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要替王莽洗白,人家“加九锡”,称“宰衡”、“摄皇帝”、“假皇帝”,但都没有篡代的野心,而那些高喊“王莽篡汉”的人步子迈得可比他大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莽没有野心?请别急着拍砖,且听我细细掰扯那段历史。

王莽创造的“历史第一”太多了,以上四个称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后三者没第二个人用过,绝迹了。

先说“加九锡”。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以富平侯张纯为首,汇集九百零二名公卿大夫、博士、列侯、议郎等,搞了个联名上疏,说王莽德比伊周,应该给他加九锡。

“锡”通“赐”,就是天子赏赐给臣子的九种器物,包括: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玩意儿有什么意义呢?意义老深了,它代表“九德”,即九种最高的德行,也代表“九命”,即天子对臣下最高的九种赏赐。

不过,历史上即便周公,也仅获得了“八命”,从来就没有人获得“九命”,王莽的“加九锡”开创了历史,也被后人纷纷效仿。

再说“宰衡”。

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老天给大汉帝国降下“祥瑞”,有个叫王嬿的女孩儿“有子孙瑞”。所谓“有子孙瑞”就是指王嬿来月事了,成年了,可以生孩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呃……什么鬼?这种屁事也叫“祥瑞”?对一般女孩儿来说当然不算事,问题是王嬿身份不一般,她是王莽的女儿,还是汉平帝的皇后,大汉帝国的国母。

大汉连续两位皇帝汉成帝、汉哀帝都绝嗣,你说王嬿“那事儿”是不是值得普天同庆?王莽得到消息高兴得差点飞起来,他下令,将新修筑的从长安到汉中的栈道取名为“子午道”,以示纪念。

面对老天送来的贺礼,大臣们也开始发狂:安汉公(王莽)真是我大汉的拯救者、德比周公的自古第一圣贤啊,咱得给他加尊号。

孔夫子不是说了嘛,名正则言顺,咱不能委屈了安汉公,既然他是“空前圣贤”,那就得给他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于是大臣们绞尽脑汁,结合历史上的两位圣贤,周公的“太宰”和伊尹的“阿衡”,创造了“宰衡”的称谓授予王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摄皇帝”。

元始五年(公元5年)底,王莽获得了第三个开历史先河的称号——摄皇帝。

虽然前面有个限制性修饰,但毕竟用了“皇帝”,如此操作置汉平帝于何地?原来,王莽才为女儿的祥瑞高兴了几个月,女婿“跑了”,13岁的汉平帝驾崩了!

大汉连续三任皇帝都绝嗣,臣民们一片惶恐,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大汉怕是“天命已绝”。

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大臣们集体商议,并呈报太皇太后王政君同意,让王莽以“摄皇帝”的称号暂行皇帝的权力,年号也更改为“居摄”。

所谓“摄皇帝”,相当于后来的“摄政王”,只是他叫“摄政皇”,身份其实是“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假皇帝”。

居摄元年(公元6年)五月,王莽再次获得一个新的称号——假皇帝。

“假”不是“非真”的意思,而是“借”,意思“借用皇帝称号”。它跟“摄皇帝”不同,“摄皇帝”是以臣子身份代行皇权,“假皇帝”其实就是皇帝,只不过属于“临时租借”,“有效期”满了要归还。

还存在“有效期”?当然。彼时朝廷立了新太子,那就是1岁的孺子婴。由于太子年幼,如果他登基,王政君就得抱着他临朝,这对八旬老人来说实在是个折磨。

反正朝廷大权都已经交给了王莽,莫不如让太子暂缓登基,将皇权“借给”王莽,等过几年小家伙坐得住龙椅了再还回来。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王莽有借无还,两年半后,王莽撕毁协议,龙椅成了王家的宝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聪明的后人们都看清楚了,所谓的加九锡、宰衡、摄皇帝、假皇帝,原来都是王莽的“切香肠”手法,篡国大盗的阴谋而已。

那些野心家们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王巨君你太高了,拉周公为你站台,用道德给自己拉选票,用称号悄悄挪屁股,作业拿过来,咱照抄。

于是从曹操开始,“加九锡”就成了权臣改朝换代的标配,谁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都装聋作哑。可奇怪的是,宰衡、摄皇帝、假皇帝这些步骤竟然被省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王莽的“香肠切得太细”,底裤都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