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旅行,被中国真实且美好的面貌震撼得连连赞叹,这一度成为了西方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
但这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总能被中国的博大和发展变化震撼到的可不止是外国人,我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也总能被惊得“不识吾国”。所以有时候我也挺不能理解的,那些唱衰中国的西方政客和媒体,是怎么恬不知耻地说他们“了解中国”的?
内容来源:本文由郎言志(liusilang520)原创,作者刘斯郎。
最近,我和伙计一同驱车前往了福建闽北南平武夷山的农村,这里曾是西方媒体口中颇爱描绘的“落后的中国”,在我此前的印象里,这块地确也是那种发展落后、贫苦闭塞的老农村模样。
然而,当我们沿着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走完一圈,我们才惊奇地发现,这里早已地覆天翻——很多例如“科特派”“绿色经济”“森林生态银行”这样前沿、先进的理念和政策,在这里生根发芽,这里农村的生活环境、治理理念和基础设施,已然可以傲视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
上图:1号风景道星村路段 于崇高/图。
上图: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 孙开彦/图。
毫不夸张地说,称这里正在成为“世界级的绿色发展试验区”,一点都不为过。说实话,一旦中国人开始玩高端局,那将迸发出非同凡响的色彩。中国人已经用实践证明,原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可以创造出无限的财富。
那么,在南平武夷山的大山深处,到底藏着怎样惊艳世人的中国故事呢?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亦是金山。
我们是驱车来到的闽北武夷山区,在到达之前我脑补了无数种初见的画面,我始终认为自己将遇见的,是一个交通不算便捷、土屋错落山间、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的“大山深处”。
不过,当穿过那如密林一般的闽北隧道,走出闸口奔向山村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颠覆与震撼的。这里干净整洁的柏油村道、整齐有序的村野茶田、穿村而过的轻轨和高级公路、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院落,让人顿觉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一惊一乍”,甚至还有一种发现“桃源秘境”后的错杂百感——既想告诉世人这地方真好,又怕引来太多的镜头,扰了这里的大好时光。
上图:大山里通了“轻轨”的南源岭村。
上图:南源岭村的服务中心和乡村振兴中心。
上图: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黄村的茶山。
但很快,我们的疑虑就涌上了心头:环境这么好、基建这么好、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当地是怎么做到的呢?带着疑惑,我们寻了一位当地的向导老张。老张告诉我们,其实这里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零几年的时候,这里就禁止砍伐、开垦,很多现代工业和污染较大的农业活动被禁止,人与自然的冲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武夷山这几年,或者从整个南平来说,都在探索绿色发展的路线,现在算是把逆境扭转成了顺境,探索和落地了很多绿色发展的模式,比如适合本地的林下经济、生态银行、碳汇经济的概念都逐渐在这里得到实现。”老张说到。
见我们面露难色,似有听不懂这“高深概念”之意,老张没有着急,而是领着我们,沿着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探寻,从桐木村到大渚村、从南源岭到黄村,一点一点为我们解惑。
“比如说这林下经济,其实就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创造收益、增加收益。比如大渚村,这里发展的是林下中草药种植、林下养蜂等产业项目,而在其他的一些村子,则有竹林套种香榧树,农民收益增加10倍的成功案例。”
上图:当地在竹林和茶园里套种香榧树的现场图片。
“这边的环境保护本身还是以民为本的,早年,大概是2015年开始,这里的政府就启动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试点工作,说白了就是政府出资购买商品林,或通过租赁、生态补助的方式保护林木,既保护了环境,也保障了林农的收益······后来还搞了生态银行,这个生态银行呢,就是架构一个平台,整合大家手里的资源,让专业且有实力的机构进行管理,创造更高的收益,参与的农户和村集体等着分红就好。”
“我们前几年,还把这里的空气打包成商品,卖给国外呢!”
