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3】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用了俗语“昨贫今富”的人劳碌,雅语“春荣秋谢”的花折磨,最后归到佛家用语“生关死劫”,谁能躲?人和华,谁也躲不过!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先看唐宋典故,这个唤作“婆娑”的树,是什么树?

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蜀无兔鸽”篇记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摩伽陀那国所献也。”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

摩伽陀那国,即印度摩揭陀国,是佛陀在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娑婆树,原来是菩提树。

说婆娑树,比较陌生,但一说起菩提树、佛陀,大家就熟悉了。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有记载:“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按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加上释迦族面临着灭族的战争威胁,于是舍弃王子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真谛。经过多年修炼,后在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所以,唐僧说“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菩提伽耶也因此成为佛教诞生地,被称为佛陀伽耶、菩提道场、菩提场等,因为是佛陀成“正觉”之地。

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所以,曲中说“西方宝树”。

“宝树”:在《佛教哲学大词典 》中的解释,“生长于佛国土的尊贵树木。即圣树。据说,诸佛于此树下成就正觉。谓菩提树等。”

西方宝树唤婆娑:就是菩提树,“菩提”何意?

“菩提”是佛教名词,梵文音译,直译是“觉”、“智”,意思是觉悟智慧,指开悟的智慧

什么才是“开悟的智慧”?

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红楼作者在贾府四春中唯一一个信仰佛教的人物判词里,图画是“看经独坐”,谶语是“青灯古佛”,曲词是“西方宝树”,提醒读者“婆娑”、“菩提”!作者在这里要读者“觉悟”什么?

像佛陀觉悟之前,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

开悟了,便成佛,成正果。

没开悟,就继续在《红楼梦》中梦游,遭受各种邪恶诱惑,苦难煎熬,得不到解脱,看不到真境。就像佛祖看我们一样,整天在红尘中折磨,还不自知。

宝树,婆娑……

菩提,正果……

菩提树下悟婆娑:

婆娑树,日月石!

典故中:“日月石”,“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

《石头记》的“石”,是“日月石”!

日月是“明”,是“明”的“石头”,经历末世的记录,所以书名叫作《石头记》。

这个石头,是宝,是玉,是玉玺。本文开始就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此石是玉玺,而且是朱明玉玺,所以宝玉的亲哥名贾“珠”,玉朱,亡了;贾环的“大哥二哥”谜语,就是“朱玉玺”。

这个“日月”,在“石头”、宝玉家的正堂,赫然挂在荣禧堂上:

座上珠玑昭日月

《石头记》宝玉家的正堂,“昭”的是“日月”!

“昭”字何意?“【說文】日明也。【博雅】明也。”

岳飞临死,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楚辞·九歌》:“烂昭昭兮未央。”

东汉王逸注:“昭昭,明也。”

而且,惜春也提醒过读者“日月”:

惜春作大观园的诗,匾额题名为“文章造化”。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下联句中又有“文章造化”,对偶的上联字是什么?

“日月光辉”!

还有湘云,也提醒过读者:“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个“日月”,照的是“明”的乾坤!

所以书中对假府“宝玉”的争夺,便是对朱明江山、皇权的争夺。此“石头”、玉玺的经历,便是“明”的“末世”历史。

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境界!

这便是“菩提”,是“觉悟”,是“开悟的智慧”,是红楼作者写“西方宝树”,写“婆娑”的真意,希望读者“觉悟”,看到“真境”。

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宝树”前指给读者方向:“西方”。因“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正是“日月石”。

上结着长生果:长生果,是佛陀觉悟后才得之正果,也是佛教徒虔心修炼的终极目标。能不能得正果、结长生果,关键在“觉悟”!

惜春的谶语、词曲,应该反映惜春反面人物将来应验的预言才是,为什么却在末句要说觉悟、婆娑树、日月石?和菩提、正果?

一方面确实写了惜春未来,古庙看经,青灯古佛,对改妆缁衣的僧尼,还有什么比“觉悟正果”更重要的事?生死也不过是臭皮囊。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佛陀在菩提树下参悟,终得正果的佛教典故,要读者也“觉悟”。这种写作手法,前文见的多了,在读红楼方法中也总结过,读者要参与进来,千万不能觉得这段说的是惜春,那段说的是宝玉,跟读者我没关系。刘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只是宝玉“寻根究底”,不是要读者“寻根究底”?“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只是“细穷源”秦可卿的病,不是要读者“细穷源”“金”寡妇和“东胡”同子里住的姓“金”的女人?黛玉说“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只是说雪雁?说小手炉?说宝玉?说吃冷酒?没说读者您?您有没有把黛玉说的“衰草寒烟无限情”当耳旁风?

