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顺治因感染天花而崩逝于养心殿内,权臣集团在经过一番激烈商讨后,向天下公布了一份罪己诏,历数他当政期间的十四项大罪,且全部与变法改革有关。以鳌拜为首的两黄旗集团更是直言,顺治帝过分信任汉臣,没有治理好国家,以致过错越来越多。顺治难道真如鳌拜所言如此无能吗,他那七年的铁腕改革难道真就一无是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治帝

抚剿并重,统一全国疆土

顺治二年二月,多铎沿着长江攻灭了南明弘光政权,俘获皇帝朱由崧。这一巨大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便不顾文臣谋士的谏议,强行在被征服地区开展圈地,激起百姓不断反抗。

还没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被彻底剿灭,张献忠起义、刘泽清榆园军、郑成功海上势力,分别从西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对清廷形成夹击之势,无数失去土地的流民也选择铤而走险,加入到反抗清军的行列当中。据清初史料记载,当时的农民军采用游击战消耗清军,使其因兵力不足而陷入被动。

东击西扑,昼夜图维,兵到则东剿西遁,兵撤则勾连复起。《东华录》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抵抗,多尔衮惊讶地发现,他惯用的大兵团战略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且由于连年征战,军饷庞大,政府已陷入到严重的财政危机中。缺兵又缺钱,这就是顺治亲政时所面临的全国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政王多尔衮

为了迅速扭转清军作战的不利局面,顺治决定背弃多尔衮时期的高压民族政策,转而采用宽仁之政,他先是命令军队停止杀戮,严禁以杀掠为邀功的军事思想,从而弱化农民军与清军间的民族矛盾。其后又特命洪承畴经略南方,并授予“便宜行事”大权,凡是起义军愿意归顺大清,统一免除剃发易服的惩治。

另一方面,顺治帝雷厉风行的推进统一,凡是能够有利于疆域一统的政策,都不惜违反祖制进行尝试。满清入关之初,一直延续努尔哈赤的勤兵黩武策略,但顺治帝却能因时度势,完全不顾宗室内的反对意见,毅然开展宽严相济的灵活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贵苗民

当时云贵两省山多田少,苗众民寡,能否取得苗民土司的支持,直接决定着统一战争的成败。顺治在命令吴三桂进入贵州时,三令五申的强调:严行约束官兵,不可伤及苗民一分一毫。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还破天荒的开展三免政策,据清代官方史料记载:

土司苗蛮,不行剃发,止纳钱粮,免派差徭。《清世祖实录》

如此一来,云贵苗民既可保留本民族的风尚习俗,又可以获得免税、免役方面的经济让利,怎能不对大清心悦臣服。在各地土司的带领下,苗民不再设置关卡伏击清军,而是主动开辟山道,运载粮食,清军正是凭借着苗民的诚心归顺,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云贵,从而完成了山河统一,而这一切皆要归功于顺治帝的安抚政策。

控扼江南,镇压反清势力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三次南移,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便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即便经历了数次朝代更替,也依然保持着繁荣稳定的发展态势,王朝三分之一的财富都是由此供给,可谓名副其实的赋税重地。

然而随着清军这一不速之客的到来,富丽堂皇的江南瞬时变为一片废墟,多铎不仅在扬州、嘉定等地开展屠城,还肆意羞辱江南的文人士子,致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作为清廷的最高统帅,多尔衮本应趁势安抚民众、缓和矛盾,但他却不顾手下谋臣的谏议,强行在被征服地区推行剃发令,限定三日内剃完前额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铎

这一杀气腾腾的命令下达后,果然激起了江南民众的激烈反抗,许多故明将吏与已经投降的农民军再度反清,于长江口岸兴风作浪。多尔衮在世时,还可凭借高压的军事围剿顽强抵抗,但随着这位摄政王的不幸崩逝,清军在江南的统治也难以稳固。

