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原标题:为过去24年垃圾填埋画上句号,一座“垃圾山”的蝶变转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骁 王晓颖

江西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站在120米高的观景平台往下眺望,开阔的空地上,满眼的绿色蔓延开来。这是一个巨型山坡,山坡上覆满绿布。“我们眼前的绿布是防渗覆膜,在这底下填埋的是南昌过去24年来的生活垃圾。”讲解员向记者介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现状(王晓颖 摄)

这座山坡的前身是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这曾是南昌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所。截至2021年封场前,这里填埋了约1700万吨的生活垃圾。数以万计的生活垃圾每天被送往这里,臭气熏天、滋生蚊蝇。

“传统填埋垃圾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气和水。”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西鼎元生态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威解释道,传统敞开式垃圾填埋,除了产生异味臭气,雨水进入垃圾后,渗滤液外溢还会污染周边河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2017年至2021年,周边群众年均投诉1000余件,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以来,麦园环境治理被中央环保组列为重点环保问题,纳入整改清单。

为打赢麦园环境治理攻坚战,南昌市委、市政府决定提前对垃圾填埋库区进行终期封场,累计投入约35亿元,打造南昌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手抓系统治污,一手抓转型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

据现场讲解员介绍,终期封场工程就是对原先的垃圾填埋库区表面进行覆土覆膜、雨水倒排、渗滤液倒排,以及沼气收集处理。库区垃圾发酵后会产生沼气,通过管道被输送到沼气发电厂,年平均发电0.438亿度电,相当于约4.6万户居民的一年的生活用电。

“我家距离这里2公里,以前到了夏天,打开窗户屋里都是臭味。自从这里封场以后,基本就闻不到异味了。附近还种了绿植,我们偶尔还会带孩子来这里逛逛。”南昌经开区蛟桥街道知爱社区居民阴佑聪告诉记者。

随着垃圾堆体覆土覆膜,南昌过去24年的生活垃圾填埋画上句号。过去“垃圾成山”得到治理,新的生活垃圾又何去何从?

在麦园焚烧发电厂,每天早上5点半到下午7点,400多趟均载8吨的垃圾车循环往复,成千上万的生活垃圾被送至卸料大厅,随后进入垃圾仓发酵,等待焚烧。记者来到垃圾仓控制室,透过玻璃窗往下看,五颜六色的垃圾聚集成海,仓顶上有三个酷似“娃娃机”抓夹的垃圾吊,一次能抓起约8吨的垃圾。操作员们熟练地操纵着机器,将垃圾送进炉膛焚烧。墙上的监测画面上跳跃着熊熊火焰,垃圾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发电机组中转化为电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垃圾仓内,成千上万的生活垃圾等待发酵焚烧(陈骁 摄)

“我们一天的发电量大概是140万度,除去自身的产业用电,约有120度输送给当地居民,可以解决经开区12万户居民一天的生活用电。”江西洪城康恒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龚宇亮告诉记者,针对群众最关心的清洁焚烧问题,焚烧发电厂采用高标准的烟气处理设备,处理后的烟气优于国标,达到欧盟2010标准。

南昌曾遭受“垃圾围城”之痛,而现在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4800吨/日,实现城市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和“零填埋”。自2022年以来,群众投诉基本实现“归零”,麦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赢得周边群众认可。“垃圾山”从“污点”变“亮点”,实现蝶变升级是南昌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的一次生动实践。

未来,南昌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核心原则,将麦园打造成具有南昌特色的全国一流的集固废处置、环卫科技研发、环保科教功能于一体的生态花园式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打造低碳城市,实现“双碳”目标增添新动能。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