殿、寺庙旁,大路中央或交叉路口。还有的“擦擦”存放于大佛像的体内、佛塔中央。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擦擦”还常被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充当护身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擦擦”模具(18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擦擦”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擦擦”,必须先准备好凹型模具。这些模具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或木质的。根据“擦擦”的不同样式,模具也是千姿百态。制作时,只需将软泥等材质填入模具后压制成型,然后脱模而出,晾干后即是“擦擦”。但这些泥制“擦擦”并不结实,有的会再经烧制或施以彩绘,便是耐久而美观的精品。

"嘎乌"(Gau)No.19

19号藏品为铜制“嘎乌”,内装有“擦擦”和香料包,出自西藏,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嘎乌”,是藏语的音译,指护身佛的盒子,即小型佛龛。盒子里一般装有“擦擦”佛像、印着经文的绸片、舍利子或者甘露丸、由高僧念过经的药丸,以及活佛的头发、衣服的碎片等。“嘎乌”还是精美的装饰品。其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绿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19世纪“嘎乌”(19号)

“嘎乌”的形状有方也有圆,一般来说,男子用方的,女子用圆的。佩带“嘎乌”有讲究,男子一般斜挂于左腋与左臂之间。因为在古代,男子为便于作战通常在身体右侧斜挂弓箭枪支等武器,而把“嘎乌”这种服饰佩戴在身体左侧。女子则用项链或丝绸带套在颈上悬挂于胸前。

借侵略战争大肆洗劫文物

要说这些西藏藏品的来源,那就不得不提起1903-1904年的英国侵略西藏战争。1903年,英印政府政务司上校荣赫鹏提出以谈判西藏与锡金边界问题为借口向西藏进兵,随即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1903年12月,约3000人的英国军队在荣赫鹏的带领下侵入中国西藏。

为抵御英军入侵,西藏地方军队及民众与英军展开了多场激战。主要有两次大规模战役:“曲美辛古和古鲁之战”和“江孜保卫战”。其中,“江孜保卫战”又分为“血战乃宁寺”“紫金寺保卫战”“宗山战役”三个部分。

1904年3月,曲美辛古和古鲁之战,英军在亚东曲美辛古假称“谈判”,佯装退出了步枪子弹,欺骗藏军熄灭火绳枪的引火。当时藏军尚无步枪装备,不了解步枪构造与子弹上膛过程。遂依照英方要求,熄灭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火绳就等于是放弃了武器。而此时荣赫鹏乘机先向藏方代表开枪,接着对藏军使用机枪、来复枪和大炮进行密集扫射。藏军的火绳枪来不及点燃火绳,纷纷倒在英军的枪弹下,使得所谓的“战斗”,实际上成为了英军对藏军的一场血腥大屠杀。曲美辛古失守后,英军又迅速追至古鲁,藏军再次奋起抵抗,终因伤亡过大,古鲁亦告丢失。

19号藏品“嘎乌”,应该属于某位参加了这次战斗的藏军士兵。在战斗中,这些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士兵,他们手持藏刀和火绳枪,胸前都挂着一个“嘎乌”,里面装着寺庙高僧加持过的“擦擦”或是符咒,他们抱定纯真的信念:任何外来的魔鬼注定会在神灵的诅咒下被驱离出西藏。

英军攻占古鲁后继续向重镇江孜进军。江孜历史上是继拉萨和日喀则的第三大城市,是由亚东通往拉萨的重要门户。英军决定先攻占乃宁寺,用炸药将寺院围墙炸开一个缺口冲入寺中,将该寺洗劫一空。

接着英军又进攻另一座古寺紫金寺,以切断江孜和日喀则的交通。在英军攻占的过程中,密集的炮火摧毁了寺内的9个扎仓以及有40根柱子的大殿,还有9座楼房及60所僧舍。攻占后又对寺内文物进行劫掠,并纵火烧毁了紫金寺。

寺院是英军瞩目之地,因为英国人坚信寺院中一定藏有传说中的黄金和宝石。于是,寺院的大门一旦被砸破,值钱的东西就被盗运一空。为了分赃,英军军官还召开会议,制订方案。荣赫鹏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毫不遮掩地表示,“今天开了一次会议,将找到的东西分配给大家,我分得12件”。

根据一位随行文物专家华达尔讲述,“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范围如此之广、趣味如此浓厚、意义如此深远的西藏文献,它们绝对是早期东方历史资料的真迹。”“搜集的件数之多须用400多匹骡子才能驮运。其中包括许多珍稀的宗教书籍、神像、宗教作品、盔甲、武器、图书、瓷皿等物。”

16号、17号藏品绿松石配饰就是当年这场紫金寺浩劫的直接见证。结合博物馆介绍和有关资料比对,笔者猜测14号藏品高级僧官帽和15号藏品降神者的藏靴极可能也是英军从紫金寺这次战斗中劫掠来的“战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33号厅60A展柜

1904年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掠夺了大量珍贵西藏文物,并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非法无效的《拉萨条约》。英国的这次入侵标志着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外国干涉西藏事务的开始,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真正终结。

大英博物馆内有世界范围内的藏品800多万件,其中巧夺天工之文物瑰宝多如牛毛。60A展柜的这几件来自西藏的展品肯定算不上镇馆之宝,也不是33号展厅的明星展品,又被人为地放置在了中国展厅之外的区域,鲜有参观者驻足。但当深深地凝视它们,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大洋彼岸、遥远东方中国的古老藏文化魅力,以及120年前发生在西藏那段英勇与屈辱交织的血泪岁月。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可忘却更不容扭曲,烛照真相之光不会因历史的滚滚沙尘而减弱分毫。(中国西藏网 文•图/党新凯 综合/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