与此同时,沉寂已久的郑成功再度出山,他在东南沿海发动奇袭,企图配合江南起义军,从一左一右两个方向夹攻南京。南京一旦得手,在政治上可以振奋人心,经济上可以截断漕运,阻隔南北统治区联系,使明清双方在财政实力上产生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航线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变局,顺治帝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稳干练的应对。自幼熟读汉学经典的他,深知起义军并非仇视清廷,而是仇视那严苛的剃发令。为此,他特地改革了剃发令中的核心内容,将剃发范围极度缩小。

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勿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明季南略》

这项政策极为高明,在当时的起义军中,其领袖多来自于文人士绅,这一群体自幼饱受儒学熏陶,秉持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忠孝原则,倘若不是多尔衮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他们怎会冒着大不韪的风险揭竿起义?

因此,在告知读书人可以免除剃发后,江南的文人士绅便迅速脱离义军,转而投向大清旗下。随着军队智囊的悉数离去,起义军内部乱作一团,清廷只需略施小计,便可使其内部自行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谦益便是被收买的文人之一

另一方面,为了提防郑成功的海上势力,顺治首创迁海令,派出官员前往东南沿海,劝导当地民众朝内陆迁移,进而隔绝郑成功与沿海民众的联系。随后又在沿海一带修筑界墙,每三十里界墙附带一寨堡,寨堡内派出兵丁镇守,倘若郑成功率领水师登陆,定会被杀得片甲不留。

得益于顺治帝在江南推行的改革,复明运动与反清势力日渐式微,广大民众也逐渐接受了明亡的事实,在政治上无法再对清朝构成威胁,清朝对赋税重地的管控由此走上正轨。

全面汉化,加强中央集权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虽然窃夺了大清的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仍是延续努尔哈赤时期的八王议政制,即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主要决策机构。且伴随着八旗在满清入关时立下的卓越功勋,宗室王公在朝堂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顺治亲政之初,上有以孝庄太后为首的蒙古势力予以约束,下有以鳌拜、索尼为代表的两黄旗集团为之掣肘,皇权可谓步履维艰,处处受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庄太后

针对皇权不断被削弱的情况,顺治决心先从抑制权贵入手,宣布罢免诸王贝勒独掌部务的特权,使得汉官也可以进入六部,并享有同等的议事权力。

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清世祖实录》

由此一来,历经皇太极、多尔衮两代的“皇族六部”大为削弱,顺治可以凭借汉官来制衡朝堂,进而对皇室形成牵制。

依靠汉官实行牵制,虽然能在一些重要部门培养人才,提升皇权的威慑力,但却属于治标不治本。按照清朝严格的议事程序,凡事需要经过六部与督察院的层层审议,最终统一上报至议政王大会决断,然而议政大会的成员无一不是出自八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旗军画像

可以说,议政王会议一直采取民主议事,保留着部落联盟时代的政治遗风,可满清入主中原后,已经由地方性政权转化为全国性政权,加强皇权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号召。

因此,顺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更改努尔哈赤时期留下的八王议政制,效仿明制设立内阁,并选拔大量的汉族官员充斥其中。如此一来,内阁取代议政会成为主要决策机构,满洲贵族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当然,顺治帝对汉化的贡献远不止此,满汉一家、移风易俗、崇尚儒学,都是在他力排众议后得以推行,最终不仅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强化,还为满汉民族融合奠定了厚实基础。

结论

作为一名苦命天子,顺治帝的一生只经历了24年的短暂时光,在前半生中,他在多尔衮的摄政下忍气吞声,不敢有丝毫作为。好不容易熬到亲政时期,就迫不及待地开展了为时六年的铁腕改革,同时完成了统一疆域与中央集权的伟大创举。我们应当承认的是,在大清由地方性政权向全国性政权转化的过程中,顺治帝能够力排众议,更改多尔衮时代留下的诸多弊政,就已经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责任,试想,如果没有顺治在缓和民族矛盾上做出的努力,留给康熙的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