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岐黄之术,共赏中医药之美。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生命线》栏目推出的五集系列节目《岐黄中国》7月1日起开播,节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作为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等10余位权威专家作为特约嘉宾,共同讲述中医药在历经千年沧桑却依旧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岐黄中国》第一集:本草

中医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作为中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在维护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中药为何能够传承千年而不断,现代中药又该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体系,继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呢?本集王琦院士将为您讲述中医中药的神奇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岐黄中国》五集系列节目开播

系列节目《岐黄中国》介绍

本草,聚天地之灵气。

良方,纳古今之智慧。

银针,藏华夏之深蕴。

《岐黄中国》通过“本草”“针灸”“方剂”“节气”“体质”五个维度,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传递着古人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经如画 本草如歌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都反映出中药诞生的最初方式。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中便发现某些动、植物在食用后能够减轻或消除病痛,于是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探索,经过世代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后,逐渐获得了鉴别这些动植物作为药的知识和能力。秦汉时期,有一批医学家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记载,形成了专著,这就是《神农本草经》。这是现存第一部记载药物的专书,也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讲人王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制药工程专家肖伟、歧黄学者(全国名中医)郑玉玲、河南中医药大学副院长董诚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带头人张振凌等专家一起讲述了中医药的发展进程、中药炮制、种植、制药以及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一根植物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种植产地、不同的采摘时期、不同的炮制方法,也能让中药的性质获得改变,这就是中药的生命维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伟院士首创以功效成分群为核心的中药生产全过程质控体系,设计建成我国第一个中药智能制造工厂,实现中药智能制造零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一无二的针灸技艺

数千年的时光,中国古人创造出了不起的针灸技艺。《岐黄中国》第二集“针灸”,从《黄帝内经》所记载的“12经脉”,到宋代针灸铜人的精美呈现;从公元6世纪传到海外,到如今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针灸之术千年传承,一根根小小的银针,为世界人民带去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韩济生院士,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国际上为针灸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在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349个穴位,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明朝太医杨继州所著的《针灸大成》,更是对明代以前的针灸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肩负着传承与发扬针灸疗法的重任,将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传承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针灸已经在196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开箱“便携式穴位刺激装置”,在轨航天员提供了健康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剂 ”背后的奥秘

方者,即医方、处方,蕴含“规矩”之意。剂者,意为整齐,又含“调和”之理。

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浩如烟海的中医方剂,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起初,只使用单味药物,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祖先逐渐认识到将几味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方剂便应运而生。《岐黄中国》第三集“方剂”,为观众讲述方剂背后蕴藏的智慧和奥秘。

传承千年的《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的多次防疫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书中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想体系,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精密和谐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内部的平衡也与外在环境的和谐息息相关。面对疾病,一张医方就像是一个战斗方阵。病症多变,兵法也要随之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在节气里的中医智慧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时间轴,早在汉代的《太初历》就已经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历法。

中医主张天人相应,认为人的养生应该与四季的变化相协调,因此人体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变化、疾病的发生也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岐黄中国》第四集“节气”,为观众介绍了人如何与自然相呼应,如何遵循节气的变化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古籍收藏室,收藏着清代版本的《黄帝内经》。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人体时间节律的内容。在中医看来,自然的变化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也决定着本草的生长,以及医生用药的选择。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每年从夏至这一天开始,天地间阳气开始由盛转衰,阴气开始滋生。喜阴的半夏再次生长。在冬至之后,一种名为夏枯草的植物便开始破土而出,迎接新的生长周期。阴阳接而变化起,当这两种本草相遇后,顺应自然节律的智慧也从这一刻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懂你的身体——体质学说

从2004年到2006年,一场大规模的中医体质学调研行动共收集了21945例调查样本。基于这些样本以及大量科学研究,王琦院士团队从中发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并逐渐形成了九种体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琦院士制定了中国首部体质分类行业标准,创建了体质辨识法,成为中医科学创新成果进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历史性突破。平和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和气郁体质,九种体质的建立,使得中医体质学取得了伟大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 多个重要场合对中医药作出重要论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岐黄中国》是这土壤里的绚丽花朵。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决定联合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岐黄中国》正是这个行动的急先锋。

历时1年的精心策划、强大的专家阵容、几千公里的采访路程、汇聚成近百分钟的精彩讲述,《岐黄中国》在传承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见今人的热血奔腾。

节目于7月1日至7月5日每天中午12点,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生命线》栏目播出。

来源:CCTV-12《生命线》栏目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