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辉映,古今交融;墨韵千秋,写尽江南。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镇,江苏始终恪守着优秀传统书法经典,以笔墨书写辉煌历史。

“地利而人和,人和则文兴。江苏有着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多样的地理环境,人民在此生活富庶、安居乐业,进而有更好的条件接受文化教育、开展书法创作。”在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衡正安看来,江苏书法的繁荣,得益于绵亘千年的江南文脉,其最大特色在于文化性。这种文化性并非“虚空之物”,而是事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秉性。“自东晋以来,江苏书法的人文性非常明显,呈现出‘秀外慧中’的整体特征。江苏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既有外在字形的流畅、秀美,又见内在精神的遒劲、质朴,两者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散之像

近代以来,江苏书法特色一脉相承,内在精神薪火相传。特别是被世人尊奉为“金陵四老”的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虽然书写风格各异、传承取法侧重不同,但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例如,胡小石的手札“碑行书”既有碑学的厚实,又有帖学的流畅;“当代草圣”林散之将中国画中的水墨用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墨色晕染出浓郁变化。“守正不渝,向新而行。‘金陵四老’的书法是魏晋帖学、清代碑学以及清末民初碑帖结合的继承和发展。‘金陵四老’也是中国书法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成为百年来中国书法的最高标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衡正安认为,要想传承弘扬书坛前辈们开创的“江苏风格”,当代创作者在不断淬炼技术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持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江南文化的熏陶中不断精进个人修为,进而将对传统艺术思想的感悟落实到具体创作之中,才能赓续江苏书法的文脉优势和艺术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为心画》 26cm×90cm 林散之纪念馆收藏

新时代以来,江苏书法在创作、展览、研讨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的一些重大展赛上,江苏获奖和入选人数始终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更可喜的是,江苏青年书家们正在迅速成长,不仅活跃于全省书坛,在全国舞台上也时常见到他们的身影,为江苏书法的‘青蓝相继’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衡正安表示,在前辈书家的“耳提面命”下,在经典作品的“耳濡目染”中,一批江苏青年才俊正成长为全国瞩目的新星,他们代表着江苏的未来,是江苏的新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天成佛》75cm×20cm林散之艺术馆收藏

“在为江苏书法枝繁叶茂、薪火相传而喜悦的同时,有一个现象我们必须思考——那就是在互联网崛起、新媒体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评审机制的单一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化,以及书法展赛、创作培训的商业化,导致了书法审美风格的同质化现象。东西南北中各类书法展览审美趋于统一,缺少了地域性元素,进而丰富性、独特性不足。”衡正安表示,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撑是导致创作同质化的重要原因,而江苏书法特点恰恰是“文化性”特别突出。江苏书法想走出“现代的包围”、不落审美观念的窠臼,就要从江南文化中找寻“根和魂”。“我们书法创作的核心,是要在笔画、点画之间,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赓续文化、保持特色方面,江苏理应有更大的作为和优势,对当代书法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