老张看起来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但说起自己生长的这片大山,总是骄傲地喋喋不休。而我和伙计这两个走南闯北的“见过世面的人”,则听得一愣一愣的。
老张自豪的心态我们也能感同身受,当地政府的确做得很用心,就比如在武夷山溜达间隙,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居然还找了技术人员,专门开发了方便外地来客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小程序’,在上面不仅有导航地图,还有各个景点、官方甄选的住宿、餐馆指引,也有就医应急指南等等,很多东西都数字化、智能化,真的很用心。怎么说呢,当地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绿色发展,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上图:当地政府为沿线村镇观光服务开发的配套小程序“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
不得不承认,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沿线,我们确确实实看见绿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子。一时之间,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不够了解这个国家——中国,你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传奇,等着被人发现?
上图:1号风景道燕子窠路段 于崇高/图。
二、科学助力农业发展,科研成果助力振兴。
在武夷山兜转期间,我们还学到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词:科特派。所谓科特派,全称是“科技特派员”,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到地方的、能帮助农民的、拥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
通俗地说就是,让人才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在早前一段已发表的感言里,我是这么描绘闽北这片大山的:农业科研所、科技特派员遍布大山,密林里走着走着就有一个研究小院,在山林爬着爬着,就有农业专家和科研团队。这些做知识的人在田间地头研究“怎么让老百姓发家致富”。而一些驻村干部,基层人员,则忙前忙后,负责把科研项目落地、组织村民奔富。
我的这段话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不是因为我写得有多深刻,而是因为这是我真实的见闻,也是中国很多农村正在上演的画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黄村的见闻。
驱车驶入黄村的时候,这里整洁的环境、现代化的设施、家家户户院里的小汽车、随处可见的村民、连通农家小别墅的青石板路都颇为引人注意。很显然,这里的人口不少,充满了生气。
上图:黄村的航拍图与村道风景。
上图:黄村停着小汽车的农家院。
上图:铺着石板的黄村村内小道。
黄村的主村道旁,有一个醒目的活动基地——茗川世府合作社。
初见的时候,它像个颇有传统特色的村委院落,但细细一看确实是个村集体合作社。我对此颇感兴趣,因为于我而言,“合作社”是个久远的词汇,我打小的记忆里,这个词只在书本上和父母的口中听过。
走进合作社,一个热情洋溢的大叔便上前迎接。经过交流我们得知,这里是展示黄村致富之路与科特派经验的综合展览处,而老先生,则是一路推动科特派助力农业发展的“老前辈”,也是黄村致富路上的见证者。
“你看啊,我们村里有很多的科特派,就是这些科特派来了之后,给我们提供了技术知识,帮我们培育新的品种、教我们提高产量和质量,推动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村还有外籍的科特派呢·······”
“我们这个合作社,是村集体的,在科特派的指导下,这几年收益都不错,这些收益都归村民。”
“在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我们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整个村子年人均收入在五到七万,有一些村民自主创业的,甚至更多,所以这些年村里把自家农房改建成小别墅的也越来越多,生活好太多了。村里现在户籍人口3000人左右,以前人口外流很多,现在户籍人口都回来了,而且农忙时,加上外来人口,有近8000多人呢。”
上图:节庆期间,黄村人声鼎沸。
老村支书滔滔不绝地讲着他们与科特派的故事,而一旁合作社里,则坐着几个年轻人。我们上前一问才知道,他们是返乡的大学生。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回到农村,几个年轻的返乡大学生笑着说:村里多安逸呀,家门口工作挺好的!
