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中原大地,已是红旗漫卷,一派生机勃勃。可上海滩却是一片祸乱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上海临危育奇,旧弊遗毒仍在

岁月静好,从不曾想。偌大国际都市,怎地落得如此田地?原来自军事内乱接踵而至,北方煤炭供应骤然中断,缺柴少薪,成了这座繁华都市最紧迫的燃眉之急。

蒋家王朝已成孤城寡守,加之腐朽无能,连那疏解燃眉之策亦无半点主张。最先闹哄的,自然是上海的那些奸商和黑吃黑分子。他们从一开始就做足了准备,将煤储囤积居奇,大赚黑心钱。民间窃窃私语,大有城中泼天的意思。

粮食奸商、青帮头子杜月笙,就是上海滩最大的渔翁得利分子。凭着多年在上海滩大肆敛财,他已在同道中小有权势。杜月笙自然也积压着不少煤炭,更对中共十分忌惮。他暗暗担心中共渡江破敌后,自己必遭重创。

危机之中育福祥。杜月笙似乎也认识到,西北土皇帝的覆亡已是迟早。与其待在上海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不如趁早投奔新朝,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这个狡诈的奸商,在看似替上海市民做主的幌子下,暗中与另一位上海名流魏文瀚教授商议对策。

魏文瀚是久居上海滩的大律师,其见识自不在话下。此刻上海乱象丛生,他也忧心忡忡。两人商议后,决定借此机会与中共新政权搭上线,以求饶生。于是便借助"救市"之名,通过电报向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一个看似无害的请求。

二、杜月笙暗中运作,请求划时代

谋昔之算,不外乎权钱二字。杜月笙自知地位尴尬,权势摇摇欲坠,哪怕与中共勾连也在所不惜。于是他暗中联络上海滩旧日盘踞的同党魏文瀚,与之彼此勾心斗角。

魏文瀚乃滩上有名的大律师,素来是个精于权谋的主儿。虽隐居多年,却对时局始终了然于心。此时国共内战已到决战階段,谁掌大权已了然可知。作为一个精于算计的老奸巨滑,魏文瀚自然也瞄准了共产党这个必然的新贵。

两人狼狈为奸,暗通款曲。首先便是编造"救市"的大义名分,以求博取共产党新政权的同情。于是两人联名向毛泽东打出电文,其中内容是:"请允许上海驳船北上,用面粉和华北的煤炭互换,以解燃眉之忧。"

表面上看,这无疑是一个"以民为本"的合理请求。然则其中的算盘,却是要将中共裹挟于其中,以求在新朝中博得一席之地。再者,杜月笙等人自知靠囤积的煤炭已然不够,必须从华北运来更多煤炭,以维持高价倒卖的独霸地位。

然则此计毕竟有些天真了。中共自有自己的考量,岂是这等小人物便可左右?但当时的形势,也确实需要斟酌一二。所谓"民心可用,水可载舟",中共自然不会拘泥于旧习,也难免作出一些权衡利弊的妥协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毛泽东远见卓识,举措惠及民生

风云变幻,就在转瞬之间。一纸电文至毛泽东案头,老革命家对上海形势了然于心。他深知,国共决战在即,倘若上海陷入一团糟,必将影响接管工作。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自有过人之处。他高瞻远瞩,洞悉上海燃眉之急,根本出于统治阶级的暴政。国民党腐朽无能,连基本民生都无法兼顾,这正是他们注定会被人民所不容的根源所在。

故而,毛主席一反常态,没有对上海商贾的请求加以置评。相反,他以通情达理的态度回复道:"恢复华北和上海间的航运,以利于生产之发展,极为必要。大上海、唐山两轮北驶,并派员至华北接洽,极表欢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央随即传达指示,要求华北各地方政权,协助上海船只前来运煤。与此同时,毛主席更是要求恢复上海与北方的电讯、邮政、银行往来,确保物资运输畅通无阻。

举措之当断然,彰显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远见卓识。一方面,他为上海市民考虑,在关键时刻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亦为接管上海后的稳定运作铺平道路。

及至双方努力,不久便见成效。上海轮船运来30余万吨面粉,换取10万吨开滦煤炭,顺利运回上海。即便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为上海百姓送去了一缕春的气息。

四、两党权衡利弊,双赢破局生机

此时正值1949年春,国共内战已进入决战阶段。尽管胜负已几乎已现雏形,但接管大城市绝非易事。毛泽东慧眼识珠,意识到上海局势的特殊性。

一旦渡江战役开打,上海必将陷入巨大动荡。届时若是两军激战,断绝了煤炭等物资供给,将给上海带来无穷祸患。届时接管工作无疑将事倍功半,对双方都将造成极大损失。

面对杜月笙等上海名流的请求,毛泽东深知其中利害关系。那些奸商望着的只是自身利益,而非真正为民计。但他也认识到,抓住这一契机,便可在双方夹缝中打开一个出路。

于是他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最终作出了妥协的决定。一方面,为上海人民解决了生活燃眉;另一方面,也为日后顺利接管上海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双赢之计。

随着毛主席一纸电令传下,双方行动自然迅速展开。蒋介石当然也意识到此事关乎重大,只得勉为其难地同意上海船只北上码头。与此同时,中共亦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华北,为物资运输开绿色通道。

就这般,一股暖流便随着双方努力注入上海大地。煤炭物资源源运抵,将整座城市渐渐拉回生机勃勃的轨道。人们不禁感慨,竟是一纸电文,化解了燃眉之急,惹来一片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春风渐暖人间,共赢造就新生机

大地初春,寒冰渐消。上海渐渐摆脱了那股凄冷肃杀的氛围,重焕生机。这一切,皆因中共及时出手相救,使这座城市免遭战火蹂躏。

双方携手合作,物资运输终于恢复正常。上海轮船陆续开往中原,换取大量煤炭和粮食源源运回。历经数月,上海终于走出寒冬,迎来久违的暖阳。

街头巷尾,百姓们再也不必为柴米油盐而忧心忡忡。家家户户,火炉复燃,餐风饮露自在。茶楼酒肆,生意红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久经战火蹂躏的这座城市,终于重拾了些许昔日的繁华。

消息传开,人们自然对中共新政权另眼相看。杜月笙等投机分子也意识到,与中共搭上线是明智之举。功利心切,他们自然将效忠新朝作为当务之急。

毛泽东慈眉善目,接纳了这些投诚者。既往不咎,但断然不允许卷土重来。于是这些人很快便在新中国政府部门安了家,施展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权力更迭,井水不犯河水,他们也只得乖乖就范。

趁此良机,中共工作人员也纷至沓来,着手接管各行各业。举目四望,焕然一新的上海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座城市虽有旧时风云,却已然重焕青春活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新旧交替,正是生生不息的写照。只要把握良机,就定能在革新中开创新生。中共及时出手,使上海免遭浩劫,这正是举世罕见的大智慧。一纸电文间,救回了整座城市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