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最近七八年全球的舆论生态,可以说是1970年代中期半世纪以来最糟糕的一段时期。在90年代或者21世纪初,人类自己以为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可以避免非理性极端主义的泛滥,但是我们发现那时候的知识阶层过于自信了。没想到大致以2015年为界,全球范围内,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保守主义、反理性主义、极端主义都是愈演愈烈,乃至已经盖过了理性声音。
这个极端主义思潮的变化背后是有复杂的原因的,比如过去三十年的全球化、市场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最大规模重塑了人类的利益分配,从而带来国家间、宗教间、民族间、阶级间的新旧利益冲突,以及各自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间的对峙。当然移动互联网及其创造的商业模式的兴起,从而产生的对社会舆论生态的重塑,也是重大诱因。
在纸媒时代,乃至在PC端互联网时代。我们社会的信息生产权是掌握在职业媒体人以及知识分子手中的,这保证了信息的相对真实性,以及价值的相对温和性、中立性。尽管很多国家会有新闻管制,但是他们的媒体顶多是选择性发布信息,而很少去像自媒体博主那样随意捏造信息,毕竟他们还是要维护一国思想生态之平衡和宣传的信誉度。
那个时候媒体承担的社会角色也比较单一,传媒只承担了社会运转中的一小部分功能,它与生产、商业是相对分离的,尤其是它顶多为商业提供广告服务,而不是商业活动的载体。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这一切。 首先来说,信息生产权从职业媒体人、知识分子转到普罗大众。过去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是极少数专业人士的事情,可是今天我们乡下在农田劳动的老舅,街头卖菜的大妈也都当起来博主来。这里有个数据,传统传媒时代,全国大致有电视广播机构2500余家、报纸1700余份、期刊10000余份,不过期刊里面大量是学术杂志,各类新闻媒体加起来不过五六千家,而现在自媒体主体,光活跃的公众号就2400多万,更不用说抖快B还有好几亿更活跃的视频老铁了。
并且那些来自社会基层的博主内容流量远远高于专业博主。这是互联网受众群体的文化结构决定的,也是由人性决定的,人们认知倾向于简单化归因、二元对立、极端化,人们喜欢接受那些听起来很爽、很解气或很愤怒的东西。看北京大学的教授给你一五一十讲俄乌战争、中日关系,哪有听出租车大爷聊时事过瘾?现在就连高级知识分子都被价值之上的谣言小卡片或“爽文”屏蔽了信息,更何况普通受众了!
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生产 去中心化、去建制化,不可否认这具有进步性,普罗大众开始掌握信息话语权和表达权,但是人类很多领域的运转是讲究专业性的,比如政治、经济、医学等,外行取代内行、占据话语中心,最后社会会失序,人类会反受其害。
其次,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经济运行规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等于一切, 媒体几乎成了我们所有一切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承载体,生产、消费、社交、金融、物资流通等都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平台,只要你获取了用户群和信息流,就等于掌握了最关键的商业资源。所以,媒体的价值和信息变现的能力,被急剧放大了。
这种商业法则和信息生产模式的改变产生的融合效应就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为了流量的需求,也就是为了商业变现的目的,利用所谓“算法规则”,主动推送那些吸引眼球的,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劣质化、极端化信息。这些信息笔者分为四类: 第一是谣言流量,第二是庸俗搞笑流量,第三是贩卖焦虑流量,第四是仇恨流量。
