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何搞出了“千分制”考评?

碧翰烽/文

前些年,有个乡镇的新媒体发了一篇报道,说是为了迎接上级某某检查,组织乡村两级干部日夜加班加点,终于做好了一切准备,包括现场、人员、资料等等准备,尤其是拍下的一张照片令人感慨,照片上显示的是一个会议室,长长的会议桌上摆放着满满的台账资料。

按照基层干部的话说,迎检就靠这些满满的资料了。一分一分的检查,靠着一份一份的资料。

稍稍想一想有的地方和单位推出的“千分制”考评,需要靠多少的台账资料来迎检?

近来,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公布了一些典型案例。这其中有不少地方或单位就是搞“千分制”考评。

比如某单位开展“千分制”考评,设置了7个板块,每个板块考评细则总分值均为1000分,要求基层完善档案资料。还有的地方搞出了“千分制”甚至“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体系。

说实话,真的很佩服这些地方和单位,切实都是些高手,竟然能够想得出如此繁杂的“千分制”指标内容。

不过,从我们自小就开始的应试教育说起,想想原来的考试试卷,是多么的简单,最为明显的就是刚刚恢复高考的试卷,就是几道题目。而现在的各类考试就不一样了,无论是题量,还是题的难度,都非同一般。

如果说我们是考试大国,一点也不夸张。除了读书之外,参加工作之后,依然面临不少考试。有的理论学习教育,也往往有考试内容。

而在工作方面面临的考试,就是每年都有的各种考核考评。这是导致基层负担加重的重中之重。

“千分制”考评的出笼,正是基层负担的最真实写照,不符合基层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常识,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缺乏基本的担当作为。

一是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面,基层难有相应的能力水平;二是从形式主义的台账资料方面,耗费了基层大量的时间精力;三是从检查的问题导向方面,基层难有应对招架之力。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和单位搞出了“千分制”考评?这里面反映了一些什么问题?

首先,机构部门单位过多,如果每个部门单位都要对基层进行工作考核,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标,部门单位多了,指标体系自然就庞大了。

所以,需要搞清楚,哪些部门单位的工作不能考核到基层?至少有一个标准,如果到基层没有相应配套的人财物职权资源和法律依据,就不应该进行考核。但现实当中,有的部门单位借助考核体系,加塞“私货”较为突出。

其次,有的检查过度的找茬思维,并不符合科学的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鸡蛋里挑骨头,就不是问题导向了。像有的检查盯着几个资料台账方面的鸡毛蒜皮,就值得商榷了。因此,有的把考核体系制定得越繁杂,就越可以方便找茬。

还有,有的教条式的考核内容和检查方式,也是导致“千分制”考评出笼的因素之一。有的检查过度教条化,完全对照一条条僵硬的指标内容,机械地查看是否合乎要求,完全不考虑基层现实状况。有时候,同样一个指标内容,几个不同的检查组还出现矛盾冲突,让基层哭笑不得,又不能争辩。这里面的教条机械化越重,反而加剧了指标体系的更加细化,内容当然更加膨胀。

实际上,我们需要明确考评的基本目的,应该不是为了把基层考“倒”,而是为了促进基层完成任务、完成目标,这个目标任务应该有个基本的标准,应该让基层能够得满分,而不是设置繁杂和不切实际的指标来为难基层。

这不是高考的选拔,不一定非得要排个名次出来。就像安全生产工作,只要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大家都是先进,难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