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国策。超大特大型城市因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达,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在提升中国国家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等诸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以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等为代表的我国超特大城市,不仅实现了群体性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特大型城市中的重要成员,更为重要的是逐步走出了一条超大特大型城市中国式治理发展之路,这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超大特大型城市中国式治理发展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城市整体规模(空间尺度)和基层管理单元规模(宜居度)的适域化。近年来超大特大城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注重将人的感受度作为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加快形成宜业宜居政策制度体系,细化落实具体化、项目化配套措施,致力打造最佳人居体验。值得称道的是,超特大城市深刻把握人口规模增长、人口结构异质性和高流动性加剧、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和需求结构日趋分化等趋势,直面城市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治理技术迭代更新等诸多挑战,着力解决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不够、房价高企、环境承载负担过重等大城市通病,驰而不息地建构有品质的民生服务供给体系,成绩成效有目共睹。超特大城市还不断优化社区治理居民参与机制,探索全过程基层治理效能评价,着力开创协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形成基层治理合力的新局面。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典范。超大特大城市作为经济和人口的主要承载空间、资源要素最为集聚、发展阶段更加先行的城市类型,通过产业加速集聚、科技蝶变创新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全力推动发展把“蛋糕做大”。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动全民共同富裕的排头兵,超特大城市秉持公正、包容、普惠原则,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分享、转移支付、托底保障等方式,大力推动全体市民的共同富裕,将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在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方面,超特大城市已开始探索建设用地总量按规划期管控模式,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精细化管控等实施路径,由此不断健全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机制。

三是厚植城市文明沃土,擦亮魅力之城底色。这些年来超大特大城市在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充分重视软实力建设,不断加强软硬实力的统筹、协同和集成,在涵养城市文化厚度上成效尤其显著。超大特大城市注重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深度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使城市越来越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和幸福生活的乐园。超大特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不仅为城市硬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集聚要素、激发潜力、巩固优势,还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动了城市核心功能的整体提升。作为超大城市典型代表的上海,这些年来持续光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牢牢坚守“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出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出独特光彩。

四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当下,自觉将人与自然视作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超大特大城市越来越注重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承载能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超特大城市致力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的“绿色化”,并通过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城市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端、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环保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当前,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超特大城市积极探索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的有效路径,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力求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环境。

五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鉴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群)具有不同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人口特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现实程度也都有差异,多年来超大特大城市在解决好外来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等问题同时,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尽力破除市区县行政区划壁垒,不断强化统筹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和资源共享机制,力求使超大城市经济社会效率的“局部最优”,变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最优”。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超特大城市持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扎实推动更加密切和自由的要素流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区域改革举措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持续放大区域协同发展综合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者简介」徐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MIT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先后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论坛主席,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全球经济治理与产业运行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World Ethics Institute Beijing (WEIB)学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兼任《战略管理》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铁道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创新与创业教育》编委会副主任,《系统管理学报》资深编委,以及《商业评论》《新文科理论与实践》《软科学》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学术顾问等。

出版《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开发历程》(2017年度管理者必读十大经管图书)《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2017年上海书展“十大好书”)《The Belt and Road—The Global Strategy of China High-Speed Railway》(中国第十八届输出版优秀图书)《企业发展理论与成长机理》《战略联盟稳定性、破缺性与演化实证》《重混战略》《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管理科学基础探索》《与后浪说》《大学春秋》(两卷本)等20余部著作。

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战略管理》(上海市精品教材、首届国家优秀教材),21世纪MBA规划教材《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先后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6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201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栏目做主题演讲。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课题主持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工程应用集成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发性对称破缺视角下企业战略联盟的演化机制理论与实证”等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及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管理科学学报》《求是》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180余篇论文和文章,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多篇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全文转发,多篇在新华网客户端单篇浏览量高达150万+。

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数字创业与社会创业、跨文化战略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