笔者对短视频生态了解不深,但是根据“新榜”对每日公众号上10万+话题的统计,那些社会和政治话题流量最高的,显然都是那些贩卖仇恨或“吓尿体”、“震惊体”居多。人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取决于算法的投喂,越来越段子化、谣言化、情绪化,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以我们对刚刚逝去不久的中国纸媒时代和PC互联网时代的记忆来看,那时候的媒体总体保持的是一种向上求真姿态。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多优质的电视栏目、报纸、刊物,乃至互联网新闻频道,比如央视的《新闻调查》、《对话》,市场化媒体《财经》、《经济观察报》,腾讯网的《大家》、《今日话题》等等。媒体是一个充满温情、理性、深度思考的地方。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自从移动互联网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后,我们整个社会信息质量迅速下降,社会价值也越来越撕裂,社会情绪越来越暴戾化、对峙化。在国外表现就是特朗普为代表的激进右翼政客的崛起,他们绕过过去“建制化媒体”,直接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动员;在国内的表现就是大量那些处于边缘角落的低学历、非专业、反理性、反人道的“言论领袖”的崛起。
这其中直接危害性最大,最值得警惕的是仇恨流量,虽然仇恨是人类社会中天然存在的一种情绪元素,但任由它发酵,会毁坏一个社会的平衡和繁荣。当然,互联网平台上流行的仇恨,不仅仅包括煽动对外部世界的民族仇恨,还有煽动的对内的各种仇恨,比如:
对某些阶层的仇恨。最典型的是对民营企业家阶层的仇恨,把社会不公平等责任完全归咎为企业家,归咎为企业资本。
地域、民族、宗教仇恨。利用刻板印象,编造信息刻意丑化某一地域人群,进而对其进行各种权利歧视;以及无限放大对一些少数民族和宗教与汉族文化差异性,贴上各种阴谋论标签。
价值观仇恨。主要是对主张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开放等价值观的知识分子、媒体、法律阶层的仇恨,不分青红皂白就扣上“汉奸”、“第五纵队”的帽子(当然很多以“自由派”自居的人,也乐于给别人扣“极左”、“义和团”之类的帽子,进行人格、道德全面否定,不过此类人主张尊重人权、不主张进行人身迫害)。
而仇恨流量的最终结果是诉诸暴力和肉体消灭。近两年涌现出几位知名度很高的自媒体博主,竟然堂而皇之主张处决汉奸(或者主张为了消灭某个假象敌,不惜死个1亿人口),关键“汉奸”是一个很弹性模糊的文化词汇,而不是 法律词汇,他们可以随意定义你是汉奸,所以就可以汉奸罪处决任何人。这种言论却从来得不到制裁,反而很多人理性讨论一些话题心惊胆战,今天被禁言,明天被删帖。
这种言论以及背后价值流行下去,只能会造成未来一旦经济情况不好,很可能出现流血暴力。所以,笔者又称之为 “人血流量”。而且这种暴力一定是无序的,会不断发明新的敌人,将攻击范围无限扩大化,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受害者,如果觉得我是危言耸听或胡说八道,建议好好读读20世纪的世界史,你会发现无数个经典素材。
因此,现在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发了公告,给与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的的博主给予处分,体现了他们的社会担当,这是互联网言论管理的一次巨大进步,如果让说真话的人心惊胆战,让造谣、制造仇恨的人躺着赚钱,那这个舆论场太不正常了,这个社会太没有希望了。
但是笔者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就内容上讲,不仅要严厉制裁那些宣传对外仇恨,还要制裁那些煽动我们中国社会社会内部仇恨对立的。 往往一个社会仇外情绪,受制于国际较量,最后很难成气候,伤害不了几个外国人;但是对内部自己人的仇恨,却很可容易造成骇人听闻的悲剧。
我们也希望不仅仅网易、腾讯要行动,其他平台,尤其是视频平台更要有切实的行动,不仅是发个公告而已。毕竟现在信息流中,视频的比重远远大于文字,这方面视频平台的责任更大。
笔者最后要说的是,现在互联网平台规模都很大了,资金实力都很雄厚了,几个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是全球500强或者排名前20的独角兽。这些企业应该学习借鉴一下谷歌、微软此类国际同行,学会靠真正解决人类的难题,创造技术核心竞争力赚钱,而不是无限延续单纯靠流量赚钱的“粗放”模式。
如果在这种模式已经显露出巨大社会危险性的时候,依然无动于衷、置身其外,不仅丧失了一个科技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亵渎了科技本身的价值,他们自身最终也会遭到极端主义思潮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