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提醒过青年,少看中国书,多看全世界的书;各种书都要看,不拘泥于文学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20来岁的时候,不太理解鲁迅的意思,甚至觉得他有一点偏狭。因为在我们正常认知中,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怎么能建议不看中国书呢?

后来随着我视野逐渐开阔,终于有能力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反观中国文化,才真正明白鲁迅的意思。

首先,鲁迅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青年,也就是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塑造之中的人;其次,鲁迅所说的少看中国书,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只有机会看中国书。

鲁迅时代的中国书,大部分都是所谓的古代经典,其实主要是用来宣传三纲五常、忠孝之类的价值观,只看这种书,脑袋肯定是会被驯化成奴才的。

时至今日,我认为看多元化的书仍然有必要,但中国书作为阅读之一部分,肯定也是没问题的。因此这个话题可以稍微缩小一下,不如谈谈为什么要少看中国的历史书。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就很爱看中国历史。因为中国历史够长,事情发生太多太多,也有很多值得当下借鉴的东西。

就像隋唐时代的起义,其中关于动荡时代的个人命运、英雄的发迹历程、重大选择面前的审时度势,对青年来说就有很多的启悟。

明史中的官场斗争、君臣博弈、国家改革,带来的启迪就更多了。

但我越是看更多中国历史,就越发现自己变了——我的价值观在逐渐“社会达尔文主义”化。在某一天我终于惊觉到这一点,并开始反思。

我发现自己的很多行为,已经越来越被中国历史书中的价值观所塑造。

总结一下大概就是:个人角度,热衷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热衷于“谋略”、“道”之类的概念;国家角度,只关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对立、二元融合。

我发现,只看中国书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价值观和视角的单一化。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极其单调的。

中国历史,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投射;因此,中国历史也是极其单调的。

可能会有人不服:中国历史怎么能被说单调呢?有那么多的王朝、那么纷繁的人物、那么复杂的冲突……

但繁杂的中国历史总结起来,只用八个字就能概括:王朝更迭、谄媚权力。

所谓精彩历史,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血流漂杵的王朝更名;所谓谋略,也不过是绞尽脑汁谄媚帝王权力的奴才们,在勾心斗角。

真正的制度性改变、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演化,基本没有。

从个人角度来说,除了能学到你死我活的人与人竞争,也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外,并不能提供更多的现代性价值观,例如公正、正义、权力制衡、社会博弈,等等。

所以从秦汉到清朝,中国历史只不过是在不断地复制粘贴、自我循环。

可能有人会说,难道外国历史不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就像塑造了今日之西方世界的罗马,光是围绕共和还是帝制的斗争,就已经足够波澜壮阔了。为什么西方人总在讲凯撒与元老院的斗争?因为这一斗争极其深刻地塑造了今日世界之思维,也是人类走出奴役时代的根基。

但这种博弈在中国历史上,是空白的。

当然,也不能说中国没有权力博弈,像汉代的相权与皇权之争、明代的皇权与内阁之争。但中国的权力博弈和西方完全是两个概念:中国始终是围绕着君王的绝对权力,只不过进行一些绝对皇权内的微调,臣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皇帝的绝对附庸,君臣二元结构是不变的。

而西方则始终在进行多层次的博弈。罗马已经有过彻底共和的实验,尽管后来恢复了皇权,但“君臣”二元结构仍然十分脆弱;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也有着王权、神权、商会、行会、工匠联盟等不同权力重心的博弈。

这是这些博弈,让人类逐渐走出了阶级的奴役、权力的绝对控制,走向了人人平等、社会公正、法治权威等现代社会的框架。

正是中西方历史的本质不同,看中西方的历史书,也就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看西方历史书,谋略的地位下降了,重点在于生产力演变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之变迁。随着权力重心的转移,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彻底的变革。

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西方殖民史所带来的全球社会结构演进。在这里殖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贬义词,而是全球化趋势下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重塑。

但中国历史书,就只是中国“君臣”结构之下、“家国”结构之下的不断复述。

就像宋以后的文官集团,所谓博弈也不过是在皇帝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进行一些利益的再分配;对外,则是不断循环的“民族屈辱叙事”,岳飞和秦桧这种故事就是中国人对外想象力的天花板。

像欧洲史中的这些例子:维京人“侵略”并融合、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文明;阿拉伯文明强力塑造了欧洲古代文明;“共和”的影子怎样从希腊、罗马,回响到光荣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中产阶级崛起,又怎样塑造了现代世界……这些涉及政治深层次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中是没有的。

至于王朝循环,就更像是一种持续千年的耻辱:循环了无数遍,中国人的想象力还是只有“谁来做皇帝”这一个选项。

我想,这就是青年人要少读中国历史的原因——当你不知不觉被这种单一的历史观塑造出价值观之后,你也将会变成一个只会追逐权力、或者只会向权力服从的动物。

而现代文明的公正、公义,就不再能进入你的脑袋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