如果只读《红楼梦》的表面字句,充其量您读到的只是假语村言敷衍的故事,距离觉悟正果、看到真境,即“真事隐”的“辛酸泪”,中间还隔着一棵“菩提树”。

还有,惜春“勘破三春”,三春是元春、迎春、探春,南明三帝。惜春不在“三春”之列,不是南明皇帝,而是入了佛门。也是对惜春这个反面人物的揭示,容易看出是皈依佛教的万历皇子,惠王朱常润。

“勘破三春”,“将那三春看破”,说的只是惜春?没说读者您?读者要“勘破”,必须“觉悟”,看破“三春”的真实身份,就是佛教所说的“假相”和“真境界”,便是开篇所写的“假语”和“真事隐”!

怎么“勘破”?如何“觉悟”?作者在这里给了暗示和线索:

菩提,觉悟,婆娑树,日月石!

看懂了“日月石”,觉悟了“正果”,便可慧眼“勘破”此曲:

明亡,华灭。

到头来,黛玉、探春和元春、迎春,没人捱过“金国”之秋!

白杨树下陈死人,青枫林下回天跸。“胡人”乱华,衣冠南渡,两京失陷。南京往事随流水,衰草寒烟,后庭遗曲,都是亡国恨!

生关死劫,人和华,谁也躲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惜春

最后,曲名“虚花悟”,何解?

“虚花”:是个佛教名词,又称“空华”、“虚空华”。

《楞严经》卷六所载:“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楞伽经》卷一所载:“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古“花”、“华”同字,所以“虚花”和“空华”是一个意思。

出自《楞严经》中的一个比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就像一个人患了眼病,会看到空中有花一样的幻影。后来这个人的眼病治好了,空中的花也没有了。有个愚人,在他以前看到空中花的地方,等着花再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还是慧?

佛教中用“虚花”、“空华”比喻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的幻相。

众生执幻相为真实,所以才引发诸多烦恼。佛教教人觉悟,就是要看破这些幻相,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所以《楞严经》中所说的“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很可怕:是说人世间,你全部的所见所闻,全是幻相。不光春花秋月是幻相,山川河流是幻相,你的父母妻儿,你的手脚心脑,全是幻相。

《楞伽经》中所说的“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是说世间的离合悲欢,孩子出生,父母去世,包括你见到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其它物体的生灭,都是幻相、空华。

若为这些幻相努力、烦恼,就如同上面比喻中那个患眼病的人,为“空中花”等待、努力一样,可笑可悲。

这话是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能不能信,能不能悟,能不能做到,就是各人的因缘造化了。

要不说人家是佛呢,能觉悟,能放下,能超脱,终能修成正果。

我们是能看明白,但是我们做不到。不要说父母妻儿,把你的存款给我,你看行不行?把你的房子送给我,智慧如你,不会介意这些“空中花”吧?

“虚花悟”,表面是,在惜春皈依的佛教看来,“三界若空华”,惜春看到的桃红柳绿,白杨青枫,衰草坟墓,昨贫今富,春荣秋谢,甚至生关死劫,全是幻相,如同“虚花”,所以要“悟”,修成正果。

如果拿“虚花悟”,来看《红楼梦》呢?同样可怕:宝玉、黛玉、王熙凤,四春、贾母、王夫人,宝钗、宝琴、薛姨妈,全都是幻相。春花秋雨晚来风,木石山水大观园,也都是幻相。换句话说,宝玉可能压根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石头、玉玺的化身;黛玉可能也不是美女,而是一个末代皇帝的幻相;宝钗可能是一条白蛇……

总之,不是公府侯门,不是公子佳人,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谈情说爱,书中我们看到的这些,全是幻相!用佛教《楞严经》的话说,就是书中的“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用红楼作者的话说,就是开篇便已告诉读者的:“假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在本回,宝玉看到的这些图谶,听到的这些词曲,是在哪里?“太虚幻境”!

作者一直在告诉读者幻境、幻相,假作真、真亦假,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梦”!是“幻”!不是“真事”!所以在“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就告诉读者:“故将真事隐去”。这应该也是《石头记》这本书,又取名为“红楼梦”的原因,直接告诉读者:“不是真相”。

那么,“虚花”背后所隐的“真相”是什么?就要读者去“悟”。

关键在“悟”!悟是“参悟”。觉悟了,便成正果。

“勘破”此曲,便也“勘破”了“三春”。

便也“勘破”了图谶:

古佛旁,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