说实话,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也想在这里住下来,怪羡慕这里“山好水好生活好”的状态。
沿着武夷山1号风景道,一路上都都能看到科特派的影子,鲍兴禄、廖红、刘国英等优秀的科特派名字,也被当地人频频提及。不得不说,“科特派”这个多数人感到陌生的群体,似乎已经在武夷山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了这片山林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上图:在科特派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开始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上图:科技特派员鲍兴禄在田地里指导农民种植。
我们从科特派制度中可以看到,中国式扶贫与西方式扶贫存在的本质区别是:中国不做西方那种短暂的形式主义扶贫,中国做的是把这顶尖的科学资源用到了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回馈给群众,带着群众脱贫攻坚后,还得带着群众奔富。
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国式浪漫的典型表现。
三、文化振兴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融于天地。
我喜欢驱车行在武夷的山水间,特别是沿着1号风景道看尽这世间恬静——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那种全身心放松的、穿梭在庇荫山野、沉浸在四溢茶香、迷醉在花香鸟语、飘飘然于天地间的感觉,是超然脱俗的。我行走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也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得不说,武夷这片山水,好得令人妒忌。这世上,该是无几处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上图:1号风景道沿线景点月亮湾 孙开彦/图。
上图:1号风景道五夫镇航拍图。
而除了山水怡人、政策暖人外,沿着武夷1号风景道探寻,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层面的中国魅力:文化之韵。
当中国的很多农村开始振兴,那走的就是高端局——那些动辄百年、千年的遗迹,那些沿袭世代的传说、那些亘古绵长的历史、那些传承千年的精神,在复兴的大潮中都活了过来。这,应该就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底气——源自文化的血脉膨胀。
武夷这地,也有这样的底气。武夷武夷,可不止是山水奇迹,还是文化圣地,因此,它也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
而今天的我们,赶上了乡村振兴的浪潮,可以沿着风景绝佳的1号风景道,尽染武夷文风——在朱熹故里五夫镇,聆听古镇街巷里回荡的理学书声;在山水回转的九曲溪边,看日晒千古的诗文;在考亭书院的书堂里,越回八百年听朱子讲学;在宋慈纪念馆的哲思传承中,品悟人间正道;在千年古刹圣迹寺,舒心祈愿家和国泰;在每一处清风徐过之处,听武夷岩茶源远流长的传承故事······
上图:朱熹故里五夫镇掠影。
上图:闽北“茶马古道”源头下梅村。
上图:九曲溪边朱子园,朱熹讲学旧址之一。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习文不止于书中,也在武夷的山水间。
一旦深厚的文脉开始苏醒,中国人博大精深的文韵就将迸发,舒展于山水,又融于天地,一草一木彷如都有了神,微风细雨拂面,都像是天地共情。
我亲眼所见的是,在武夷山区的这些看似被外界遗落的村子里,百年传承、千年沿袭的故事比比皆是,“有文化、懂文化、传承文化”的理念在这里燃起了四射火光。藏在这里的文化脉络,藏在中国古村古镇里的精气神,随着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终将点亮世界——这种古韵的烂漫,这种深邃的传承,独属于中国,却能照亮世界。
写在最后:这样的中国农村,怎能不叫人向往!
康庄大道越铺越大,有空就来武夷溜达。真的很推荐大家能亲自来看看——沿着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的1号风景道探寻,你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中国式美政的浪漫、中国式科技兴国的典例、中国式绿色发展的成果、中国式共同奔富的美好画卷、中国式文脉传承的魅力。中国之道,集此一身。
览一遍闽北山水,尽品中国复兴之道,看大好山河,也悟何以为“大国之治,长久之治”,亦能品误“茶意人生”。而后,你会和我一样顿悟:中国的脱贫模式、致富模式,的确是脚踏实地的,是不同于西方那种形式主义的。中国之道,哪怕是落在山野乡间,也是世界级的领先之道。
当然,我们沿着武夷山1号风景道看到的“南平模式”“武夷山模式”在中国也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也并不能说这种模式是完美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事物本身,都是有多面性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如今的中国,还有不少农村并不发达,也还有风沙漫天的贫弱之地。所以,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仍需砥砺。就像朱子所言——“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该是我们日后的行事心境。
不过话说回来,一直进步、一直自我超越,这应该就是最好的状态。
乡村振兴有你有我,中国之道恢弘壮阔;大好光景都别遗落,好山好水闲情坐坐;此生无悔种花家过,来世还结种花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